1.白細胞在正常糞便中不存在或偶爾存在,多見於帶粘液標本,主要是中性粒細胞。腸炎壹般小於15 /HPF,呈散在分布。具體用量與炎癥的嚴重程度和部位有關。小腸較弱時,白細胞數量較少,均勻混在糞便中,由於細胞被部分消化,很難識別。細菌性痢疾等結腸炎癥時,可見白細胞或成堆的膿細胞,也可見吞噬異物的大吞噬細胞。在腸易激綜合征和腸道寄生蟲病(尤其是鉤蟲粘蟲痢疾)中,大便塗片中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可伴有沙拉秦晶體。
2.正常糞便中沒有紅細胞。可發生下腸炎癥或出血,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直腸息肉、急性吸蟲病等。糞便中的新鮮紅細胞呈淡黃色,略呈屈光圓盤狀。細菌性痢疾紅細胞比白細胞少,呈散在分布,形態正常;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紅細胞比白細胞多,很多都是成堆存在,而且是破碎的。
3.巨噬細胞是壹種吞噬大異物的單核細胞,在細菌性痢疾和直腸炎癥中都可見。其胞體比中性粒細胞大,或大3倍以上,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1-2巖石的核不壹樣,往往偏向壹邊。如果沒有假腳延長,內外實質只是不清楚。常含有吞噬顆粒和細胞碎片,以及紅細胞、白細胞、細菌等。可以看到壹定的量。這些細胞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和退化。如果其細胞質有緩慢的擴張和收縮,應特別註意與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的區別。
4.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整個小腸和大腸的上皮細胞均為柱狀上皮,僅直腸齒狀線被復層立方上皮和復層鱗狀上皮覆蓋,無角化。在生物量的情況下,往往有少量脫落的柱狀上皮被破壞,所以在正常糞便中看不到。結腸炎癥時,上皮細胞增多,呈卵圓形或短柱狀,末端鈍圓,細胞厚,結構模糊,混有白細胞。偽膜性腸炎的小塊腸粘膜中可見上皮細胞,在大量粘液樣分泌物中也可見上皮細胞。
5.乙狀結腸癌、直腸癌患者的血便可及時染出腫瘤細胞,可見成堆異型增生的癌細胞。
在細胞的顯微鏡檢查過程中,至少應觀察到65,438+00的高倍視野,然後將描述所看到的各種細胞的數量。報告方法見表65,438+00-65,438+0。
表10-1糞便塗片顯微鏡檢查中細胞成分的報告方法
全視野
(2)食物殘渣
正常糞便中的食物殘渣是已經被充分消化的無定形微粒。偶爾可見未完全消化的澱粉顆粒、脂肪滴等食物殘渣。它們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1.澱粉顆粒壹般為圓形、橢圓形或有角的顆粒,有同心線或不規則的放射狀線,無色,有壹定的折光性。滴加碘溶液後呈深藍色,若部分水解成糊精則呈棕紅色。常見於腹瀉患者的糞便中,在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碳化合物消化不良時大量出現在糞便中,常伴有較多的脂肪滴和肌纖維。
2.脂肪糞便中的脂肪有三種形式:中性脂肪、遊離脂肪酸和結合脂肪酸。中性脂肪,也就是脂肪滴,是圓形的,大小不壹的折射小球。染上蘇丹紅三號,呈朱紅色或橙色。當其大量存在時,提示胰腺功能不全,急慢性胰腺炎、胰頭癌、吸收不良綜合征、嬰幼兒腹瀉等可見因脂肪酶缺乏而引起的脂解。遊離脂肪酸是片狀、針狀晶體,加熱熔化。片狀的蘇單鑫ⅲ被染成橘黃色,針狀的則被染成,其增多說明脂肪吸收障礙,可見於梗阻性黃疸。腸內缺乏膽汁時,結合脂肪酸是脂肪酸與鈣、鎂結合形成的不溶性物質,呈黃色、不規則塊狀或片狀,加熱不溶,不被蘇丹紅ⅲ染色。
正常人食物中的脂肪大多是被胰脂肪酶消化分解後吸收的,在糞便中很少見到。如顯微鏡檢查脂肪小陽>;6/視野較高,視為脂肪排泄,如大量脂肪性腹瀉常見於腹瀉患者,此外,食物中脂肪過多,膽汁分泌紊亂,胰腺功能障礙也可見到,特別是慢性胰腺排泄有特征性糞便:量多,泡沫樣,顏色灰暗,有透光氣味,鏡下脂肪滴較多。
