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癲癇
中醫認為癲癇是壹種什麽病?
在民間,人們習慣稱羊癲風為“羊羔風”、“羊癲風”、“豬婦風”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有壹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根據對患者癲癇癥狀的直觀認識來命名。顯然也有壹個基本思路貫穿其中,那就是抓住癲癇患者發作時驚厥的基本特征進行概括。雖然不是科學的概括,沒有抓住疾病的本質特征,但它是以癥狀為基礎的。
中醫把癲癇病稱為癲癇或癲癇病,癲癇病後來被稱為癲癇病。在早期的醫學書籍中,醫生往往把癲癇病、躁狂癥和癲癇病合在壹起,沒有劃清界限。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癲癇病、躁狂癥、癲癇病都是精神和意識疾病,但各有顯著特點。癲癇和躁狂癥主要表現為精神障礙,表現為運動障礙、情緒障礙、幻覺和意識模糊。在醫學書籍中,癲癇分為癲狂、精神抑郁、沈默癡呆,語無倫次屬陰,為癲癇;亢奮,狂躁,意誌堅強,打罵破壞分子,屬於楊,是瘋癲。癲癇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嚴重時,人會突然暈倒,失去知覺,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發作之後,他們就和正常人沒什麽區別了。
嚴格來說,中醫並沒有給癲癇壹個非常準確科學的定義,雖然中醫對癲癇的認識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記載。如馬王堆漢墓帛書中有壹篇《小兒癲癇病方》專文,詳細記載了用“雷丸”和藥浴治療癲癇病的方法,並分析“癲癇病者熱。”
中醫如何認識癲癇的病因?
中醫對癲癇的病因解釋和分析由來已久,具體內容散見於醫學典籍。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①先天因素:
這種理解類似於西醫的原發性癲癇。傳統醫學書籍稱之為“胎癇”,意思是在胎兒時期帶入。比如大腦發育不全,先天臟腑功能不足等。當然,包括遺傳因素。
②飲食及日常生活因素:
多指飲食不講究節制,冷熱無常,寒暑侵襲。比如吃太多油膩食物,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不衛生的食物等。,可能成為原因。中醫講究飲食適度,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依賴於津液、氣血,而這些都是由脾胃的功能來完成的。飲食過度,導致運化失職,積痰,致盲心神,必然導致癲癇。
③精神因素:
它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精神緊張、突然驚嚇、長期抑郁、過度興奮、憤怒、悲傷等對人造成精神刺激和創傷,形成疾病的內環境。《黃帝內經》裏說,怒易傷肝,喜過度易傷脾,悲過度易傷肺,恐過度易傷腎。過度的精神刺激會引起體內氣機紊亂,導致臟氣,尤其是突然的驚恐,這是發病的直接原因。
④勞動力因素:
失業也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壹。過度用腦必然導致腦萎縮、精神營養不良,強度過大的體力勞動往往使人體力透支。在這些情況下,致病因素很容易侵入,因為此時人體的抗病能力降到了最低。中醫經典中的勞,也指的是淫亂,是虛所至。
(5)跌仆產傷:
是指意外事故造成的傷害和兒童出生時受到的傷害。
這些損傷容易形成各種內外傷,尤其是腦損傷,如果符合適當的條件,就會導致癲癇。
除了上述原因,中醫認為,很多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轉化為癲癇。為什麽以上幾項會以癲癇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進壹步研究。
癲癇是腦病還是內臟疾病?
