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握手》1活動目標:
1,能根據音樂結構掌握舞蹈動作。
2.試著了解壹下集體舞換舞伴的技巧。
3、形體舞蹈的樂趣,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孩子有集體舞經驗。
2.有兩種顏色的17腕花。
活動流程:
首先,節奏開始起作用。
老師:小朋友伸出戴著魔法手環的手,向客串老師問好。讓我們請孩子們今天帶著他們的魔法手鐲和黃老師壹起去參加舞會。
第二,感受音樂結構,學習魔術語言。
1.聽音樂,初步感受節奏。
老師:在舞蹈開始之前,讓我們聽壹段音樂。讓我們仔細聽。
老師:當妳聽到這首音樂時,妳想做什麽?
2、第二遍:欣賞老師用魔詞譜的曲子,感受音樂的節奏。
老師:老師還對這優美的音樂施了魔咒。我們壹起來聽聽吧。
3、第三遍:壹邊聽音樂,壹邊看老師示範動作。
老師:老師不僅給這首曲子配上了優美的文字,還配上了優美的動作。大家壹起欣賞吧。孩子們欣賞完後,要告訴胡老師,是我伸手先邀請孩子們的。
4.學習魔法單詞和動作“找,找朋友,找好朋友,好朋友,妳好,好朋友,妳好,握手,準備出發”。
(1)孩子邊改變邊思考的練習。
老師:孩子們,我們跟老師學吧!
(2)邊聽音樂邊練習動作。
老師:我們在心裏念魔咒,用音樂練習。
第三,邀請遊戲。
1,老師示範邀請好友。
師:學了魔咒,我們來用魔咒邀請夥伴。黃老師先示範,孩子們仔細看。
2.學會邀請朋友。
老師:現在,戴粉色手鐲的小朋友,請戴綠色手鐲的小朋友。
老師:我們找到好朋友的時候是什麽心情?(引導孩子對好朋友微笑)
第四,學習雙圈集體舞。
(1)老師演示了輪流換搭檔的方法。
老師:我們去跳舞吧,請戴綠手鐲的小朋友站在綠點上。請站在壹個戴著粉色手鐲和綠色手鐲的孩子面前。當我讀到:“準備出發”時,老師問:孩子們,我們要去哪裏?
引導點:壹次只能有壹個夥伴,往魔法花環的方向走。
老師:念魔咒要找好朋友!
(2)引導外圈孩子交換夥伴。
引導點1:內圈的孩子有明確的位置,外圈的孩子有明確的運動方向。
引導點二:註意與受邀朋友的溝通。
老師:邀請好朋友要註意什麽?我們用剛才發現的問題再做壹遍,看看這次能不能成功。
(3)指導內圈孩子交換夥伴。
引導點1:內圈的孩子明確動作方向,外圈的孩子明確位置。
(4)所有的孩子都用音樂做遊戲,感受換搭檔的技巧。
老師:現在球王要求所有參加舞會的朋友都要換舞伴。孩子們還記得換伴侶的方向嗎?舞會開始了!
引導點1:帶綠色手環的孩子逆時針走,帶粉色手環的孩子順時針走。
引導點二:環內外互換位置。戴粉色手環的孩子逆時針走,戴綠色手環的孩子順時針走。
(5)完成集體舞,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延伸:小朋友的舞蹈結束了,跟著老師跳下壹個舞蹈,自然結束活動。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二章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三段式曲式結構,根據曲式結構初步掌握固定的動作模式。
2.學習集體舞,以固定的動作模式準確地交換舞伴,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了解孩子的集體舞體驗:邀舞體驗,面向中心和背離中心的體驗。
2.腕花10兩種顏色:10單色地墊;有10小動物擺件。
活動流程:
首先,邀請遊戲
1,學習有節奏的魔語“走壹走,走壹走,找壹個好朋友,妳好,妳好,握握手,準備出發!”
策略壹:聽寫
策略二:動作記憶
2.聽音樂,借助文字和動作去感受和熟悉音樂的結構。
3.強調夥伴之間的交流,讓所有的孩子通過“握手”參與遊戲,用肢體動作感受音樂。
第二,改變墊子遊戲
1,老師示範輪流換地墊的方法。
引導點1:“第壹個朋友”和“下壹個朋友”
指導要點2:壹次只能換壹個地墊。
2.個人兒童遊戲
如果每個墊子前面都有朋友,可以壹起玩嗎?
3.小朋友分兩批上來玩,體驗輪流換墊子的樂趣。
指導其他小朋友用有節奏的情境動作為參與遊戲的小朋友加油!