3.肌纖維吃的肉主要是動物橫紋肌,經蛋白酶消化分解後消失。大量吃肉後可見少量肌纖維,但在壹個蓋(18mm×18mm)的範圍內,不應超過10,為淡黃色條紋、片狀和有纖維的橫條紋。如果加入曙紅,可以染成紅色。在腸蠕動、腹瀉或蛋白質消化不良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下降時,不僅肌纖維增多,還容易看到縱橫條紋,甚至可以看到細胞核,這是胰腺功能嚴重障礙的證據。
4.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為無色或淡黃色束,邊緣不清,在正常糞便中很少見到。有胃病,胃蛋白酶缺乏時可多出現。加入30%醋酸後,膠原纖維膨脹成凝膠狀,彈性纖維的絲狀變得更加清晰。
5.在植物細胞和植物纖維的正常糞便中只能看到少量的形態多樣性。植物細胞可以是圓形、長方形、多角形、花邊形、無色或淡黃色,有雙層細胞壁,細胞內有許多葉綠體,應註意與卵相區別。植物纖維是螺旋狀或網格狀結構。植物的毛發是壹種細長的管狀物,具有很強的折射性和壹個尖端,在中心有壹個內腔貫穿兩端。這些成分在腸道蠕動和腹瀉的情況下增加,嚴重時肉眼可觀察到糞便中的壹些植物纖維成分。
(3)結晶
在正常糞便中,人們可以看到少量的磷酸鹽、酒石酸鈣和碳酸鈣晶體,無病理意義。夏科-萊頓晶體是無色透明的菱形晶體。兩端尖端較長,大小不壹,折光性強,常出現在阿米巴痢疾、鉤蟲病、過敏性腸炎的糞便中,同時可見嗜酸性粒細胞。血結晶為棕黃色菱形結晶,見於消化道出血後的糞便中,不溶於氫氧化鉀溶液,在硝酸中呈藍色。
(4)細菌
1.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調糞便中細菌較多,占幹重的1/3,多屬於正常菌群。健康嬰兒糞便中主要有雙歧桿菌、擬桿菌、腸桿菌、腸球菌、少量芽生菌(如梭菌)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和腸球菌是面對面糞便中的主要菌群,約占80%;芽孢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大多是通過性細菌,不超過10%。此外,還可以有少量的芽殖細菌和酵母菌。正常人糞便中細菌的數量和譜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維持著細菌與宿主之間的生態平衡。如果正常菌群突然消化或比例失調,臨床上稱為腸道菌群失調。其確認方法需要通過培養和相關細菌學鑒定。但也可作為大便塗片,革蘭氏染色後用油浸鏡觀察,作出初步判斷。正常糞便中球菌和桿菌的比例約為1: 10。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會增加糞便中球菌/桿菌的數值。如果比例明顯升高,革蘭氏陰性桿菌會嚴重售罄甚至消失,而葡萄球菌或真菌會明顯增多,這往往說明存在腸道菌群失調或雙重感染。這種菌群異常的類型稱為偽膜性腸炎,糞便多為水樣大塊。塗片革蘭氏染色普通培養證明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念珠菌。近年來厭氧不可分辨孢子引起的偽膜性腸炎日益增多,應引起重視。
2.初步篩選霍亂弧菌腸毒素具有較強的致病性。作用於小腸粘膜引起的液體分泌,導致水電解質嚴重失衡而死亡。糞便懸滴檢查和塗片染色有助於篩選這種細菌。米糠樣糞便的生理鹽水懸滴顯示弧菌像魚群壹樣運動,改用霍亂弧菌抗血清懸滴,即制動試驗呈陽性的弧菌停止運動。糞便粘液革蘭氏染色和稀釋石炭酸紅染色後,如果看到弧菌呈革蘭氏陰性紅色魚狀排列,呈逗號狀或香蕉狀,需要及時報告,培養鑒定。
(5)腸道真菌
1.普通酵母是環境中常見的真菌,可隨環境汙染進入腸道。服用酵素片後也可以看到。其細胞體較小,常呈橢圓形,兩端稍尖,略屈光。不是,看到它的核,還能看到它的側芽,夏天發酵的糞便裏常見。其形態有時混有微小內阿米巴包囊或紅細胞,但加入稀醋酸鹽後不消失,而紅細胞溶解。菌群失調的患者,需要與白色念珠菌相鑒別,只有看到假菌絲和厚膜孢子才能確診,否則只能報酶樣菌。
