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北京中醫醫院治療肝癌的辨證分型

北京中醫醫院治療肝癌的辨證分型

肝癌癥狀復雜,並發癥多,在病程的不同階段表現不同,所以辨證分型也不完全相同。現僅將常見證型總結如下:

1.肝氣郁結型

主要癥狀:脅痛,右脅脹痛,胸悶,怒後加重,飲食不節,肝大,舌苔薄白,脈細。

辨證:肝郁氣滯。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緩解癥狀(正痛康),每次65438±0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劑:柴胡12g,當歸12g,杭芍15g,白術10g,茯苓10g,郁金10g,香附10g,黃芪65440。

註意:肝主疏泄,但肝氣不泄,被絡脈阻滯,故表現為脅肋腫痛;呼吸困難,氣滯胸悶;肝郁困脾,脾失功能,故被忽視;氣滯則血瘀,故可見脅肋腫塊。疏肝理氣法。柴胡、郁金、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止痛;當歸、杭芍、沙苑子柔肝養血;八月紮理氣活血;白術、茯苓和甘草。

2.氣滯血瘀型

主要癥狀:脅痛、刺痛、背痛、不動,夜間更為劇烈,脅下腫大,舌暗,有瘀點瘀斑,脈沈細或澀。

辨證:氣滯血瘀,惡血。

治療原則: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處方:復方莪術小六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緩解癥狀(正痛康),每次65438±0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劑:降香10克,延胡索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土鱉蟲10克,生牡蠣30克,八月紮2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

註意:氣郁久則血瘀,淤滯於肝絡,淤滯則痛,所以腫塊漸大,脅痛如刺,痛則不動;肝血為陰,夜為陰,夜間血瘀則痛。治療就是行氣活血,化瘀消食。三棱、莪術、赤芍和土鱉蟲活血化瘀;降香、元胡、郁金、元胡、白屈菜能調節血液循環、行氣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穿山甲、生蠔養陰、軟堅散結。

3.濕熱毒型

主要癥狀:病情加重,發熱多汗,心煩易怒,口幹口苦,眼睛發黃,脅肋刺痛,脘腹脹滿,惡心厭食,小便幹,舌質紅暗,舌苔黃膩,脈滑或滑。

辨證分型:肝膽濕熱,瘀血毒瘀。

治療: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緩解癥狀(正痛康),每次65438±0g,每日3次。

湯劑:金錢草30克、虎杖30克、姜黃15克、梔子10克、牡丹皮15克、茵陳20克、蒲公英30克、伸筋草30克、龍葵30克、蛇莓30克、半枝蓮30克、厚樸10克、果皮6540克

註意:肝氣郁結日久,氣盛則火盛,故氣滯必化為熱火,熱積於肝膽,引起煩躁、口幹、口苦;濕熱阻滯在膽道,身體和眼睛變黃。舌象和脈象都表現出血瘀、毒邪和火熱的癥狀。金錢草、茵陳清利濕熱,姜黃疏肝利膽,活血化瘀;虎杖、梔子、牡丹皮、蒲公英、白英、龍葵、蛇、羊蹄,用於涼血解毒、清熱瀉火;厚樸、香加皮、萊菔子行氣導滯、消脹。

4.肝陰虛型

主要癥狀:脅肋隱痛、痛不止、不思飲食、低熱、盜汗、發熱、頭暈、黃疸、尿赤、腹脹如脹、青筋外露、吐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紅少苔、脈細而細。

辨證:肝血虧虛,陰虛內熱。

治療:養血柔肝,滋陰養血,涼血止血。

處方: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緩解癥狀(正痛康),每次65438±0g,每日3次。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

湯劑:生地20克、白芍15克、當歸10克、女貞子15克、墨旱蓮30克、生龜板20克、生鱉甲20克、牡丹皮15克、嫩青蒿10克、山茱萸15克

註意:熱毒之邪屬陽,易被肝膽耗傷肝陰,肝血久虛,故脅痛隱痛;陰虛導致內熱,邪毒積聚於內,故表現為煩熱、低熱、黃疸、出血等癥狀;肝氣逆則脾虛不運,水不濕,腹部停水而出現腹脹如鼓、肢腫等。治療就是滋陰柔肝,益氣養血。生地黃、女貞子、旱蓮草、棗板、鱉甲、山茱萸滋陰清熱;白芍、當歸養血柔肝;牡丹、青蒿清虛熱;生黃芪、茯苓皮、生山藥用於健脾益氣;沙參益氣養陰;半邊蓮清熱利濕。

