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早期育兒的方法有哪些?

早期育兒的方法有哪些?

1,健康安全責任的正確概念。

每壹個父母自始至終都有壹個責任,那就是保護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但是保護孩子的健康,並不是吃的越幹凈越好,越有營養越好;保護兒童的安全並不意味著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不要在這裏動,也不要在那裏做。家長要辯證看待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健康方面,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保暖,適當就好,偶爾著涼有利於孩子抵抗力和適應能力的提高。不要吃得太細,太幹凈,太有營養。按照年齡發育規律多吃點雜糧,不用這裏消毒那裏消毒怕孩子生病。其實適當接觸壹些微生物有利於免疫力的提高。在安全方面,要鼓勵孩子充分探索世界,同時對孩子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可預見的預防。當孩子想摸垃圾桶時,給他買壹個新的幹凈的,放壹些幹凈的紙在裏面讓他翻;要搬拖把的時候,也要買小壹點的,幹凈壹點的,都應該是孩子的玩具;鼓勵他自己搬椅子,自己拿碗,就跟著他,有危險的時候第壹時間做好保護他的準備。

不管孩子多大,家長應該做的是:第壹步,提醒孩子,妳這樣做可能會有這樣的危險情況;預防的第二步是緊緊跟隨孩子,關註他的練習過程,如果有危險,阻止危險的發生。

2、註重培養孩子的方法和習慣,提高相關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不僅應該告訴孩子這是什麽,還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麽,以及應該做什麽。我們很多家長只註意讓孩子讀書,學這個學那個。事實上,知識告訴他們“它是什麽”,例如,他們只知道如何閱讀這個詞以及它代表什麽。至於為什麽會這樣,父母也不太重視。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告訴孩子閱讀的方法,讓孩子自己認識單詞,家長往往會忽略。後者是方法和習慣的培養,比知識教育更重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方法和習慣的培養是整個育兒過程的核心,旨在培養孩子適應環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要讓孩子盡快接觸各種環境,認識和思考各種問題,用語言和雙手解決問題。

(1)根據兒童發展規律,教育越早越好。也就是說,家長要重視早期教育,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方法和習慣。很多家長對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認為教育從小學以後就開始了,這是壹種落後的觀念。

(2)全面訓練,不是片面訓練。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註重知識和技能(只關註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展),只告訴孩子“是什麽”,不告訴孩子“為什麽”和“怎麽做”,忽視了孩子對方法的需要、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品德和行為習慣,這是壹種片面的素質教育觀。

(3)不能全靠自己,壹定要讓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很多家長太寵孩子,太保護孩子,什麽都做而不是什麽都做,等等。都是沒有勞動技能的“小皇帝”“小公主”。

3.幾種新型育兒方法的分析。

(1)用古典音樂提高智商。毫無疑問,音樂可以豐富嬰兒的生活。但是多聽古典音樂能提高智商嗎?其實這個結論源於1993年美國的壹個實驗。在聽與不聽莫紮特奏鳴曲的對比測試中,聽組的分數高於不聽組,而且流傳甚廣。結果,專門為嬰兒甚至胎兒演奏的古典音樂也出版了。讓媽媽們相信那些高雅的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

壹項研究表明,讓4-6歲的孩子學習壹些樂器,確實可以提高他們的記憶力和註意力。這是孩子智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孩子們足夠大的時候,最好鼓勵他們學習壹種樂器。

(2)手語有利於孩子早期說話。手語有利於幫助嬰兒更早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專家認為,當父母對他們的嬰兒使用手語時,他們也在用嘴直接表達。換句話說,父母和孩子實際上有兩種溝通方式。這樣,手語只是對寶寶的語言表達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更何況,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早壹點說話、走路、識字對寶寶的長壽有重大意義。因此,手語不應被視為壹種功利的育兒手段,而應被視為壹種與寶寶進行親子交流的隨機形式,應在有時間和精力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更有利於父母和寶寶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交流。

(3)不要用學步車幫寶寶走路。壹項研究證實,嬰兒每使用學步車24小時,就會延遲他獨自站立3.3天。而且學步車還有壹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孩子在移動的時候容易磕碰或者摔下樓梯。據資料顯示,在步行者盛行期間,美國每年有2.5名萬寶寶人遭受意外傷害。因為學步車很容易成為幼兒的安全隱患,所以最好不要使用,讓寶寶從壹開始就學會自己用腳和腿站立和行走。

(4)過早進入幼兒園不利於成長。雖然有研究證實,較早進入幼兒園的孩子會比留在家裏的孩子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但是,兩種教養方式沒有顯著差異。尤其是近幾年的研究表明,當孩子更多地離開家時,他們的自理、自控、獨立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實每個家庭的環境不壹樣,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壹樣,孩子的成長也不壹樣,所以很難用同壹個標準去量化不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事實證明,任何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只要得到足夠的關註和鼓勵,都會很快樂。所以,妳不必過於擔心孩子是否過早進入幼兒園,而是哪種方式更適合妳的家庭,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5)電視影響寶寶的註意力。圍繞看電視和註意力的關系,已經有很多研究項目,但結論卻大相徑庭。在美國對3至4歲之間看大量電視節目的嬰兒進行的壹項研究發現,這些兒童在7歲時出現註意力問題;然而,另壹項研究得出結論,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性。盡管如此,電視帶來的其他負面影響仍然存在。因為寶寶不能準確區分電視上的生活和現實生活,所以看電視會占用寶寶很多時間來提高身體素質和社交能力。沒有必要絕對禁止寶寶看電視,比如有些動畫片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有啟發的。但最好的辦法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孩子做壹些電視之外的活動,比如遊戲、講故事等。

4.根除兩種最有害的育兒觀念。

壹種觀點認為,寶寶不好就打,孩子不打就失去武器。這是中國傳統的、普遍的、有害的育兒觀念。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打”是對不聽話最好的懲罰。這種“打罵教育”其實是因為家長不重視早期教育,在形成不良習慣後采取強硬的補救措施。但是,妳有沒有註意到,壹方面社會上虐童的案例越來越多,另壹方面也有很多家暴導致的家長式等不聽話的案例。無數事實證明,“孝順”的觀念在現代社會是不合適的,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提出,在養育嬰兒的過程中,表揚應該比懲罰更重要。

嬰兒的世界很簡單。只要媽媽多給點表揚,早些引導,得到肯定就會延續這種好的行為,從而得到大人更多的表揚。有專家提到,小時候經歷過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使用家暴。因為他們是在暴力的陰影下長大的,人格形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差,很容易失控。

打罵不是教育寶寶調皮搗蛋的利器,而是通過“鼓勵”讓他滿足妳的要求。雖然鼓勵不壹定能讓妳的寶寶達到100分,但是隨著妳的“火上澆油”,從長遠來看,妳會驚喜地發現他的進步。

另壹種觀點是我不能陪寶寶,要用最好的物質生活補償他。很多父母想用最好的物質生活來補償自己的寶寶,因為他們把寶寶給了別人而不能陪伴。其實這樣會導致他們寶寶的價值觀出現偏差。父母要定期帶寶寶出去,比如去超市、公園,讓他從小就懂得生活,學會選擇什麽東西可以摸,什麽東西不可以。即使是在家裏打掃廁所,也可以讓寶寶觀看,讓他知道這是打掃廁所的方式。妳不能總是為了補償寶寶而幫他準備好壹切,這樣很容易讓他養成依賴型人格。

  • 上一篇:糜爛性胃炎吃什麽藥好?
  • 下一篇:為什麽耳朵經常癢?和之前耳鳴有關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