2.人酵母是壹種寄生在人體內的真菌,又稱人酵母。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15μm,大小不壹。它包含壹個大而透明的圓形體,稱為液泡。這種細菌的液泡在幼體階段非常小,分散在細胞質中,成熟後液泡聚集成壹個大球體,占細胞的大部分。液泡周圍壹條狹窄的細胞質帶包含幾個反射點。這種細菌有時容易與原生動物包囊相混淆,特別是人芽囊原蟲和白細胞。可用蒸餾水代替生理鹽水進行塗片,此時人體酵母迅速破壞消失,而原蟲包囊和白細胞未被破壞。也可碘染色,空泡部分不染色,細胞質內可見1-2細胞核,壹般無臨床意義。大量出現時可引起輕度腹瀉。
3.假絲酵母:過去也譯為假絲酵母。在正常糞便中很少見。如果看到,首先要排除容器汙染或糞便在室溫下放置太久造成的汙染。白色念珠菌是病理性糞便中最常見的念珠菌,在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放化療後常見。糞便中可見橢圓形薄壁折光酵母樣細菌。革蘭氏染色陽性,可見分支的假菌絲和厚壁孢子。
(6)寄生蟲卵
從糞便中檢查寄生蟲卵是診斷腸道寄生蟲感染最常用的實驗室指標。糞便中常見的寄生蟲卵有蛔蟲卵、鉤蟲卵、鞭蟲卵、蟬卵、華支睪吸蟲卵、血吸蟲卵、生姜卵、豬帶絳蟲卵等。(見圖10-2)。詳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學檢驗。寄生蟲卵的檢驗壹般采用生理鹽水塗片法。除了華支睪吸蟲需要用高倍顯微鏡鑒定外,其他都可以用低倍顯微鏡檢測。鑒別寄生蟲卵時,要註意卵殼的大小、顏色、形狀、厚度和內部結構特征,仔細觀察鑒別,觀察10低倍視野,報告低倍顯微鏡所見卵的最低數和最高數。為提高寄生蟲卵檢測的陽性率,也可采用離心沈澱法、靜置沈澱法和集卵法,適用於檢測各種蟲卵,飲水法和鹽水漂浮聚集法,此法適用於檢測鉤蟲卵、蛔蟲卵和鞭蟲卵。
㈦腸道寄生原生動物
腸道寄生原蟲包括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酚毛蟲、纖維毛蟲和人芽囊原蟲。其形態學檢查和鑒定詳見寄生蟲學和寄生蟲學試驗。
1.腸阿米巴:包括溶組織內阿米巴、脆弱內阿米巴和結節內阿米巴。在檢查阿米巴時,我們可以直接用生理鹽水塗片檢查滋養體,用碘染色檢查包囊。賁門失弛緩癥患者糞便中可見大滋養體。常見於帶菌者和慢性間歇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糞便中的小滋養體、前包囊和包囊應與大腸內阿米巴相鑒別。脆性雙核Miba通常寄生在人體結腸黏膜的腺窩內,只有滋養體,尚未發現有包囊,具有壹定致病性,可引起腹瀉,易與白細胞混淆,應註意鑒別。結腸內阿米巴寄生在大腸的骨頭上,是壹種無致病性的生阿米巴。人感染低溶酶體阿米巴是很常見的,需要與後者區分是滋養型還是包囊型。
2.隱孢子蟲是壹種具有完整腸道的原蟲。主要寄生在小腸馬細胞的微絨毛中。目前至少有兩種形態不同的種類:大種和小種,微小隱孢子蟲是寄生在人體和許多動物體內的小種。自1982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重要手病原體被列為艾滋病重要檢測項目之壹。人體內隱孢子蟲感染的臨床表現因機體的免疫狀態而異。免疫功能健全的人主要有腸胃炎癥狀,嘔吐腹痛腹瀉1-2周後可自愈。免疫缺陷或艾滋病患者,發熱、噯氣、嘔吐、持續腹瀉、水樣便多達70次,日排水量12-17升,嚴重者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而死亡。隱孢子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從糞便中發現卵囊。由於卵囊直徑只有4.5-5.5μm,透明反光,不易識別,需要用比重為1.20的蔗糖水濃縮,然後在放大600倍的條件下才能看到。而是在放大1000-1500倍的情況下,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內部結構(有四個彎曲而緊密的孢子和壹個圓形的球形殘留物)。)吉姆薩染色的卵囊呈淺藍色,內含紅色顆粒。用相差顯微鏡觀察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