臨床用藥:低熱加青蒿、地骨皮、白薇、柴胡、紅果、牡丹皮、生地、鱉甲等。高熱用石膏、生石膏、滑石,或用水加水牛角、羚羊角粉;或加清開靈、牛黃清熱散等。對於黃疸,加入茵陳、姜黃、虎杖、金錢草、白花蛇舌草。出血可加入炭側柏葉、仙鶴草、血見愁、蜂房、生地、丹皮、水牛角、三七(沖)、雲南白藥(沖)。降香、延胡索、郁金、白屈菜、雲南白藥、沒藥、乳香、川楝子、蘇木、徐長卿、兩面針等。腹脹者可加入木香、厚樸、陳皮、大腹皮、萊菔子、檳榔、枳實。澤瀉、澤漆、豬苓、茯苓、車前子、商陸、半邊蓮、二疇等。半夏、竹茹、伏龍肝、旋覆花、赭石、玉樹丹等。用於治療惡心和嘔吐。肢冷者加附子、肉桂。便溏加生姜、草果、兒茶、蒼術、炒扁豆等。

附: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教授肝癌中醫辨證論治——三辨三避三要(上海中醫雜誌)

三個區別

癌癥的病因是氣滯血瘀,痰瘀毒結,相互爭鬥。所以在治療上,早攻為輔;中期,宜攻宜補;後期宜補中攻,但也不能強行分期。總之,只有因人因病靈活應用,才能克敵制勝。所用的藥物,不管是補還是散,都要盡量選擇有抗癌作用的產品,這樣可以事半功倍。

第壹,辨虛扶正抗癌

“養其常積而消其自”,說明了扶正在腫瘤治療中的重大意義。身體的強壯首先要識別氣血陰陽的損耗,做到“益損補虛”,調和陰陽,生化氣血,促進人體免疫功能,增強其抗癌作用。每當發現肝癌時,多為中晚期,所以重補,扶正祛邪比較合適。

氣虛證表現為精神萎靡,聲音低沈,頭暈自汗,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弱。宜選: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等。黃芪宜生吃,用量為30 ~ 60g;黨參或太子參,20 ~ 30g為了防止停滯,加入了蘿蔔籽。在清代,蘿蔔種子在傅青主壹起使用,蘿蔔種子也有抗癌作用。

血虛證的特征是頭暈、乏力、心悸、失眠、手指甲暗、舌淡、脈細。常用:當歸、川芎、白芍、生地、丹參等。

陰虛證表現為午後發熱,乏力失眠,盜汗遺精,頭暈目眩,口幹咽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數。可選:天冬、麥冬、沙參、玉竹、女貞子、旱蓮草、龜甲等。

陽虛證表現為形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稀或消化不良,舌淡胖,苔白滑,脈緩。當選用:肉桂、淫羊藿、補骨脂、鹿角、五加皮、韭菜籽等。其他如百合、扁豆、槲寄生、續斷、杜仲、大豆、核桃枝(夾)、薜荔、火麻仁、豌豆等。兩者都有扶正抗癌的作用,可根據證候選用。

二、辯證祛邪制癌。

在肝癌的治療中,祛邪的目的是消除積聚,包括:行氣散結、活血消腫、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等。《內經》中有“立誌斬之者”、“礙事者”、“礙事者”、“留後攻之者”等說法,這樣惡若去則安。

氣滯表現為腹脹或發作性疼痛,噯氣憋氣,舌苔薄白或微膩,脈細。適宜選擇:木香、烏藥、香附、小茴香、枳殼、竹茹、郁金、莪術等。

血瘀證有固定痛,按壓時較痛,或痛如針刺,每晚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應選用: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元胡、大黃、四川田七、丹參、蜂房、蟾皮、蛤蚧、牡丹皮、柞木、虎杖、王不留行、大葉黃楊、姜黃等。

濕痰證表現為胸悶脹滿,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脘脹,苔膩或黃,脈滿或緩。可選自厚樸、枳殼、豬苓、茯苓、土茯苓、車前草、薏苡仁、半夏、石菖蒲、鮮南星、瓜蔞、薤白、瞿麥、石韋、崗梅、荸薺、海藻、牡蠣、常山、防己、石韋。

還有清熱解毒的產品,也是抗癌的重要成分,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白毛藤、魚腥草、紫草、牛黃、青黛、敗醬草、半邊蓮、野葡萄根、地錦草等。,可以適當選擇。因為腫瘤是由邪毒引起的,每壹個邪毒都容易化為火,就像俗話說的“有腫塊的地方,必有陽火,陽火在中間悶燒...用苦、苦、寒之藥,不容易清。”

