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食積證有三種,食積證、食物濕熱證、脾虛食積證。
三種食積證的癥狀不同,治療方法和用藥方案也不同。
壹起了解對方。
01,食滯綜合征
表現:腹脹疼痛,反酸,厭食嘔吐,或腹瀉。
病因: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導致食積氣滯,脾胃不和,濕熱。
治療:消化和胃。
處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配方: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解決方案:
(1)方劑中重用山楂,可消食化滯,尤其是油膩肉類的堆積,為君藥。
②六神曲可助消化健脾,善用陳食酒;蘿蔔具有行氣消食的功效,為臣藥。
君臣相配,可除壹切食積。
(3)半夏、陳皮疏肝理氣,和胃止嘔;茯苓滲濕健脾,調解腹瀉;連翹是清熱散結的佐藥。
用藥提示:保和丸性質溫和,以消食健胃為主。不適用於腹痛、便秘的人。
02、食滯濕熱證
表現: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黃膩厚。
病因:濕熱食滯幹擾胃腸,由滯滯、氣滯、傳導障礙所致。
治法:消食化滯,清熱利濕。
適宜人群:胃腸功能紊亂、慢性痢疾、大便異常等患者。
處方:枳實導滯丸。
處方: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
解決方案:
①方中神曲助消化,枳實行氣導滯,兩藥合用消食化滯,為君藥。
(2)大黃清除腑臟,導致濕熱下註停滯,使邪有出路,為臣藥。
③黃連、黃芩清熱燥濕;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白術健脾祛濕,使功積而不損義,均為佐藥。
用藥提示:枳實導滯丸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腹瀉導致瀦留不良,或慢性腹瀉導致脾虛者慎用。
03、脾虛食滯證
表現:少食難消,腹脹悶,大便稀,苔膩黃。
病因:脾胃虛弱,運化不足,消化不良,積滯,濕熱。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適合人群: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
處方:健脾丸(辨證論治標準方)。
配方:炒白術、木香、黃連、甘草、茯苓、人參、炒神曲、陳皮、砂仁、炒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
解決方案:
①方中山楂、神曲、麥芽,助消化、消積、和胃,為治食積之標。
②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助運培補脾虛之本,重用白術,意在健脾滲濕止瀉。
(3)山藥、肉豆蔻補脾澀腸,助四君子健脾止瀉;木香、砂仁、陳皮理氣和胃,助運消脹;黃連清熱燥濕,以消除食積濕熱,為佐藥。
④甘草。能調和藥性,也可作為使藥。
諸藥配伍,同時施補,補重於補,使脾健胃,濕熱可除,諸證自行消。
用藥提示:脾虛食少,無內滯者禁用。
中成藥:健脾丸、人參健脾丸。
摘要
三種食積證由輕到重,宜辨證用藥。
①積食停滯為輕積食證,宜選用輕積食劑保和丸。
②食積濕熱證是壹種較為嚴重的食積熱轉化證,應選用消食化滯力強的枳實導滯丸。
(3)脾虛食滯便溏者,宜選用健脾助運的健脾丸或人參健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