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經方外用治療小兒常見病舉隅

經方外用治療小兒常見病舉隅

經方外用治療小兒常見病舉隅

南李麗娟賈立安

清代兒科醫生陳付爭精通兒科,擅長外治法。他認為“小兒臟腑不充,故不能耐藥”,所以“不可亂煎服”。兒童皮膚薄而嫩,藥物容易通過皮膚吸收。同時,小兒臟氣清,要隨撥隨調。只要辨證論治得當,少量也能起到刺激鼓點的作用。

清代醫家吳師機在《李龍駢文》中提出“外治之論,即內治之論,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異者之耳”。外治法和內治法在理論和醫學上是相似的,只是治療方法不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往往能在臨床上大有作為。

兒童作為壹個特殊群體,臨床依從性差,容易影響最終療效。中醫外治法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使用方便,安全有效,解決了兒童服藥難的問題。

1蒼耳子散熏洗治療兒童鼻炎鼻竇炎

鼻炎、鼻竇炎是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以鼻塞、流鼻涕為主要癥狀。嚴重者伴有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有的孩子發作時纏綿痛苦,影響日常生活、學習甚至面部發育[1]。方繼生所含蒼耳子粉,南宋時嚴格使用,能祛風濕、疏通鼻竅,主要用於鼻炎、鼻竇炎。臨床上用蒼耳子粉水煎服,其熱氣熏於鼻腔內,每日2-3次,療效顯著。清代醫家王昂說:“壹切頭面部疾病,皆因清陽不升,濁陰上行。”

因此,本病的治療重在升清、降濁、透邪、通竅。處方中的蒼耳子、辛夷、白芷都是祛邪通竅、治療鼻塞的重要藥物。其中蒼耳子辛溫,溫和舒緩,善通鼻竅;辛夷溫筋,芳香益竅;白芷能祛風除濕,通竅止痛,治療頭面部疾病;薄荷味辛涼,能散鼻竅。與辛夷、白芷、蒼耳子配伍,壹方面加強了疏通鼻竅的力量,另壹方面又能防止其他三味藥過於溫燥。

流膿黃色、咽喉紅腫者加菊花、金銀花、赤芍;鼻炎反復發作,不太怕冷者,加炙黃芪、炒白術、防風、黨參等。補肺健脾;頭暈頭痛加川芎、阿莎麗、蔓荊子、葛根;反復打噴嚏、流涕、怕冷者加荊芥、防風、麻黃。

2銀翹散洗浴治療小兒外感發熱

外感發熱是兒科常見病,發病率高,病情急,高熱。小兒屬純陽,感邪後易由熱轉火,部分小兒可出現熱性驚厥。外因就是感冒,也叫感冒。因小兒肋骨疏松,肺衛不穩,外感邪氣侵表而成寒。在敖的《兒科解謎》中說:“感之者觸之,取之者蓋之,觸之者犯之,犯之者隨之,蓋之者蓋之,蓋之者積血。當他們感冒時,他們是淺皮膚。表散了,毛除了,病就好了。”《黃帝內經》也有雲:“有邪人,以為漬為汗。”感冒是感外感邪氣所致,病在病機。治療時,宜用散外感,舒筋。

藥浴療法歷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元代齊德之《外科精要》認為藥浴可以“疏通穴位,疏通水道,不使停滯”。藥浴療法是利用溫水攜帶辛散的中藥藥液,通過溫水對皮膚的物理刺激,使皮膚充血,促進血液循環和藥物吸收,起到調和經絡、調理氣血、發汗熱解的作用[2]。兒童痰液稀薄,藥物容易通過皮膚吸收。但小兒臟氣清爽,易恢復。治療要根據需要調整,外治法,配合適當的辨證,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臨床上對於外感發熱、高熱的小兒,將銀翹散煎成湯劑,藥渣用紗布包好,放入浴缸,將湯劑倒入浴缸。摻入適量水,水溫40左右,浸泡20 min。浸泡前,建議孩子喝適量的溫開水或稀粥,幫助其上藥。

惡寒流涕者加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獨活;口渴咽痛、發熱嚴重者加金銀花、連翹、梔子、大青葉;咽喉腫痛、頭身疼痛者加川芎、黃芩、石膏;易受驚嚇、夜不能寐者加鉤藤、石決明、蟬蛻。

3肚臍療法

臍療歷史悠久,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臍療的文字記載。《卓立篇·文》說:“對於中焦之癥,第壹快法是將藥切成粗末,炒熟,用布包好,敷於臍上。”肚臍是神闕,是經絡的總樞,經絡與氣海交匯。肚臍可以通過經絡溝通內外經絡和內外臟器。現代醫學認為,臍帶是腹壁最後封閉、最薄的部位,最有利於藥物滲透吸收。臍部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於藥物吸收的部位。將藥物塗於臍部,可使藥物的力量通過神闕迅速滲透到各個組織器官,從而調節人體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