第三,識別疾病,選擇治療癌癥的藥物

由於腫瘤的部位和性質不同,根據肝癌的特殊情況,選用合適的藥物,如莪術、丹參、虎杖、鱉甲、龜板、西洋參、鳳尾草、夏枯草、龍膽草、郁金、生姜、竹蓀葉、熊膽粉、牛黃等。,其中生鱉甲、鹿角、蒼術

腫瘤壹證其實是壹種難治的疾病。除了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法外,還應用輔助療法。

三大禁忌

壹、忌破血:在祛邪法中,宜活血,不宜破血。通過臨床觀察,應用三棱、水蛭、穿山甲、皂角等破血藥。,有消硬止痛的作用,但如果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腫瘤擴散或轉移。因為有破血藥,瘀血和毒素可以在靜脈中遊走。從本病臨床存活的病例來看,大多未開破血方,或長期使用;相反,如果連續使用,可以起效壹段時間,但預後較差。

二、忌煙酒:煙草的危害,前人早有“耗血傷氣”之誡。現代發現,如果人大量吸煙,不僅會失去生命,而且香煙產生的焦油(壹種明顯的致癌因素)不僅與肺癌有直接關系,還會導致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胰腺癌等癌癥的發生。癌癥患者如果抽煙,會死得很快,就像扛柴火去救火壹樣。

酒的危害比煙稍差,因為酒是熱的,有毒,烈酒更差。扁鵲說:“酒多了,會爛腸胃,破髓蒸筋,傷神殺命。”。東原道:“酒熱有毒。喝進肚子裏就要先過肝膽。”肝癌患者飲之,攪動內風引火,風致火被風熱,故昏迷、抽搐、失血等危險反復,禍不立竿見影。

三、禁忌醫學:古代有成語“諱疾忌醫”。現代還有很多人避醫。在農村還存在著“信巫不信醫”的習俗,有些人信中醫不信西醫,或者信西醫不信中醫,從而耽誤了中西醫治療的優越性,這是非常遺憾的。

三大要素

1.食療:古人雲“菜園菜勝過山珍海味”,比較適合腫瘤患者。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蘿蔔、薏苡仁、扁豆、百合、海帶、紫菜、猴頭菇、銀耳、蘑菇、松茸等。,而且還可以吃蛤(軟體動物)、魚、龜、鱉、蘑菇。

第二,要照顧好他們:癌癥患者往往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導致病情惡化。靈樞認為,醫生“告訴他們自己被打敗了,用善意說話,用方便引導他們,用苦難開導他們”,讓病人感到心胸寬廣,樂觀向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請家屬細心照顧,安慰他們。

三、實踐:《內經》指出“百病生於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練氣功可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促進新陳代謝,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

病歷卡

例1林,男42,幹部。1995 65438+10月12初診。今年9月初,患者因右上腹悶痛、消瘦、乏力,被確診為原發性肝癌,於9月24日在閩侯縣醫院接受肝癌手術。但目前癥狀並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我今天是來看病的。癥狀:右上腹疼痛,刺痛,乏力,納差,舌苔白膩,脈滑,血瘀毒證,肝郁氣滯,濕蘊中焦。治療:解毒化瘀,疏肝理氣,祛濕健脾。處方:①鄭瀟丸(鄭桐康),每次65438±0g,每日4次,飯後口服。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②柴胡10g、枳殼10g、白芍30g、甘草6g、丹參10g、郁金6g、山楂30g、陳皮6g、半夏10g、厚樸6g、蒼術10g、黃芪30g、山藥30g、白花蛇舌草30g以上藥物連續服用1個月。

二次診斷(1995 165438+10月12):服藥後癥狀全部緩解,肝區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膩,脈弱,效果不佳。方藥同前,成品藥、湯劑服用1個月。

第三次診斷(1995 65438+2月15):壹個療程後無明顯不適,體重增加,氣味芳香,睡眠良好,舌苔薄黃,脈細。瘤久病後傷心,瘀血較深,仍用前方治療,第三年以後每年壹個療程。

經過四次會診(1996 65438+10月16),患者精神狀態良好,信心滿滿,對癌癥就像感冒了壹樣。今天,我面色明亮,精神抖擻,皮膚紅潤,舌質光滑,舌苔薄白,脈弱細。處方:中成藥同前,繼續服用1個月。中藥湯劑主要由四逆散、越鞠散、金鈴子散組成,並加入丹參、姜黃、山楂,連用30天。

