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和瘟疫。見溫病學。由於鼠疫病毒從鼻子和嘴巴傳入,它具有高度傳染性。《不知醫之必要,疫也》:“此病因感氣不正,或頭痛發熱,或頸腫,亦為天上疫也。壹個人的病影響壹室壹室,就影響壹鄉壹市。”其癥狀為惡寒強熱,口中有黃涎,甚至譫妄。治療要用疏利,除穢,清中,攻敵。見鼠疫和流行病文章。
②指夏季的瘟疫。《辨疫》:“春謂春疫,夏謂時令疫,秋謂秋疫,冬謂冬疫。”“疫”是中醫對急性流行性疾病的總稱。“瘟疫”壹詞的本義是指瘟疫服務。“疫”由“病”和“病”組成。“死”是“疫”字的形象;“舒”指帶鉤的長桿,演變為兵器,是殺人的器具。“公布姓名?釋天道:“疫,役也。它也是壹個幽靈。”“玉器?傑布:“瘟疫也是鬼。”“疫”,即病因的毒氣,依靠有有形之物的病毒、細菌致病、殺人。《服》《說文》:人“行之遊”。《說文》:“疫,人皆有病。”明確指出“疫”是壹種急性流行病。
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和《黃帝四經》中對疾病和疫病都有記載和論述,是修身和治國。“黃帝內經蘇文?遺產?《針炙論》指出:“五疫壹到,不分大小,都互相易感,癥狀相似。”“論疾病的病原體和階段?第十卷說:“當人們感到脾氣暴躁的氣生病時,生病的氣就容易感染,甚至殺死他們。”古人不僅指出癤氣之病具有傳染性,還指出了癤對人類的嚴重危害。
中醫學界對急性疫疾的分類是在清代,在“疫”字前加了“時”字進行分類。清崇禎十五年(1642),吳有興撰《溫病論》。“疫”就是“流行病”和瘟疫的意思。由於從口鼻傳入疫毒和疔瘡,傳染性很強。“不知道有沒有必要?疫情指出:“這種病是因為感覺氣機不正常,或者頭痛、發燒,或者脖子腫了,這也是天上的疫情。“壹個人的病影響壹室壹廳,就影響壹鄉壹市。”《辨疫》中也有分類:“春為春疫,夏為時令疫,秋為秋疫,冬為冬疫。”
現代中醫學術界,壹般都是根據溫病學理論來研究疫病的。但由於中醫在社會上並沒有明顯的話語權,傳統文化中對疫病的認識論已經完全被西醫取代,所以人們只知道西醫的理論,而很少知道老祖宗的理論。
“時間”指的是時間的規律。說文:“時,四時”。
黃帝四經中指出“天地無私,四時無盡”。“君臣易位為逆,惡行即謂之亂。運動時稱為逆時,生死不當稱為暴時。謀反導致失資,混亂導致失職,謀反導致失天,暴力導致失人。失資則失,失職則侵,失天則饑,失人則病。周的舉動是壹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天道不遠,進則出,出則反。”“人不隨四時,則病也。”“順應四季,百姓不生病”。
“蘇文?《寶明全形論》說:“人與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和宇宙萬物壹樣,都是天地滋養,按照四季交替、信守諾言的規律生長,所以”蘇文?《四氣調神》說:“四時陰陽之人,為萬物之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所以在生長之門,與萬物同升降。若逆其根,則斬其根,毀其真。”“蘇文?陰陽應象大論》也說:“天上有四季五行生長采集,產生寒暑燥風;人有五臟五氣,才能有喜怒哀樂。“天地無私守信,四季交替。人自私貪婪,卻違背諾言,違背天地規律。生不逢時。那麽體內氣機就會混亂,壹時易患疫邪之病。
“疫”是指人類違反自然的客觀規律,不符合天地運行規律而引起的疾病流行。所以古代有“天之性疫”、“氣之性不合時”等論調。壹般來說,“流行病”的分類可以分為:暴發性流行病、遷延性流行病、季節性流行病、區域性流行病、高毒流行病、低毒流行病、年齡流行病、特定流行病等等。在流行病中,“暴發流行”包括西醫的急性流行性傳染病理論。各種急性流感也屬於這壹類。
限於篇幅,此處只重點討論“暴發疫癥”,以便從道學的分析中把握各類疫癥的病機和氣機。運用道家醫家的學術觀,兼容中醫和西醫的理論,可以完整全面的認識疾病。
“流行病”中的流感是最典型的流行病。自20世紀以來,流感共引起了5次世界大爆發,分別是1900、1918、1957、1968和1977。其中,1918疫情實際上造成了數千萬人死亡。這種流感在美國被稱為“西班牙女士”,但它首先起源於美國,可能是由豬流感的變異傳播而來。那壹年,將近65,438+0/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超過50萬人死亡,其中幾乎壹半是健康的年輕人。
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的SARS和豬流感A H1N1的疫情暴發,屬於“暴發流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