3.1藿香正氣散外用治療風寒泄瀉

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軟,甚至水樣便的癥狀。兒童身體屬於純陽,生長迅速,新陳代謝旺盛。他們怕熱貪冷,就像飲食上吃生食,生活上貪冷。因此,它們在外表上容易受到風寒侵襲,衛陽受到抑制,而中陽在內部受到損害,這在臨床上是常見的。近代著名兒科醫生許曉普認為“陰為體,陽為用,陽是生理狀態下生命的動力,病理狀態下抗病的主力”[4]。

因此,重要的是幫助陽解表,而藿香正氣散可以解表、祛濕、調理脾胃,是治療小兒風寒泄瀉的好方法。臨床上常用藿香正氣散敷臍治療風寒泄瀉。藿香正氣散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廣泛。此方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濟局方》,為“治傷寒頭痛,惡寒實熱,上喘咳嗽,五株七傷,八種風痰,五種膈氣,心寒疼痛,惡心嘔吐,泄瀉霍亂,臟腑虛損”。臨床上選用藿香正氣散的方劑,包括藿香、紫蘇、白質、茯苓、蒼術、陳皮、姜半夏、防風等。,研磨成細粉或顆粒劑型,混合後用紗布包裹,睡前外敷肚臍,次日起床後取下。方劑中,藿香辛溫,解表化濕,去濁化濁;紫蘇、白芷解表散寒;茯苓、蒼術健脾益氣;陳皮、姜半夏調氣和胃;防風、祛風解表還能祛濕止瀉。《醫方收並方》載“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調脾調經之要藥”。

3.2承氣湯外用治療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兒童排便障礙的常見原因,占幼兒便秘的90%。便秘主要是由於排便困難、大便幹燥或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伴有惡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適,常伴有肛裂、痔瘡或直腸脫垂[5]。《小兒雜病諸邪分期論》說:“大便困難之小兒,臟腑有熱,故騎於大腸。”中醫認為,孩子“往往陽有余陰不足”,臟腑嬌嫩,不知吃奶。現代社會,孩子經常暴食油炸油膩之物,食物停滯於胃腸,導致脾虛虛弱,熱內郁,產生便秘。孫立平[6]認為,無論什麽因素導致小兒便秘,必有積滯之糟粕,積滯久則糟粕,陰陽失調,以及其他疾病。因此,小兒便秘壹定要以通腑消食為重點,消除積食,疏通腑氣,恢復胃腸的正常運行。臨床上承氣湯加減。藥方是大黃、枳實、萊菔子、決明子、山藥等藥物。將藥物研磨成細粉或顆粒,混合,用紗布包裹,外敷於臍部。方中大黃味苦性寒,清熱,重癥下實為熱;枳實長於破郁化滯;蘿蔔降氣、化滯、消食;決明子潤腸通便;山藥健脾養胃,防止攻過度,損傷正氣。肚臍屬於中醫經絡穴位的神闕。《針灸名釋》中指出“此穴在臍中,臍為先天之結之基,亦為後天之氣之府。此處元氣猶在,且近於大小腸,而大腸為傳導之官,變為出,小腸為盛之官,物為出,兩腸皆約化,即謂神”。

3.3小建中湯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兒童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童急慢性腹痛最常見的原因之壹,反復發作,難以治愈[7]。近年來,這種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增加。這種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療方面,現代醫學無特效藥,主要對癥治療為抗感染、解痙鎮痛、調節腸道菌群。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孩子腹痛反復發作,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根據本病的特點,屬於中醫腹痛、瘰癧、痰核的範疇。

肖大民認為,本病屬於以脾胃虛弱為基礎,以痰濕、氣滯、積食為標誌的虛實夾雜之證[8]。著名兒科醫生萬全在《育兒秘笈》中指出:“小兒脾無用,其氣尚弱,乳食易傷,故謂脾常不足。”本病的主要特點是反復發作的腹痛,小兒往往脾虛,故本病的治療應鎮痛與健脾並重。小建中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有助於溫補虛損,調和表裏。李東垣在《醫學發明》中提出“疼痛隨利而減,經絡壹開,疼痛便消”。本病的治療重在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臨床上用小建中湯外敷神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引起的腹痛,方劑有桂枝、炒白芍、木香、白術、延胡索、炒甘草等藥。方中桂枝溫陽通脈,合白芍有調和營衛之功,白芍可急止痛;蒼術能祛風散寒、健脾燥濕,木香能溫中、行氣、健脾、消食。兩種藥物合用,可以使脾臟健康,氣血通暢。延胡索能治全身之痛,可治內外氣血之病;炙甘草能益氣補虛,止痛,調和諸藥。

4摘要

中醫外治法療效好,副作用少。同時,外治法可以避免內服的弊端,如肝臟的首過效應和對胃腸道的刺激。孩子吃藥很難。中醫外治法必然是未來治療兒童疾病和兒童保健的趨勢,也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古代關於小兒外治的記載非常豐富,這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應該積極繼承和發揚。

  • 上一篇:真神奇,每天打臀有這麽多好處,桃臀快成真了。
  • 下一篇:胸悶,幹咳,支氣管炎,用什麽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