癲癇病在中醫典籍中被稱為“癲癇病”、“癲癇病”。壹些醫學書籍據此得出結論,認為早期醫學家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癲癇是壹種腦部疾病,理由是“點穴的意思是頭頂,也就是頭部。”我們認為這種說法缺乏確鑿的論據,需要進行壹些必要的討論才能搞清楚癲癇到底是腦病還是內臟疾病。
清代名醫王清任在中醫典籍中明確提出癲癇病是壹種腦部病變。他在《醫林糾錯》壹書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癲癇的發作是生命力壹時無法向上轉移到大腦,患者抽搐時就像壹個活人的死頭。說他還活著,肚子裏有氣息,四肢抽搐;說他是個死人頭,大腦沒有生命,耳朵聾了,眼睛像死人壹樣向上翻。有的人先喊再抽搐,是因為腦子裏沒有氣了,胸中的氣無處可去,突然湧了出來。我在抽搐的時候,因為體液還在氣管裏,腦袋沒有生命,所以胸腔裏有隆隆的聲音,所以才有這個聲音。驚厥後頭痛嗜睡的原因是氣雖然傳入大腦,但不足以使人清醒。他從分析大發作的癥狀入手,證明了大腦是發作的根源。他的分析雖然沒有現代醫學那麽透徹,但已經很有價值了。
中醫認為大腦是元神之宅。神、魂、神、誌、會屬於五臟,稱為“五臟神”,而腦則被視為“總神”。認為五臟之神通腦,五臟之神之所以能通腦,是因為經絡是傳導通路。也就是說,五臟可以通過經絡與大腦相連。
現代醫學的發展促進了中醫理論的發展,人們對癲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基本統壹了癲癇是由腦部病變引起的認識。腦部疾病有兩種,壹種是大腦本身,壹種是內臟疾病引起的腦部疾病。這也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麽中醫治療癲癇主要側重於肝、脾、腎。
為什麽內臟病變會引起腦部病變和癲癇?
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大腦支配著全身。它用來維持功能的氣血和腦髓,必須由五臟產生和供應,由五臟的功能協調。這樣,壹旦臟腑患病,必然會傳導到大腦,引起腦部病變和癲癇。
心臟病變成什麽會導致腦病導致癲癇?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其功能是主持血液循環。它像泵壹樣源源不斷地向大腦供血,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大腦依靠心臟提供的血液維持自身健康,進行生理活動,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和運動。
心臟的以下情況可能引起腦病,導致癲癇:心臟供血不足,心力衰竭,無法滿足大腦的血液供應,因缺血缺氧而出現腦功能障礙;心血管淤滯,血液供應障礙,大腦失去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護,也會導致大腦病變。中醫也認為痰濁、神誌不清會引起腦部病變。
腎病為什麽會引起腦部病變和癲癇?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腎之精化為腦髓,從而充實大腦,保證大腦的正常功能。因此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中醫的壹些治療方法,如養精、補腎、健腦等,可以說明腎與腦的密切關系。
腎臟的以下情況可能引起腦部病變,導致癲癇:腎臟先天不足,不能產生足夠的精氣,影響大腦的發育,自然形成腦病;長期患病,腎虛,得不到所需的滋養和補充,造成心室空虛;腎臟過度勞損達不到生理平衡,導致腎精不足,造成腦髓不足;腎病不能控水,生痰多飲,犯精神障礙,出現昏迷、抽搐、頭痛等癥狀。所以有專家認為,各種癲癇都是腎臟疾病,都有壹定的原因。
肝病為什麽會引起腦病和癲癇?
中醫認為“肝藏血”,肝臟的功能是調節血液,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對大腦功能的正常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肝榮則腦健,肝衰則腦病。另壹方面,人的感受與肝臟密切相關。比如,怒是肝之誌,怒是氣血失調。氣血的紊亂容易隨著肝氣的爆發而上升,引起腦部病變,出現昏迷、意識不清等癥狀。
《內經》說各種抽搐都屬於肝病。肝臟的以下病理變化可能引起腦部病變並導致癲癇:肝主疏泄,對調節腦血流和疏通氣機起關鍵作用,肝陽上亢,風內動,清陽失調,痰濁逆動,蒙蔽心神,引起腦部病變;肝氣郁結,不能充分發揮解氣的功能,會導致情緒紊亂,也非常容易化為邪風,引起嗜睡、抽搐等腦部疾病。
脾臟疾病為什麽會引起腦病和癲癇?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精微的水谷,是氣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臟的生理功能正常,其他器官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維持正常功能。《靈樞》中說,五谷和津液通過脾臟轉化為營養物質,再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補充大腦。
從上面可以看出,脾臟疾病會引起腦病,導致癲癇。脾不能運化,腦失去必要的營養,導致功能失調。脾病還可直接引起胃中消化不良,熱、風、痰,導致腦部病變,從而形成癲癇之源。
為什麽肺部疾病會引起腦病和癲癇?