第五次診斷(1996年4月7日):服藥後,患者精神飽滿,正常。14年3月4日,閩侯縣醫院b超檢查,肝、膽、胰、腎無異常,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AFP

病例2:張,男,47歲。1996 65438+10月3日初診。2月23日1995,1532患者診斷為原發性肝癌ⅲ期,肝硬化,脾腫大,表現為肝右後葉低密度陰影,最大約8cm×7cm,腹膜後淋巴結腫大。現在我正在找醫生。癥狀:眼鞏膜發黃,全身黃橘色,肝區疼痛導致腰痛,針刺痛,小便短赤,大便略結,舌苔黃膩,脈滑。證:瘀毒凝滯,濕熱蘊結,肝氣郁結。治療:化瘀解毒,清熱利濕,疏肝理氣。處方:(鄭桐康),每次1g,每日4次;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服用30天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澤瀉10g、茯苓30g、車前子15g、佛手15g

第二次診斷(1996.03.18):服藥後病情穩定,眼黃、身黃、尿黃消失,僅肝區仍痛,舌、脈如前。治療采用鄭的雙白湯,服用30天,中成藥服用30天不變。

第三次診斷(65438+1996年4月21):藥盡,若失諸癥,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處理方式和上壹個壹樣。

按:吃了藥,病人信心倍增,堅持上班。他經常去舞廳跳舞娛樂,後續還活著。

例3孔某,男,87歲,退休幹部。1994 65438+2月14上海靜安中心醫院門診(168-1289),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塊狀型)。b超檢查顯示肝右葉占據壹個空間,膽固醇在膽囊結晶。胸片顯示雙肺多靜脈,雙肺門陰影較厚,心影延伸至左下,心胸比為1:2。心電圖顯示頻發房室早搏。超聲描述肝臟右背部可見壹實性高回聲腫塊,大小約99 mm× 99 mm× 65,438+065,438+06 mm,邊界不規則,內部回聲紊亂,血管走向不清。法新社:240 & lt微克/升.在上海靜安中心醫院服用慈丹膠囊,壹天四次,每次五粒。四個療程後於5月22日在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b超室(1803號)復查肝臟,1996。肝臟幾乎正常,肝右葉見41mm×47mm中等回聲光團。AFP20 & lt微克/升.

按:患者已存活3年多,肝腫瘤縮小50%左右,完全康復,無任何不適。目前,妳可以騎自行車去公園。

例4林,男,69歲。1994年5月發現右上腹有腫塊,伴有腹脹、不適、乏力。同年6月13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壹醫院CT(103533)顯示:肝右葉為占位性病變(塊狀型),腫塊大小為97mm×100mm,AFP定量為1085.52 μ g/L,並有腹水、膽結石、虛弱、明顯消瘦,放化療不能耐受。8月1994轉我院治療。治療期間癥狀:右上腹可觸及巨大腫塊,質硬,推之可動。肝區疼痛劇烈,呈刺痛狀。腹脹,臍部突出,腹圍97cm,外形消瘦,b超顯示腹水量約5000-6000ml,厭食,面色青紫,眼暗,鞏膜黃白,皮膚橙黃,惡心嘔吐,吞咽困難,心煩發熱,劇烈疼痛後不能進食,小便短赤,舌質紫。中醫辨證:氣滯血瘀,濕熱血瘀。治療:疏肝理氣,清熱利濕,化瘀利水,解毒散結,健脾養胃。處方:①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癥狀可緩解(正通康),每次1g,壹日四次,連續服用1個月。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鱉甲30g(先煎),茯苓30g,白術30g,元胡10g,苦楝10g,每日1劑,分兩次口服,共30天。同年9月24日,服藥後肝區劇烈疼痛持續,腹脹腹水持續,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持續,鞏膜黃染已除,皮膚黃染已消退,大便每日5-6次,舌脈與前相同。如果病情還是和以前壹樣,那就必須慢慢根部雕出的,並進行適當的治療。仍然比之前的處方略有調整。再拿1個月。吃了所有的藥後,癥狀大大減輕,腹水消失,腹圍78cm,食量大大增加。患者表示堅定信心,配合治療方案,家屬對他照顧有加,無微不至。然後根據辨證分型,* * *住院308天,癥狀全部治愈。經b超和CT檢查,腫塊縮小至12 mm×10mm,較原片增大8/10以上。血象、肝功能、腎功能正常,AFP

