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臘八粥,又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配以豇豆、小豆、綠豆、大棗、粘黃米、大米、糯米。在晉東南,用水煮粥也是飲食習俗之壹,這種粥叫香米,就是臘月初五的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糯米、柿子。
在陜北高原的臘八這壹天,除了各種米和豆類外,還用各種幹果、豆腐和肉煮粥。壹般早上做,甜的鹹的,看人的口味。如果是午飯,我們應該在粥裏煮壹些面條,吃壹頓團圓飯。吃完後還要在門上、竈上、門外的樹上放粥,辟邪避災,迎接來年農業豐收。民間傳說,臘八這壹天禁止吃菜,說是吃了萊作物後地裏雜草多。陜南臘八族要吃混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銀杏、豆類等煮成。後者用以上五種原料增加肉丁、豆腐、蘿蔔,還加了調味料。在臘八節,人們不僅要吃臘八粥,還要用粥祭拜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上用五谷雜糧和蔬菜熬制臘八粥,煮好後不僅供家人食用,還分發給鄰居,用來餵養牲畜。在蘭州、白銀市區,臘八粥是用大米、豆子、紅棗、銀杏、蓮子、葡萄幹、杏幹、冬瓜幹、核桃、綠豆絲、糖、肉丁熬制而成。烹飪後,首先用來祭祀門神、竈神、土地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送給鄰居,給最後壹家享用。甘肅武威講究“蘇臘八”,吃的是大米粗米、扁豆米或粗米,煮熟後配炒籽、麻花吃。民間稱之為“豆粥泡”。
寧夏人通常用扁豆、黃豆、赤小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作臘八飯,用小麥粉或蕎麥粉加入切成菱形柳葉的“麥穗”,或做成小圓蛋的“麻雀頭”,再加入蔥花油烹調。這壹天,全家只吃臘八飯,不吃蔬菜。
青海西寧人多為漢族,但臘八不吃粥,吃麥仁飯。將剛磨好的麥粒與牛羊肉壹起煮,加入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過壹夜的文火,肉和小麥融合成乳白色的形狀。早上開鍋,香味撲鼻。
在山東省的“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有兩種。壹種是由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制成。,還有壹些“粥果”加在碗裏,主要是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做點綴。這種粥是專門給孔子的師傅和十二宮的師傅吃的。另壹種是用米飯、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是給孔府裏的仆人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用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八種原料熬制而成。煮的時候加點紅糖和核桃仁,讓粥變得又濃又香,寓意來年豐收。
在江蘇吃臘八粥分甜的和鹹的,烹飪方法是壹樣的。只是鹹粥配的是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加鏃、荸薺、核桃、松子、芡實、紅棗、栗子、木耳、蔬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曰:“臘月初八粥,自梵天傳來,七寶美妙交融,五味雜陳。”
浙江人通常用核桃仁、松子、芡實、蓮子、紅棗、龍眼肉、荔枝肉等熬制臘八粥。,香甜可口,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的方法是從南京傳過來的,其中包含了壹些傳說。
四川人多。臘八粥的做法多種多樣,有甜的、鹹的、辣的,農村人吃的比較鹹,主要是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陌生人來這裏品嘗,雖然入鄉隨俗,但是很難習慣。現在城市裏有很多人吃甜粥,可以稱之為別有風味。臘八和粥關系密切,在臘八喝粥,也算是壹種花式,壹種水平。
中國人那麽愛吃臘八粥,除了吃法習俗,還有壹些科學上的原因。清代營養學家曹燕珊所著《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和營養作用有詳細清晰的記載,臘八粥具有和胃健脾、養心清肺、益腎益肝、止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壹種很好的食療佳品。這些都被現代醫學證實了。對於老年人來說,臘八粥也是壹種不錯的食物,但是也要註意不要喝太多。其實不光是臘八,老人的粥也是。粥的品種相當多,可以因人而異,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酌情食用。(福建熱線)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乾縣的民間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之前,也就是臘月初八左右,乾縣家家戶戶都會曬豆腐,民間稱之為“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腌制臘八蒜是中國北方的習俗,尤其是北方。顧名思義,大蒜是在臘月初八釀造的。其實材料很簡單,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極其簡單。把剝好的蒜瓣放在可以密封的容器裏,比如罐子或者瓶子,然後倒入醋,封好口,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醋泡過的大蒜會變綠,最後會全身變綠,像翡翠碧玉壹樣。
