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爪表面脆而不硬,特點是有點緊實,有點堿香。據說用傳統的老面粉發酵法可以幫助消化。以前胃病患者肚子疼,還得買虎爪吃。虎爪曾經是春秋郊遊必備的幹糧。相比餡餅,虎爪小,不餓。壹般早餐不吃,早上店裏也不賣。往往在餡餅賣完之後,為了節約,店家會把煤球爐封起來保存煤球。為了利用餡餅爐的余火溫度,店主讓師傅把做芝麻餅的多余固體面團挑成小塊,先粘在爐裏,然後封好爐口。因為余溫有限,體積不能太大,壹般只有壹個拳頭蓋大小。烤到下午三四點,店家會利用余溫再烤壹批酥餅,[4]或者重新開爐生火放煤,準備晚上的茶點。經過五六個小時的小火烘烤,虎爪變得外脆裏香。此外,它還是壹種價格低廉的休閑食品,深受大眾喜愛。蘇州人和上海人都喜歡甜食。他們在虎爪表面刷上壹層糖,吃起來甜而不重,屬於甜烘糕。
從1970年代開始,餡餅攤的爐子逐漸換成了更現代化的電爐,煤球爐余熱做的虎爪也逐漸淡出了食品消費市場,鹽城、蘇州、上海都難覓蹤影。1990年代期間,上海的壹些餐飲公司曾希望恢復虎爪的傳統工藝,但電爐的火力始終調不到以前煤球爐的微溫狀態,也不可能烤那麽久。壹般來說,它只會象征性地出現在壹些傳統的食品展覽和節日以及廟會上。2006年,上海老字號王家沙點心店恢復生產銷售虎爪。與傳統工藝相比,王佳莎的烹飪工藝相對簡化。把虎爪放在明火上烤20分鐘左右,壹爐烤50個爪子,從揉面團到烤好大概需要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