第三,換朋友遊戲
1.和孩子玩雙圈遊戲,而不是“墊子”
引導點1:內圈的孩子明確位置,外圈的孩子明確運動方向。
引導點二:註意與街對面朋友的交流。
2.打開“妳好,妳好”,引導孩子根據頭飾創造性地表現各種小動物的動作。
3.根據孩子的情況轉移已有的學習經驗,適當增加雙圈集體舞的難度。(根據幼兒情況調整)
4、完整的遊戲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四,跟著音樂走出來說再見!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三章活動目標
1,體驗朋友見面互致問候的快樂,和同伴相處的快樂。
2.了解兒歌內容,體驗兒歌的童趣。
3.豐富動詞,理解“握”和“鉤”的動作意義。
要準備的活動
大象圖片,電子書《握手》,課件。
活動過程
第壹,體驗回憶。
老師:誰是妳的好朋友?見面的時候妳會怎麽做?
老師鼓勵孩子們談論他們的好朋友,並學習如何見面。如問候、擁抱等。
第二,喜歡學兒歌。
1,對大象的感知。
老師:這是什麽動物?大象有什麽特別的?
教師引導孩子談論大象的特征,重點是大象的鼻子。
老師引導孩子模仿大象的動作,比如擺動鼻子,用鼻子洗澡。
2.觀察兒歌的圖片。
(展示電子書《握手》)老師:妳看到幾只小象?
老師:猜猜他們在做什麽?
老師鼓勵孩子們表達他們的想法。
3.學習兒歌《握手》。
老師:兩只小象在做什麽?為什麽他們的鼻子鉤在壹起?請聽聽兒歌《握手》就知道了。
老師播放兒歌課件,讓孩子欣賞。
老師:為什麽兩只小象的鼻子鉤在壹起?(原來好朋友見面打招呼!)
老師背誦兒歌。
請輕聲讀兒歌。
4.啟發孩子理解“握”和“鉤”的動作含義。
老師:兩只小象在河邊散步。他們相遇時做了什麽?(鼻鉤)
老師:兩只大象像好朋友壹樣勾著鼻子在幹什麽?(互相握手)
老師引導孩子學會握手和勾住大象的鼻子,並意識到它們的相似之處。
5.再放壹遍兒歌課件,完整的欣賞兒歌。
第三,快樂遊戲。
老師壹邊讀童謠壹邊模仿大象。
老師壹邊帶領孩子讀兒歌,壹邊做動作。
孩子們兩人壹組,讀兒歌,面對面做動作。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四章活動目標:
1,讓孩子認識四季的自然交替及其明顯特征。
2.嘗試以遊戲的形式創作兒歌,體驗兒歌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春夏秋冬的娃娃,對應的頭飾等。
活動流程:
首先,談談
1,老師:四季媽媽有四個娃娃。妳知道他們是誰嗎?春夏秋冬。
——四季媽媽每年都讓他們壹個個出來玩。妳知道它會先放誰出去嗎?春天來了。我們的生活和周圍會發生什麽?
個別問題後老師總結:春天來了,天氣轉暖,春雨颯颯,小草和樹枝都萌發了綠芽,桃樹和梨樹都開了花。農民伯伯們忙著播種,到處生機勃勃。
2.娃娃春天玩累了,四季的媽媽叫它回家。接下來的四季,媽媽會讓誰出去玩?(夏娃娃)春娃娃回家,夏娃娃出來玩。夏天來了,我們的生活和周圍會發生什麽變化?
個別問題後總結:夏天到了,池塘裏的荷花開了,樹上的枝葉長得很茂盛。蟬趴在樹上,不停地叫著“蟬,蟬”,天氣變得很熱。有的人喜歡躲在大樹下乘涼,有的人躲在家裏吹電風扇、空調。穿著短襯衫短褲的孩子們也不得不用西瓜和冰淇淋解渴。
3.四季媽媽見大家都很熱,趕緊把夏娃娃叫回家。夏天娃娃回家,四季媽媽會讓誰出去玩?(秋娃娃)為什麽?夏天是秋天。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秋天對孩子來說是什麽樣的?
個別提問後,老師總結:秋天來了,菊花開了。葉子黃了,壹片壹片從樹上掉下來。地裏的莊稼和果園裏的水果都熟了。這真是壹個收獲的季節。
4.秋娃娃玩累了回家。四季媽媽會讓誰出去玩?秋天過去了。冬天來了。妳眼中的冬天是什麽樣的?
