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藥方子裏面老是發燒怎麽辦?

中藥方子裏面老是發燒怎麽辦?

中醫治療發燒的方法

寒熱交替發熱是指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它們有規律或無規律地出現。中醫稱之為少陽證,認為是典型的少陽病熱型,可伴有胸脅脹滿、口苦、咽幹、頭暈等癥狀。其病機為邪氣入半表半裏,樞機不利。治療要表裏調和,補中強身。方劑和解少陽湯。

寒熱,表現為畏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關節酸痛等,都是風寒挾虛而襲人體,寒氣盛而生熱。正如《傷寒論》所說,“今夫熱者,皆傷寒之類。”明代醫家張介賓說:“人受寒傷,傳為熱;當寒冷強烈時,它們產生熱量;寒氣消散,暑氣退卻。”治療感冒發燒時,重在散寒透熱,恢復身體機能。該方劑散寒透熱,扶正固本,使寒氣消散,正氣恢復,疾病得以治愈。藥方是心透石化湯。

寒熱交替發熱

寒熱交替發熱是指惡寒和發熱交替出現,它們有規律或無規律地出現。中醫稱之為少陽證,認為是典型的少陽病熱型,可伴有胸脅脹滿、口苦、咽幹、頭暈等癥狀。其病機為邪氣入半表半裏,樞機不利。治療要表裏調和,補中強身。方劑和解少陽湯。

處方:柴胡30g,黃芩15g,半夏10g,人參10g,甘草10g,生姜3片。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調和少陽。

加減:對於瘧疾患者,加常山、草果;正直不空者,去參防止閉門不出;口燥咽幹加天花粉、知母;全身關節痛者加桂枝、白芍;對於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黃和杏仁;幹咳少痰的蘆葦;如果大便幹燥,增加黃色。

發燒和出汗

發熱出汗多見於因體虛易反復感冒的人,發熱出汗多的人,或服用西藥止痛退燒後出汗多的人。中醫稱之為外感風寒表證。該病由風寒、營衛不和、衛不穩、營陰虧損、汗漏所致。治療應調和營衛,固表止汗。調魏瑩湯方劑。

藥方:黃芪30克,炒白術15克,防風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調和營衛,固表止汗。

加減:幹大便加熟大黃;對於咳喘患者,加入炒麻黃和杏仁。

高燒和口渴

高熱口渴常見於各種熱病,表現為高熱(體溫39℃以上),同時大量出汗,並伴有面紅、口渴、口幹舌燥、脈強,稱為陽明經熱。疾病由於外感寒邪,轉化為熱,迫使津液外漏。治療宜甘寒潤燥,清熱生津。藥方是仲景白虎湯。

處方: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兩次,混合,分2-4次服用。

功能:滋陰降火,清熱固表。

加減:惡寒者加柴胡、黃芩;神誌不清、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皮膚有出血點者加黃連;體虛者,加人參;惡心嘔吐,舌苔厚膩,加半夏、藿香、滑石。

陰虛發熱

陰虛發熱多因患者體陰兩虛,或發熱時間較長,耗傷陰道液,或誤用、過度使用溫幹藥,導致陰精不足,表現為午後或夜間體熱,或骨蒸潮熱,或伴有手足心熱。陰虛是本病的基礎,虛火是標。治療宜養陰生津,清熱祛蒸。方劑為滋陰清熱湯。

處方:鱉甲30g、生地30g、白芍30g、青蒿30g、地骨皮30g、白薇15g、柴胡15g、黃芩15g、黃芪30g、山藥15g、太子參15g。加水煎煮兩次,混合,分兩次服用。

功能:滋陰清熱。

加減應用:便秘嚴重者,增加黃疸;失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盜汗者,去黃花蒿,加煆牡蠣,浮小麥。

  • 上一篇:自制墨粉的方法
  • 下一篇:患了流感,有什麽好的治療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