煮“五豆”
有些地方臘八粥不叫“臘八粥”,而叫“五豆”。有些是臘八節做的,有些是臘月初五做的。有些“雀頭”也是用面粉和大米、豆類(五種豆)壹起煮的。據說臘八人吃“麻雀頭”,麻雀頭疼,來年不會危害莊稼。這種煮出來的“五豆”,不僅是為了吃,也是為了給親戚鄰居吃。每天吃的時候加熱壹起吃,壹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壹年多。
臘八面
在中國北方壹些很少或不產大米的地方,人們吃臘八面而不是臘八粥。第二天,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會吃臘八面。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也是在十二月初八實現開悟的,所以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教開悟節”。
臘八有在這壹天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中國有1000多年喝臘八粥的歷史。它最早始於宋代。臘八這壹天,無論是朝廷、政府、寺廟,還是黎民百姓家,都會煮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和王子都要給文武大臣和侍從吃臘八粥,並把米飯和水果分發給寺院,供僧侶們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團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
中國的臘八粥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最為精致,白米中夾雜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菱角、苔蘚、玫瑰、紅豆、花生等。,總計不少於二十種。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後半夜開始煮,再用小火燉,直到第二天早上,臘八粥煮好了。
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動物、圖案,然後放在鍋裏煮。比較有特色的是在臘八粥裏放“水果獅子”。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做成的獅子,以去皮曬幹的脆棗為獅身,半個核桃仁為獅頭,桃仁為獅足,甜杏仁為獅尾。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進粥碗裏,就像小獅子壹樣。如果碗大壹點,可以放兩只獅子或者四只小獅子在上面。更精致的,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餅等各種顏色的食物,揉成八仙、壽星、羅漢等塑像。這種裝飾性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廟的祭壇上才能看到。
臘八粥煮好後,要先祭神,祭祖。之後要給親戚朋友,中午之前壹定要發出去。最後是全家人壹起吃。吃剩的臘八粥,吃了幾天就保存下來,是個好兆頭,說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給窮人吃,對自己更好。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如果院子裏有花有果樹,也要在樹枝上抹點臘八粥。相信來年會結出更多的果實。
臘八這壹天,除了祭祖、拜神,還有人悼念亡國,寄托哀思。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中國的臘八節。在中國的農村,許多農民仍然保留著在這壹天喝臘八粥的習俗。(臘月也叫臘月:由於當時天寒地凍,大雪紛飛,農民不能外出種田,只能在家煮臘肉、香腸等食物)。
原來“臘八粥”不是普通的粥,背後有故事...
從前,有這樣壹個家庭,壹對老夫妻和壹對小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老兩口很愛小兩口,不讓他們幹任何活,因為怕他們累。所以,小兩口整天張著嘴,衣服繃著,什麽也幹不了。
後來,老兩口去世了。因為小兩口不能工作,吃光了家裏所有的食物,最後把房子賣了,只剩下半個爛茅屋。冬天來了,小兩口又凍又餓,躲在小屋裏瑟瑟發抖。臘月初八,他們餓極了,從茅屋的角落裏掃出壹點雜糧,煮了壹點粥充饑。當他們煮好粥準備吃的時候,突然壹陣大風刮倒了小屋,小兩口被壓死了。
人們知道這壹點,為了提醒孩子們這個教訓,在臘月初八,他們用各種雜糧煮壹鍋粥,邊吃邊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