中醫理論認為,肺主諸氣,管理呼吸,肺吸入的清氣與脾運化的精微水谷相結合,分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可見,肺功能的正常發揮,保證了身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肺部出現以下病變,可能引起腦病,導致癲癇:肺主氣,氣助血行,氣虛、氣滯易形成腦內氣血難以得到補充的病理現象,從而引起腦功能障礙和病變;肺氣不利,濁氣上下,幹擾清明,也導致功能失調,以致昏迷倒地。
中醫把癲癇分為幾類?
在中醫著作中,各醫學流派對癲癇的分類不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按病原體:
即癲癇是根據病因分類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明代方顯的五分法。他在《妙方》壹書中將癲癇分為五類:風癇、食癇、驚癇、痰癇、飲癇。這種劃分對後來的醫師影響很大。
(2)根據患者發作時的哭喊:
宋代名醫錢乙是持此分類的代表。他在《兒科醫學綜合征指南》壹書中,根據發作時患者的哭喊聲,將癲癇分為五類:狗癲癇、羊癲癇、牛癲癇、雞癲癇、豬癲癇。當然這種劃分是不科學的。發作的時候不尖叫就不在五類裏,說明劃分不嚴謹。
(3)連接五臟的穴位:
就是看病人來自哪個器官,也就是說哪個器官的疾病引起癲癇。這個分類要從病理和癥狀的角度來考慮。
這壹派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醫生陸·。他將癲癇分為五型:心癇、肝癇、腎癇、肺癇、脾癇,並伴有癥狀。他在《嬰兒的問題》壹書中解釋了自己的分類。面紅、目直、吐舌、咬牙、煩躁、氣短,稱為心癇;面唇發青,眼睛向上看,手腳抽搐,背部硬而直,稱為肝癇;壹個臉黑、運氣不好、眼睛向上看、口吐白沫、身體僵硬如屍體的人叫腎性癲癇;臉色蒼白如土,兩眼發直,搖頭如驚,口吐白沫,謂之肺癇;面黃、目直、腹脹、腹瀉、四肢僵硬稱為脾癇。
結合發作癥狀和病理對癲癇進行分類,基本上可以從中醫經典中找到理論依據,也符合中醫臨床觀察經驗,確實有獨到之處。所以後世的壹些醫生沿襲了這種劃分思路,將其細化,提出了新的劃分。
(4)根據陰陽:
是癲癇最簡單的分類,只把癲癇分為陰癲癇和陽癲癇兩類。因陰致癇屬於虛寒證,患者體質較弱,發作時間長,發作周期長。陽癲癇屬於實熱證。壹般情況下,患者體質比較強壯,每次發作時間短,發作次數多。
現代中醫如何對癲癇進行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中醫經典的分類方法,對癲癇有了更明確的分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可分為陰癲、陽癲或實證、虛證。這種劃分其實繼承了中醫的陰陽二分法。
(2)癲癇分為風癇、驚癇、痰癇、食癇、熱癇、血瘀、虛癇、蟲癇等,按病因分類。以上幾類散見於醫書,古代醫家也有論述,但未系統總結。現代醫家經過加工整理,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科學的體系,其中不乏醫家的獨到見解,但總的來說是繼承了古代的醫學思想。
(3)癲癇可分為肝風痰濁、肝火痰熱、肝腎陰虛、脾胃虛弱四類。這種方法以肝脾腎理論為基礎,體現了中醫對癲癇病因的基本觀點,壹針見血,抓住了主要矛盾,是壹種好方法。