例5林,男,34歲。1993年6月,因右上腹持續疼痛,在廈門市中醫院做同位素掃描、超聲、CT等檢查,確認肝區有巨大占位性病變。1993年2月,探查發現肝區多處癌腫,最大60 mm×70mm,術後病理為肝細胞癌。手術後決定放化療。因患者身體不好,明顯消瘦,不能耐受放化療,於3月6日轉入醫院治療,1993。治療過程中出現肝區腫痛,食欲不振,氣喘自汗,畏風怕冷,心率180次/分,經常頭暈,口幹唇燥,手術切口緊繃不適,有時疼痛,但無感染,舌紫,脈滑。證:瘀毒凝滯,肝郁氣滯,氣血兩虛。治療:化瘀解毒,疏肝理氣,益氣養血。處方:①慈丹膠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開水沖服;10盒復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鄭曉俐(鄭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丹參10克、郁金10克、山楂30克、黃芪10克、甘草6克、梔子10克、鱉甲醋30克(先炒)、川楝子10克、何首烏20克,每日1劑。1個月後,肝區疼痛消失,體質逐漸恢復,紫舌轉淡,其他癥狀緩解。按照原處方繼續第二個療程。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哮喘、自汗、怕風怕冷已痊愈,食欲增加,無不適,舌淡紅白有苔,脈弦。這是瘀血和毒素逐漸耗盡,正氣逐漸恢復的趨勢。但考慮到肝癌是癌中之王,且根深蒂固,必須窮追猛打,不可小覷敵人。所以第壹方加復方莪術消瘤膠囊,5粒,壹日3次,飯前用蜂蜜水送服,連服5個療程。1996 12.27在廈門義診期間,我跟進了林科長,看到他全身發紅,沒有任何不適。他仍然堅持每天上班,可以參加冬泳體育活動。

例6翁,男,50歲。1997年1月26日。病人沒有明顯的誘因。1月24日體檢,確診為肝癌。腫塊大小為12.7cm×11.2cm×12.5cm。病情晚期,雙腎多發性膽結石,信號異常。②不能插管化療;③放療不適合;④我院沒有治療癌癥的中藥;⑤免疫無明顯效果,轉我院治療。癥狀:病情加重,發熱多汗,心煩易怒,口幹,口苦,眼黃,肋刺痛,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滑。此為濕熱之毒,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散結。處方:①慈丹膠囊和復方莪術小六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鄭曉俐(鄭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15g、澤瀉30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水煎服。

第二次診斷(同年2月24日):服藥後癥狀全部緩解,病情穩定,腫塊增大,黃身、眼已消退,肝區疼痛消失,偶有惡心。便溏日1 ~ 2,舌質暗紅,苔白略幹,以肝脾失調,瘀毒內結為癥狀,以健脾益氣,養肝解毒為法。處方:①處方同前。②湯劑: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2g、生地15g、當歸15g、麥冬12g、五味子6g、竹茹15g、玉竹65438+。

按:服藥後重用活血化瘀藥,體重增加,腫塊縮小至3.0cm×7.0cm×3.0cm,脾臟厚度3.8cm,癥狀全面好轉,仍在治療中。

例7龐某,男,63歲,廣東人。1997 6月18第壹次就診。10之前,患者在廣東某醫院確診為原發性肝癌(塊狀型),原因是右上腹摸到壹個腫塊。右葉發現7.0cm×5.8cm和3.5cm×4.4cm的腫塊,左葉發現10.4cm×7.2cm的巨大腫塊,伴有膽囊增大和膽囊炎。醫院認為治療沒有意義,存活時間在3個月左右,甚至更短。患者經患者朋友介紹,求醫問藥。癥狀:腹脹,腹圍103cm,b超示腹水量約7000ml,體重56kg,腹脹少尿,肝區急痛,眼鞏膜黃染,色黃,納差,便溏,舌苔厚膩,脈細。通常,她喜歡喝烈性酒,大約3阿良天,四個手指在肝臟的肋骨下,五個手指在劍突下,四個手指在脾臟的肋骨下。辨證分型:酒熱酒濕傷肝脾,肝氣郁結,久則化為熱,脾胃郁滯,水瘀互結。治療:清熱利濕,健脾利濕,清肝通絡,軟堅散結。處方:①黨參10g、白術10g、陳皮10g、茯苓30g、赤芍24g、木瓜10g、牛膝10g、大腹皮10g、穿山甲10g。②服用慈丹膠囊10盒,康40瓶,扶正固本膠囊10盒,雙白丸40瓶為壹個療程。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痰量大增,腹脹漸平,腹圍87cm,黃疸已盡,肝肋下二指,劍下三指,脾肋下二指。最近由於外感因素,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少而粘,咽喉紅腫。準預法加清積。處方:①中成藥同前。②牡丹皮10g、連翹15g、黃芩6g、威靈仙10g、僵蠶10g、赤芍12g、馬勃10g、茯苓15g、陳皮10g。服藥後,腹水消失。咽痛已除,食欲已香。如果癥狀全部消失,還在治療觀察中。

