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妳好,從妳描述的情況來看,應該是耳朵流膿的情況。
壹般來說,如果中耳炎有膿液,需要用雙氧水沖洗外耳道幾次,然後用生理鹽水沖洗雙氧水,再用棉簽擦拭生理鹽水,然後滴兩滴氧氟沙星滴耳液入耳。另外,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聯合治療,壹般需要連續沖洗三天左右。
耳朵裏有膿怎麽辦?
中耳炎有兩種,壹種是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耳底損傷。這是中耳腔的化膿性感染,多由感冒引起。常見於兒童,有明顯的耳痛、腫痛、發熱。鼓膜穿孔化膿後,疼痛減輕。另壹種叫非化膿性中耳炎。這種中耳炎沒有膿,只是耳朵悶,聽力下降,或者有耳鳴。這是咽鼓管發炎引起的中耳腔壓力變化造成的。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是:對膿液進行條件培養,並進行藥敏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或口服或註射。耳區:如果膿液大而稠,用雙氧水沖洗,然後用敏感抗生素滴耳液。非化膿性中耳炎的結果是減輕咽鼓管水腫,應用滴鼻液,消腫藥物,適當使用抗生素。
中耳炎
病因癥狀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膜黏膜的炎癥。細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減弱或
細菌毒素增強時發生炎癥,表現為耳痛(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
尿液呈紅色或黃色,便秘,聽力下降等。如果鼓膜穿孔,膿就會從耳朵裏流出來,疼痛就會減輕。
並常與慢性乳突炎並存。急性治療不徹底,就會轉為慢性中耳炎,隨著體質、
氣候變化,耳內流膿頻繁,有時少,耽誤了很多年。中醫把這種病叫做“耳屎”,
“耳痱子”被認為是肝膽濕熱(火)盛行所致。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見於嬰幼兒,主要是因為從耳朵到喉嚨的通道——
咽鼓管比成人短、粗、直,孩子容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生病後容易引發。
咽鼓管的炎癥導致細菌進入中耳。此外,當兒童進食時,當發生窒息和嘔吐時,應將食物
很容易從咽鼓管進入中耳,產生炎癥。
耳痛、頭痛、頭暈、發熱,輕度低熱,重度發熱,體溫可達40℃,可伴有嘔吐。
、腹瀉、不進食等全身癥狀。不會說話的寶寶會哭,經常撓耳朵。在耳後1-2天
鼓膜穿孔流膿後,耳痛等癥狀緩解,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莧菜鬃毛?陜西?
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根”,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愈,延誤六周。
以上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膿、耳鳴、耳痛、頭痛、頭暈。可以分為
三種類型。①單純型:炎癥不破壞骨質,耳內膿液粘稠或粘稠,無異味。②
壞死型:炎癥已侵入骨內,耳內流出物似奶酪(豆渣),少量,有血絲。③膽囊
脂肪瘤型:由於長期炎癥,上皮增生活躍,耳內滲出物混有上皮脫屑、發黃
白色油狀薄片,有臭味。後兩種如果不及時治愈,會產生不良後果。
自我治療的註意事項
(1)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防止病菌進入中耳引起炎癥。
(2)不要用力擤鼻涕和隨便沖洗鼻腔,也不能同時關閉兩個鼻孔。妳應該單方面擤鼻涕。
(3)挖底部耳垢要非常小心,挖之前要打濕,以免損傷耳膜。
(4)遊上岸後,側頭單腳跳,讓耳內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簽吸水。
(5)急性期註意休息,保持鼻腔通暢。
(6)慢性中耳炎患者不宜遊泳。
(7)加強體育鍛煉,增加休息,減少感冒。
(8)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姜、辣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用熱滋補品,如人參、肉桂、附子、鹿茸、牛鞭、補膏等。
(10)多吃具有清熱消炎作用的新鮮蔬菜,如芹菜、絲瓜、茄子、薺菜、茵陳、黃花菜等。
甜瓜、苦瓜等。
(11)當蟲子進入耳道的時候,不要心急,要使勁抓。把它們泡在食用油裏就可以抓到了。
自主療法
1.中醫自我療法
(1)頭孢拉定膠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龍膽瀉肝丸,每次9g,每日3次。
(3)黃連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蓮內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處方自我治療
(1)金銀花30g,生甘草10g,煎服,每日1劑,共3-4天。
(2)蒲公英、車前草、......
耳朵流膿是怎麽回事?
耳朵流膿很可能是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朵流膿。除了中耳炎,很多耳疾也有“放水”的癥狀。比如外耳道炎,有時可表現為耳道“流出水”,伴有細菌感染時,會有膿液。中耳炎和中耳炎的主要區別是鼓膜完整,沒有穿孔。此外,當外耳道毛囊腫脹破裂,外耳道腫瘤繼發細菌感染時,也可出現膿液。患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伴有耳膿者應積極引流,控制感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壹種急性化膿性炎癥。病變主要位於鼓室,但也常累及中耳的其他部位。主要病原體有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壹種急性化膿性炎癥,好發於兒童,冬春季節,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骨的慢性化膿性炎癥,常與慢性乳突炎並存。這種病很常見,臨床表現為耳內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外並發癥,危及生命。反復中耳炎會增加鼓膜穿孔,使中耳粘連變硬,聽力進壹步下降。如果藥物使用不當,還會引起內耳神經功能下降,增加治療難度。中耳的反復炎癥可導致伴有骨髓炎或膽脂瘤的中耳炎。當骨骼受到侵蝕時,可能會導致面癱、腦膜炎、腦膿腫等顱內外並發癥,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