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個原因,有的寶寶咬人,這是壹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很可能是模仿父母的行為。有些父母喜歡嬰兒嬌嫩的皮膚。他們在和寶寶玩得開心的時候,會忍不住想靠近寶寶,采取輕輕咬寶寶胖乎乎的胳膊、腳或者小屁股的方式。寶寶覺得自己開心的時候可以這樣,所以壹激動就會不由自主的咬。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要註意不要先“咬”。
有些寶寶咬人是為了表達與人交流的願望,但並沒有掌握正確的交流方式。家長要制止寶寶的這種行為,但不能嚇唬和責罵寶寶。父母可以心平氣和認真地告訴他:“媽媽不喜歡寶寶咬人。”並向他展示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他理解並訓練用文明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但有些家長認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卻做出了錯誤的教育行為。比如有的媽媽咬寶寶讓寶寶覺得疼,然後教育寶寶咬別人會疼,所以不能咬。不知道這種方法適得其反。寶寶不僅不能理解家長的意圖,反而被嚇到了,認知變得更加混亂:“能不能咬?”媽媽為什麽咬人?"
充足的親子活動是防止寶寶咬人的根本之策。很多寶寶沒有養成咬人的壞習慣,這當然和寶寶的身體特點有關,主要是後天寶寶的生活環境更好——父母經常和寶寶說話,陪寶寶玩遊戲,積極回應寶寶的要求,很少讓寶寶處於厭煩無助的狀態。
總結:要知道,無聊和無助是寶寶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溫床。如果父母整天忙於工作或自己的事情,沒有和寶寶充分互動,寶寶覺得很閑,就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咬手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