例8洪某,男,55歲。患者於2006年2月6日在香港1996-65438+經CT檢查和病理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伴有大量腹水和門靜脈癌栓,無法手術和化療。65438+2月10,通過夏門的家人,我來郵購慈丹膠囊和(康)。經過四個療程的治療,腹水奇跡般消退,效果極佳。預期壽命2個月,但至今已大大超過,被西醫稱為“奇跡”。7月1997,1,患者親自來我院就診。CT顯示右肝腫瘤6cm×2cm×3cm,膽囊炎伴多發結石,脾臟巨大,脾臟占據實質性空間,左腎下移,除肝區鈍痛、腰背部疼痛、舌苔黃、脈數外,無其他不適。處方:慈丹膠囊、復方莪術小六膠囊、正消塊(正痛康)、扶正固本膠囊、甘紅(三元)豬水丸。服用上述藥物半個療程後,癥狀全部消失,人正常的話還在積極治療中。

病例9黃,男,54歲,5月初診,1996。因酒後腹脹,CT、MRI顯示左肝腫瘤約12cm×11cm。4月中旬做了介入化療,沒有發現好的效果。癥狀:肝區隱痛,惡油,厭食,自汗,口幹。便溏,每日4-5次,嗜睡,舌苔濕潤,舌下絡脈厚,脈滑。證:脾不宜疏,痰中凝滯。治法:健脾疏肝,行滯化瘀。處方:①鄭瀟康30瓶,慈丹膠囊10盒,扶正固本膠囊10盒,每日4次。服用壹個療程。②黨參20g、黃芪25g、蒼術12g、青皮10g、半枝蓮30g、茯苓30g、枳殼10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白毛藤30g、山藥30g、6g

服藥後疼痛消失,2-3天後便香。按上述證候增減至1997,肝功能正常,AFP < 20μg/L,b超示左肝內強回聲腫塊6.8cm×7.2cm,比以前小很多。今天的診斷:體重增加了壹點,肝區疼痛消失,偶爾感覺惡心,便便。專利藥還在處方之上。湯劑減少了郁金和青皮,加入了陳皮10克和竹茹10克。

1997 . 7 . 5患者無明顯主訴,第三次復查顯示肝臟左葉3.0cm×5.3cm回聲團,其他壹切正常。仍然按照原來的方法,用中成藥慈丹膠囊、鄭筱萸(康)、扶正固本兩個療程的藥物服用。

按:肝臟的血供主要來自肝動脈系統和門靜脈。栓塞後,肝動脈血流量減少90% ~ 95%,正常肝實質也減少35%,因此可能出現肝實質損害或肝衰竭。現在介入化療的患者都是用活血、養陰、護肝、排毒等中藥治療。恢復機體的臟腑功能和氣血功能,全面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提高抗癌功能,延長患者的生命。

病例10:李,男,33歲,1997年6月17日首次確診。6月1日,患者因腹脹在廣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經No.28897號)確診:肝硬化後肝癌,脾腫大,少量腹水,腫塊大小約5cm×4cm。在同壹家醫院治療後,6月13做了CT掃描,腫塊已增大到11cm×20cm,有肝硬化,脾腫大,少量腹水。癥狀:體紫黃,脈滑。這就是濕熱蘊結,肝氣郁結,中焦失調,臟腑衰竭。治法:祛濕熱,理氣,調中,益臟腑。處方:①鄭瀟丸(鄭桐康)40瓶,每日4次,1g;每壹次;陳印雙白丸40瓶,每日4次,1g;每壹次;慈丹膠囊和復方莪術消瘤膠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30g、板藍根30g、大黃6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黃疸消退,余癥狀大為減輕,舌苔薄白,脈象飽滿。復查:腫塊7cm×8.3cm,未發現腹水。還是上面的方法,壹個療程沒吃中成藥,中藥湯劑減量服用。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 上一篇:建設工程監理測量要點
  • 下一篇:土貓如何驅蟲?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