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隋朝晁的《論病因及花郁瘺管》說:“風濕含於皮,其肉突出,似花。”唐·孫思邈《錢進·方耀》說:“做愛時,可以用蒸的方法上火,也可以在菖蒲末上塗上白高粱粉。幹了就又濕又疼。”又曰:“治陰瘡,煎甘草粉加蜜敷之。”宋竇漢卿《傷寒論》雲:“黴爛瘡,因與有疥瘡之婦性交,吸其毒氣而生。”這些疾病的癥狀與現代梅毒頗為相似,但由於古人對性病的概念認識不清,容易將性病與風癤(麻風病)混淆。
明朝以後,性病流行過壹段時間,尤其是楊梅瘡。湯顯祖甚至給朋友寫詩,嘲笑自己染上性病。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5年),邊宇的《續醫論》中說:“弘治末年(明孝宗年),人患惡瘡,始於粵。吳人不知道,叫寬瘡,因形而稱楊梅瘡。若患者血虛,則輕服藥粉,重服劑量,致毒積,鼻爛足穿,進而成慢性病,永不愈。”萬歷十八年(公元1588年),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十八)中說:“土茯苓,楚蜀錦中大量爬山虎,古人所不知。近年來,由於鄭德弘治(明武宗年)楊梅瘡流行,使用輕粉藥是有效的。癌癥筋骨潰爛終身。人用這個,就是主藥。”又有雲:“楊梅瘡古無記載,無病人。最近從餐桌開始,向四面八方蔓延。蓋□說明當地風土人情俗,熏蒸窒息,飲酒辛辣,男女淫合,濕熱之邪較深,為毒瘡,致相互感染。自南向北,達海韻。”
但在探討發病根源時,人們眾說紛紜,主要分為三類:壹類認為與氣候環境有關,因為該病起於嶺南,“濕溫,無霜雪。”蛇蟲不蟄,汙穢積於地,壹陽歸來,濕毒瘴氣蒸發,物感發黴易毀,人感瘡毒易侵。“第二類認為與社會風氣有關。嶺南之地“淫男淫女”,兩性關系紊亂,容易得病。第三類認為與外界影響有關。楊梅瘡始於公元15世紀的廣東,在明成祖鄭德時期得到傳播和發展。這個時候葡萄牙人留在澳門,是近代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的開端,所以很有可能這種病是從歐洲傳入的。
既然是性病,自然與“尋花問柳”有關,所以古代醫生通常把賣淫引起的性病稱為“性病”。“劉樺病”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1921年的中國醫學雜誌上,余鳳斌寫的是“劉樺病溺死個人,危害群眾”。英文縮寫VD,意為愛神維納斯,頗有中國味,因為它與男女之間的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花柳病也成了尋花問柳者的絕佳諷刺。在中國古代,性病多發生在宮殿、妓院,發生在王孫、富紳之間,所以也被稱為“富貴病”。但到了現代,隨著性觀念的開放和交往的自由,性病也像“老王謝顏”、“飛入尋常百姓家”壹樣,人們給了它壹個中性的名字:性病。這時,它就像壹個不可磨滅的陰影籠罩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