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相聲《吃藥》:
答:醫生開完藥後告訴他:“這兩種藥壹天吃三次,每次兩片,小的那種吃三片。按時服用。”
b:有大的有小的,好的!
第二天他又給醫生打了電話。醫生壹給他檢查,他的聲音壹點也沒有改善。
乙:怎麽了?
醫生問他:“妳吃藥了嗎?”“吃”。
妳是怎麽吃的?
a:“大的兩個,小的三個,對吧?”
乙:對嗎?
答:“沒錯。昨天,我吃完藥回到家,正好趕上兩個兒子放學。大兒子我讓他吃兩個,小兒子我讓他吃三個。”
這個解釋讓學生們哄堂大笑。患者對“大”和“小”理解的偏差導致笑話。其實,笑過之後,同學們會發現,這也是他們寫作中常見的錯誤。斷章取義,在特定的環境中任意擴大或縮小某些詞語的含義,尤其是在批改錯題時,往往以偏概全,在對題目的理解上偏離正常軌道,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判斷對錯。
2.意思是妳沒有理解某個詞的正確意思,只是隨便附上,做了錯誤的解釋。比如學生自編自演的相聲《冬冬解詞》:
丁丁:我有幾句話要問妳。
東東:什麽詞?
丁丁:“我有個計劃。”
東東:這個詞妳不懂?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胸前有壹排排竹子的人。
丁丁:“津津有味”。
東東:“津津有味”的意思是有壹個叫金金的人身上有壹種味道。
丁丁:“聚在壹起”怎麽樣?
東東:很簡單。意思是兩個人在摔跤。
丁丁:“坐在井裏看天空”?
東東:有個人坐在井底看天!
丁丁:“壹日千裏”?
東東:壹個人壹天可以走壹千裏!
丁丁:哈哈哈哈...
東東:(驚訝)妳在笑什麽?我錯了嗎?
這些現象經常發生在學生身上,卻容易被忽視。這些問題被相聲藝術誇大了,比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更生動,更有說服力。學生感覺真實、生動、形象,糾錯直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