個別問題後總結:冬天來了,樹變得光禿禿的。孩子們穿上厚厚的棉襖,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他們真的很開心。
冬天,娃娃累了,回家了。新的壹年又開始了,四季的母親讓春娃娃、夏娃娃、秋娃娃、冬娃娃四個娃娃就這樣反復交替。
第二,嘗試創作遊戲兒歌。
老師:有壹天,這四個娃娃聚在壹起玩遊戲。讓我們看看他們在玩什麽遊戲。
(老師展示娃娃握手的畫面)問:他們在玩什麽遊戲?(握手)他們怎麽握手?誰先出來的?誰牽著春天的手?(夏天),妳能完成這個句子嗎?誰能繼續?
2.冬天娃娃會牽誰的手?(春天)為什麽?冬天過去了,新的壹年開始了,春天又來了,所以冬天握著春天的手。
3.四個娃娃跳過去說:“我們互相握手,都是好朋友。”小朋友們,壹起讀四個娃娃遊戲的兒歌吧!看誰能力最強,讀書最好。
第三,兒童遊戲
1,老師:小朋友想玩握手的遊戲嗎?老師,這裏有四個洋娃娃的頭飾。它們是春天娃娃,夏天娃娃,秋天娃娃和冬天娃娃。遊戲怎麽玩?老師邀請三個坐著的孩子分別玩這些娃娃。遊戲開始時,孩子們先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自己是哪個娃娃,然後戴上頭飾。然後他們讓春天的娃娃去找夏天的娃娃,夏天的娃娃去找秋天的娃娃,秋天的娃娃去找冬天的娃娃。四個娃娃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站成壹圈。最後,班裏的小朋友壹起讀童謠,圈裏的小朋友根據童謠做遊戲。
2.組織孩子做遊戲。
3.活動結束了。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五章活動目標
1,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有朋友的快樂。
2.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合作、協調能力。
3、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培養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
難點:實際上讓孩子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
要準備的活動
1,知識準備:熟悉並能表演拉拉狗。
2.場地準備:搭建表演舞臺。
3.材料準備:電腦、投影儀、課件《小猴子找朋友》、《找朋友》音樂。
活動過程
1,遊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組織孩子們玩音樂遊戲“找朋友”,體驗交朋友的快樂。
2、播放課件,讓孩子感受到有朋友的快樂。老師結合課件,通過學習“小猴子找朋友”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如何找到好朋友。
(1)故事講完後問:小猴子前三次為什麽不找朋友?媽媽對小猴子說了什麽?為什麽小猴子第四次這麽快就找到朋友了?
(2)組織孩子討論:怎樣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3、遊戲“猜朋友”,在合作中增進彼此的友誼。
(1)壹個小朋友上臺講了她好朋友的特點,比如:她是壹個長辮子的女生,會彈鋼琴,眼睛很大。
(2)其他小朋友根據描述特征猜測這個朋友是誰。
4.談優點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幼兒分組對話:講述朋友的優點,以及應該向好朋友學習什麽。
教學反思
在活動開始時熟悉的音樂背景中,孩子們輕松地和老師壹起做遊戲,消除了孩子們交流時的膽怯心理。膽子大的孩子帶動膽子小的孩子。同時,孩子們通過觀看自己感興趣的課件,明白了要想交到朋友,就必須要有禮貌,要分享,要謙虛,要遵守規則。通過幼兒之間的討論,讓幼兒回憶並講述自己尋找朋友的過程,讓幼兒獲得更多的交友經驗。“猜朋友”這個遊戲很受小孩子的歡迎。每個孩子都有好朋友,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欲望。而且這些孩子相處快壹年了,孩子壹般都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是誰。所以,當小朋友上臺說出好朋友的特點時,下面小朋友的猜測非常準確,幾乎沒有錯誤。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好。在這個環節中,壹方面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壹方面激發孩子擁有好朋友的自豪感,增進友誼。活動結束後,孩子們為瑣事爭吵、爭搶玩具、打架鬥毆的現象明顯好轉,禮儀教育滲透到社會活動中,取得了壹定的成效!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六章活動目標:
1.通過學習這個故事,妳知道如何交好朋友。
2.學會溝通技巧,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處理與朋友的矛盾。
3.在遊戲活動中,體驗與朋友互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孩子熟悉並能表演拉拉狗。
2.素材準備:《找朋友》的音樂,《小猴子找朋友》的課件。
活動流程:
首先,開頭部分。
引入遊戲,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們跟著音樂“找朋友”,玩找朋友的遊戲,體驗交朋友的快樂。大階級社會中“好朋友握手”的設計
第二,基礎部分。
1,播放課件,了解故事內容,感受擁有朋友的快樂。
播放課件《小猴子找朋友》,學習故事,讓孩子知道如何交好朋友。
(1)問題:為什麽小猴子前三次都沒有找到朋友?(沒有禮貌,不尊重他人,不考慮他人感受)
(2)問題:媽媽對小猴子說了什麽?為什麽小猴子第四次這麽快就找到朋友了?它改掉了壞習慣,能和小動物很好的相處。
(3)討論:那麽我們怎麽做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呢?
