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同治鑒》有雲:“凡才德者,謂之聖人。”縱觀中國浩瀚文明史,神仙聖人輩出,盡顯風流情懷。音樂、繪畫、文學、書法、醫學、茶藝、兵法,奇跡無處不在,不朽的精神永無止境。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滋養了華夏大地,也曾是全世界。古代神仙的傳說和卓越成就,反映了傳統哲學思想和道德精神,教育了人們,啟迪了後人。
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張繼,字仲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在公元210年左右寫了十六卷《傷寒論》(又稱《傷寒論》)。這部巨著是中醫史上第壹部理論、方法、方劑、藥物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辨證施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被歷代醫家和國外醫學界推崇,被稱為“多方之祖”。
這本書在後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清代醫家張誌聰說:“不知四書者,不可為儒,不知傷寒論者,不可為醫。”據不完全統計,自晉代以來,已有1000多位中外學者對《傷寒論》進行了編纂、註釋和研究。這本書及其所列藥方,不同程度地影響和促進了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日本醫學會“最高功勛獎”獲得者大阪圭介曾說:“《傷寒論》是世界上有關治療學的最高經典醫學著作。”
張仲景被視為元明之後的“醫聖”,連寺廟都給他上香。上世紀文革期間,河南南陽,張仲景雕像被毀,墓亭、石碑被砸。張仲景紀念館的展品被洗劫壹空。
(微信搜索新傳統文化微信官方賬號查看更多好文章)
張仲景是否勤於求古法?高超的醫術
張仲景年輕時欽佩扁鵲的醫術,因此熱愛醫學。10歲的他,學習刻苦,不怕吃苦。張仲景“勤求古法”,認真研讀古醫書。當時人們稱贊他“比老師還含蓄”。他還“博采眾家之長”,廣泛收集古今方藥,研究各種民間療法,積累了大量資料。在診斷和研究時,他總是壹絲不茍。
張仲景謙虛謹慎。《傷寒論·序》中說:“子曰:生而有知,則習之,則習之。我是方術大師,請說英語。”
西晉醫家皇甫謐在《針灸經典》的序中,記載了壹則軼事,張仲景是“建安七子”之壹,王參(字)。
王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壹天張仲景碰到他,對他說:“妳有病。等妳四十歲,眉毛就掉光了,再過半年,妳就死了。”現在服用烏石湯,就可以避免這個困難。”王燦聽了這話很不高興,沒有吃藥。三天後,張仲景再次見到王燦,問他能不能吃藥。王燦說他吃過了。張仲景見他不吃藥,說:“妳為什麽看不起自己的命?”王燦沈默了。二十年後眉毛慢慢脫落,壹百八十天後去世。
張仲景能預見二十年後疾病發作的細節,甚至能準確計算時間。不僅如此,他還能提供壹個奇妙的藥方來消滅病人。可惜病人不聽自己的診斷,最後結果成真,讓後人嘆服。中國的傳統醫學奇妙非凡,蘊含著很多現代西醫無法企及的奧秘,比如天人合壹、陰陽五行、神奇功能等等。
《傷寒論》序言警示世人。
張仲景留下的不僅僅是診斷的原則和藥方,更是重要的人生哲學。
《傷寒論》原序中寫道:“田夫傳五行運諸種,人賦五臟,經脈富於俞,陰陽相通,玄明精微。改變是極其困難的,也不可能探究其原因。”
這壹段的大意是,五行之氣分布於自然界,使萬物得以轉化。人體繼承了五行的正常之氣,具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精、絡、符、郁、陰陽相遇貫穿,玄妙、隱晦、深邃、玄妙,變化難窮盡。如果妳不是壹個才華超群,學識精湛的人,怎麽去探索真理和趣味呢?
張仲景也說:“奇怪的是,今天活在世上的人,並沒有重視醫學,認真研究藥方。他們曾經治療他們親戚的疾病,拯救窮人,為了保護他們的健康和提高他們的生活。但在榮耀的競爭中,企業渴望權力,渴望金錢。可是名利才是正事,他們仰慕到最後,突然棄根而去,把時間都花在了外面。如果皮膚不存在,頭發怎麽會附著?”
張仲景確實是聖人。他在論述醫方的時候,也闡述了做人的道理。他指出,當時社會上的學者並不重視醫學,也沒有認真研究醫生的醫術。而是爭權奪利,仰視權勢家族,視名利為唯壹重要的東西。結果,雖然外表豪華,身體卻衰退了。
皮膚沒了,毛還會附著在哪裏?這個問題正好適用於當今社會。在無神論和鬥爭哲學的影響下,人們拋棄了傳統的道德、祖先的遺產和文化技術的精華,在本末倒置的危險道路上狂奔。
壹千九百年前,壹部《傷寒論》打開了中國和亞洲醫學的新局面,拯救了無數人。如今,在張仲景的家鄉,歷經朝代更替和文革浩劫,中醫的精髓已經逐漸失傳。被無神論灌輸後,現代社會的中國人大多不相信神力和神通,認為符合五行天理的中醫已經過時了。不僅如此,許多醫生和藥品制造商甚至失去了拯救世界和幫助人們的基本原則。庸醫假藥橫行,甚至給人體註射有毒疫苗,這是沒有商量余地的。無德則仁、仁、良藥難求。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珍惜獨特的文化遺產。從做人到治國平天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都可以從傳統價值觀中獲益。簡樸求實,謙虛自省,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這樣的社會才會繁榮昌盛,遠離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