癲癇較好的中醫分類是什麽?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主張將癲癇分為風、驚、痰、食、虛、瘀、滯七類。因為這種方法直接抓住了病因,結合發作的癥狀,對治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而且很有針對性。各種類型癲癇的主要癥狀和原因描述如下:
(1)風癲
癥狀:臉色青紫,頸部僵硬,突然昏厥,意識不清,眼睛向上看,四肢僵硬,抽搐,吐痰。發作前有頭暈、頭痛、惡心、四肢麻木等癥狀。
病因:肝陽上亢,痰火上炎,感寒阻絡;或肝功能不全,風寒侵襲,肝風失調,血虛瘀滯。
(2)扣押
癥狀:突然昏厥,意識喪失,四肢僵直,抽搐,發作前多有驚叫。輕者神誌不清,神情呆滯,行為有目的性。
病因:胎兒在腹部休克,先天性膽汁缺乏,或出生後突然休克,在適當的條件下會發生。因高熱驚厥,不及時治療或未治愈而轉為癲癇。由於肝腎虛弱,突然刺激或長期強刺激,驚嚇發作。
(3)痰癇
癥狀:突然倒地,意識不清,咽部有痰,口或口流涎,面色青紫,口唇發青,手腳抽搐,身體僵硬,並伴有異常哭聲。
病因:壹是長時間溫熱,燒津液,積痰。第二,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痰飲積滯,或飲食過度寒膩,消化不良,痰飲積滯,遇有癲癇等誘因。
(4)癲癇
癥狀:臉色發青、腹脹、腹痛、惡心、嘔吐、大便腥臭或便秘。發作時兩眼發直,四肢抽搐,嚴重者暈厥,口吐唾沫。
病因:壹是小兒哺乳不當,傷脾胃。第二,母乳有問題,或者含有強刺激成分,比如酒精或者有強烈副作用的藥物成分,傷害孩子的脾胃。第三,普通人脾胃虛弱,飲食不規律,特別容易轉為痰癇。
(5)虛證癲癇
癥狀:平時臉色蒼白或無光澤,經常頭暈,腰酸腿軟,或四肢無力,耳鳴,失眠,精神不振。發作時突然昏厥,兩眼失神,四肢顫抖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神情木訥,無行為意識。
病因:壹是先天不足,臟腑不健康,如果生活調節不當,遇飲食、寒熱、情誌等刺激因素就會發生。二、久病導致肝腎不足或脾胃虛弱,肝腎不足導致精血不足,脾胃虛弱導致運化失職,飲食積痰,清竅不暢。三是外傷、產後失血過多或貧血等因素帶來的不足。四、疲勞積累弱,所向披靡。
(6)血瘀與癲癇
癥狀:突然暈厥,意識不清,吐痰,全身抽搐或壹側肢體抽搐,局部肌肉抽搐,眼睛直視或斜視向壹側,有時伴有尖叫,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癥狀,發作後乏力。
病因:壹是腦外傷或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綜合征。二是部分器官因出血等原因引起血瘀證,影響血液循環。三是氣滯,導致氣血不暢。
(7)癲癇
癥狀:發病前,人常表現為抑郁、焦慮,容易生氣甚至發火,胸悶、腹脹或腹痛難忍。突然昏厥,意識不清,發作時肢體抽搐,輕度失神,面色蒼白或蠟黃,眼神呆滯,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主蠕動。
病因:壹是氣滯,情緒不愉快,或者憤怒,肝氣郁結,或者胸膈氣滯。二是脾胃失衡,津液多,不利於氣機。三、腸道不暢,清氣不舉,濁氣難降,或因排便而津液不通,濁氣上沖。第四,經絡不通,氣機不暢,甚至導致營養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