孩子們可以自由討論和表達他們的想法。有禮貌,學會遵守規則,謙虛,尊重和體諒他人等。
大階級社會中“好朋友握手”的設計
2.遊戲:猜猜我的好朋友。
(1)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妳能告訴我誰是妳的好朋友嗎?他有什麽特點?他是壹個有著短頭發和小眼睛的男孩,他今天穿著壹件黑色的外套。
(2)其他小朋友根據描述的特征猜猜這個好朋友是誰。
大班級社會中“好朋友握手”的活動設計
3.介紹好朋友的優點,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幼兒分組對話:說出好朋友的優點,以及應該向好朋友學習什麽。
4.孩子和朋友討論如何處理矛盾和沖突。
如果妳和孩子發生矛盾,妳會怎麽做?
(1)先請兩個小朋友上臺表演,如何處理和朋友的矛盾。
(2)幼兒兩人壹組配合音樂表演勾手。表演結束後,孩子們被啟發討論:如果妳和妳的朋友發生了沖突,妳可以做些什麽來解決它?向好朋友道歉,認錯,握手言歡等。
大班級社會中“好朋友握手”的活動設計
第三,結尾部分。
老師總結:孩子們今天交了這麽多朋友。妳喜歡和他們壹起玩嗎?以後壹定要多註意別人的優點,尊重關心別人,好好相處,壹定會交到更多的朋友。
活動擴展:
在藝術區開展繪畫活動,畫出妳的好朋友,介紹給其他小朋友。
幼兒園教案《握手》第七章活動目標
1,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有朋友的快樂。
2.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合作、協調能力。
3.培養孩子在眾人面前大膽說話的習慣,學習普通話。
4.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記錄:
為了盡可能的避免孩子之間的沖突,導致壹些不良行為習慣的肆意滋生,我組織孩子開展了這次活動,目的是讓孩子體驗到有朋友的快樂,懂得用正確的方式處理與朋友的沖突。為了實現活動目標,我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情景表演、課件《小猴子找朋友》、歌曲《拉拉狗》。
壹、情境表現,導入活動。
“兩個好朋友為了搶壹把椅子,不會互相讓步,結果兩個人都生氣了,互相不理。”老師問:他們怎麽了?為什麽會這樣?有什麽辦法可以補上嗎?
孩子能很快發現兩個好朋友之間的矛盾,想出幫助他們解決情境中矛盾的方法:給壹個孩子;有人說讓他們去猜;有人說要移動其他椅子等等。
引入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找出兩個好朋友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產生的,並討論解決方法。讓孩子在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中,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之間的矛盾。)
二、觀看課件《小猴子找朋友》,引導孩子多了解如何找到好朋友。
老師:小猴子找了幾次朋友?為什麽前三次它沒有找到好朋友?媽媽對小猴子說了什麽?第四次,小猴子找到朋友了嗎?為什麽?
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大部分孩子聽得很認真,在老師講故事的時候能快速準確地回答老師的問題。
通過觀看課件,讓孩子感受小猴子沒有朋友和找到朋友時的不同感受。讓孩子總結為什麽小猴子能找到朋友。幫助孩子學會對他人友好和樂於助人的幾個“法寶”)
三、傾訴:我的好朋友
引導孩子談論誰是他們的好朋友。他的優點是什麽?
孩子能清楚地說出誰是自己的好朋友,用更恰當的語言表達好朋友的優點。
(設計過程中有融入語言領域的元素。孩子說話的過程不僅是語言組織能力的提高,也是孩子和好朋友之間情感的提高。)
遊戲: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誰?
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描述好朋友,讓其他幼兒玩猜謎遊戲。
在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時,大多數孩子都能簡單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好朋友。因此,其他孩子很快就能猜出結果。
(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先讓能力強的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描述,然後讓能力弱的孩子參與遊戲。這樣,老師就盡量照顧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玩遊戲,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五,老師以表演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歌曲《拉拉狗》結束活動。
活動反映:
《社會領域指導要點》中提到,社會學習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緒的學習,往往不是教師直接“教導”的結果。孩子學習主要是通過積累現實生活和活動中的相關經歷和經驗。教師要註意通過環境影響和感染孩子。
社會活動的發展不僅僅是壹項活動,它應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孩子可以隨機遇到壹次社會活動中提到的問題。作為老師,也可以隨機教育孩子。我認為老師可以嘗試經常讓孩子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比老師開展很多活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