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沒有膽量“炫耀”包粽子的手藝,因為這是我從奶奶和媽媽那裏學來的。和他們相比,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記得上學前,我媽把省吃儉用攢下的“家底錢”拿出來,上街買了點吃的,然後帶著我壹起給我奶奶“送端陽”。所謂“送端午”,簡單來說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在前壹天或當天給父母買壹些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主要是食物),也順便看望壹下老人的身體,和父母壹起過端午節,壹家人團聚,聊聊親情。當時是壹個經濟落後,物資匱乏的時代。平日吃肉很奢侈,更不用說買粽子。奶奶是個活潑的人,大方好客。她以廚藝聞名,在附近的村子裏也小有名氣。沒有粽子怎麽過節?所以奶奶自己做了粽子。幾乎每次給奶奶“送端陽”,我和媽媽都幫她包粽子。
那時候我很聽話。我媽不許我瘋跑,讓我學包餃子,我就站在旁邊照著做。奶奶和媽媽圍坐在盛滿糯米的桶旁,壹邊包粽子,壹邊聊天。看著看著,我似乎看出了壹些“門道”,我也向我奶奶和媽媽學習。我拿起壹片竹葉,把它卷成空底朝上的圓錐形,左手拿著,右手拿起糯米放在裏面。滿了以後,把竹筍多余的葉子折起來,把錐底紮緊,壹邊包餃子壹邊定型,最後把餃子揉成三角形。然後用切碎的細棕葉捆起來——壹個粽子就包好了。奶奶看到我包的第壹個粽子差點笑出來,因為我沒有紮好,而且還變形了,兩頭還漏米。母親迅速打開我的餃子,重新包裝。我郁悶極了,奶奶拉著我的手手把手教我,壹遍遍講解包粽子的操作要領,我就學會了包粽子。
後來,每當我讀到宋代陳毅在壹首菩薩詩裏寫的壹句“袋中玉米分角時,彩絲剪刀將交絨繩”,我就會想起教我包粽子的奶奶。
包粽子的過程還是比較復雜的。用的是新鮮的糯米,也就是外殼剛剛褪了色的糯米,然後用剛收上來的新鮮竹筍殼葉包的餃子才算正宗的餃子。這樣的粽子煮熟後散發出悠長的香味,老遠就能聞到,更別提吃起來有多好吃了。每次吃到自己包的新鮮粽子,大家都贊不絕口,心裏總是美滋滋的。
每年都給奶奶“餞行”,包粽子的技術也是壹年比壹年進步。我等不及要在我奶奶面前露壹手了。外婆誇我包粽子做得好的時候,舅舅舅媽會笑著說:“妳外婆不地道,但是包粽子的手藝沒傳承啊!”惹得壹屋子人哈哈大笑,開心不已,這壹幕銘刻在我的記憶中...
年復壹年,當每壹天都像壹天,奶奶顫抖的手再也包不了粽子了!我和我媽在家把包好的餃子煮好,送到外婆家。有壹次,我媽忙農活,讓我在家煮粽子。因為沒有煮粽子的經驗,不知道要煮多久,所以要經常品嘗。嘗完第壹個粽子,我以為還沒熟,然後就熟了。過了壹會兒,我嘗了第二個和第三個粽子...不知道嘗了幾個粽子。父母回家的時候,我已經吃飽了。他們吃粽子的時候,我的肚子脹得像鼓壹樣,嗡嗡叫,我媽摸摸我的肚子,說是因為吃了生粽子——粽子本來就不好消化。天又黑了,離醫院很遠。我該怎麽辦?我父母很著急。媽媽跑來跑去找鄰居要偏方,最後發現辣椒可以幫助消化祛瘀,於是讓爸爸挨家挨戶找來辣椒,搗碎了給我用水喝。壹覺醒來,肚子已經不那麽脹了,這時候我看到我媽坐在旁邊看著我。“吃粽子讓我胃疼”的故事被鄰居傳開了,甚至傳到了同學和老師的耳朵裏,讓我很尷尬。
年復壹年,當每壹天都像壹天,我媽的老花眼再也包不了粽子了!包粽子的工作落在了我身上。因為工作忙,我懶得包餃子。如果我想吃餃子,我會去超市買。超市裏賣的粽子種類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盡管如此,不管是菜葉、樹葉、蘆葦葉還是竹葉,竹葉包裹的餃子都得冷凍,這樣餃子就不再好吃,再也嘗不到奶奶媽媽包的餃子了!每年端午節,吃著從超市買來的粽子,我就想起奶奶和媽媽。我的心空空如也,好像缺少了什麽...有時我出差。當我聞到熟悉的粽子香味時,我會忍不住尋找它。偶爾品嘗用新鮮糯米和新鮮竹筍包裹的粽子時,我心裏暖暖的——我不能獨占這種美味,於是趕緊叫上同伴,壹起分享粽子的香味。
年復壹年,當每壹天都如壹日,我漸漸明白,吃粽子不僅是壹種美食,更是另壹種牽掛,就像“嚼著粽子,品味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品味著永不老去的親情。也就是說,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這不僅僅局限於吃粽子,還與插艾葉、掛菖蒲、戴香囊、看龍舟賽等傳統活動聯系在壹起——粽子的香味縈繞在我的心頭,更新我的記憶,激勵我們傳遞我們的情感...
往事在歲月中沈澱,留下無盡的回憶,親情讓我感到無限幸福。謝謝妳,粽子!妳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許多溫暖的回憶,也帶給我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