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仙人掌在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中首次被記載為藥用植物。書中介紹,仙人掌味淡,性寒,具有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止瀉、安神利尿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各種內外兼治的疾病。據清代劉善書寫的本草方子,仙人掌味苦性寒,治五痔腹瀉不難,小兒禿頂抹香油,蟲瘡疥瘡洗平安。《求本草原》載:寒、消新、洗痔。
陸川本草記載有消炎解毒,排膿生肌的作用,用於治療瘡癰腫咳。《嶺南本草集錄》記載:“仙人掌焙煎,治乳癰初結癆。《閩南民間草藥》中說,取適量鮮仙人掌全草敷患處,可徹底治愈掌癤。”《廣西中草藥》載:仙人掌止瀉,治腸炎腹瀉。《閩東本草》載:能化痰、解腸毒、健胃、止痛、滋補、舒筋活絡、斂瘡止血。治療腸風、痔瘡、出血、肺癰、胃病、跌打損傷。《湖南藥理學》記載,仙人掌能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祛濕退熱,生肌。”《中國藥用植物圖說》記載,仙人掌皮若搗碎,可用治火傷、急性乳突炎、足。水煎服可治痢疾。《本草分類》載:專治脹痛、消腫毒、惡瘡。”《貴州民間驗方藥集》載:仙人掌為健胃養胃劑,還能補脾、止咳、安神。治心胃氣痛,蛇傷水腫。從資料記載中可以看出,仙人掌對治療疔瘡腫毒有顯著的效果。現有報道用於輔助治療腎炎、糖尿病、心悸失眠癥、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癥和肝病,以及痢疾、哮喘、胃痛和腸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