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土茯苓[朗道漢英詞典]
土茯苓[湘雅醫學詞典]
土茯苓[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土茯苓[中醫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土茯苓概述
土茯苓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滇南草藥[1]。它是土茯苓的幹燥根莖。百合科的[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土茯苓的拉丁學名(《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無毛土茯苓(中藥術語(2004))
6土茯苓別名白玉良、冷飯團、鮮壹良、飯團根[1]。
土糯米、豬苓、豬糞、草余糧、硬米、山栗。
7來源與產地:土茯苓的根莖。百合科的。所在地: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1】。
8性味甘、淡、平。入胃、肝經【1】。
9功能主要用於利尿解毒[1]。
1.治療梅毒、肌肉攣縮、腎炎水腫、乙肝、腳氣、腹瀉、淋證、白帶過多、鉤端螺旋體病[1]。
2.治療濕熱瘡癰、丹毒、瘰癧;解決輕粉和朱砂的慢性中毒[1]。
治療梅毒。用四兩土茯苓和七粒皂莢子代茶煎水。
治療骨攣縮癰漏(筋骨疼痛,化膿成癰,日積月累,成終身病)。用土茯苓壹兩,清熱加黃芩、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水煎服代替茶。另壹個方子: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壹兩,皂角七枚,川椒四十九枚,燈芯七根,代茶煎服。
治療淋巴結核潰瘍。土茯苓切片,或研成粉末,水煎,或粥食。還不如多吃點。
土茯苓是眼科常用退熱藥,具有清熱解毒、祛濕通絡的功效;
(1)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火癤、白花、氣、瞳緊、雲、目移。
(2)用於梅毒引起的眼部疾病。可配伍金銀花、白鮮皮、甘草。
10土茯苓用法用量:15 ~ 30g [1]。
11化學成分本品含落新婦苷、黃芩苷、莽草酸等。[1].
12土茯苓藥理作用抗腫瘤、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解毒[1]。
13飲食禁忌服用土茯苓,忌吃湯面和茶[3]。
服藥後忌喝茶[1]。
14土茯苓藥典標準14.1名稱土茯苓。
土茯苓
土茯苓
14.2來源本品為土茯苓的幹燥根莖。百合科的。夏秋季挖穴,去須根,洗凈晾幹;或者在新鮮和幹燥時切成薄片。
14.3性狀本品略圓柱形,略扁或不規則,結節狀隆起,分枝短,長5 ~ 2~5cm,直徑2~5cm。表面黃褐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留物,枝頂有圓形芽痕,部分表皮有不規則裂紋,有殘留鱗片。很難。切片呈長方形或不規則形,厚1 ~ 5 mm,邊緣不規則;切面為白色至紅棕色,粉狀,具點狀維管形成層和多數小亮點;稍有韌性,碎了有灰塵飛揚,用水沾濕後感覺又粘又滑。微微的氣息,微甜微澀的味道。
14.4鑒別(1)本品粉末為淺棕色。澱粉粒多,單個顆粒呈球形、多邊形或方形,直徑8 ~ 48微米,臍點開裂、星形、三叉狀或點狀,大顆粒可分層;復合顆粒由2 ~ 4個部分組成。草酸鈣針狀晶體存在於粘液細胞中或呈散在分布。針狀晶體的長度為40~144微米,直徑約為5微米..石細胞呈橢圓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直徑25 ~ 128微米,有細孔和溝槽。還有暗褐色的石細胞,狹長,直徑約50μm,三面極厚,壹面極薄。纖維成束或散在分布,直徑22 ~ 67 μ m,7L導管和具邊緣條紋的管胞常見,多數邊緣條紋側向延伸。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30分鐘,過濾,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壹落新婦苷對照品加入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0.1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根據薄層色譜法
(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的微量,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3: 32: 9)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入三氯化鋁試液,靜置5分鐘,置紫外燈下(365nm)檢視。在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4.5檢查14.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0.0%(附錄ⅸ H第壹法)。
14.5.2總灰分不得超過5.0%(附錄ⅸ k)。
14.6浸出物應在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用熱浸法測定,以稀乙醇為溶劑,不得少於15.0%。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14.7的含量(附錄VI D)。
14.7.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流動相為甲醇0.1%冰醋酸溶液(39: 61)。檢測波長為291nm。根據落新婦苷峰,理論塔板數應不低於5000。
14.7.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落新婦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60%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2毫克的溶液。
14.7.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約0.8g(過2號篩),準確稱定,置於圓底燒瓶中,準確加入100ml 60%甲醇,稱定,加熱回流1h,放冷,再次稱定,用60%甲醇補足失重。
14.7.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產品。
本品含落新婦苷(C21H22011)以幹燥品計不得少於0.45%。
14.8土茯苓飲片14.8.1加工不切片,浸泡,洗凈,濕潤,切片,幹燥。
本產品為長方形或邊緣不規則的不規則薄片。切面為白色至紅棕色,粉狀,具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用水弄濕後感覺又粘又滑。微微的氣息,微甜微澀的味道。
14.8.2浸出物與藥材相同,不得少於10.0%。
14.8.3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同藥材。
14.8.4性味與歸經甘、淡、平。入肝、胃經。
14.8.5功能與主治:解毒、除濕、通利關節。用於梅毒、汞中毒引起的肢體攣縮、肌肉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瘡。
14.8.6用法用量15 ~ 60g。
14.8.7儲存於通風幹燥處。
14.9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