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中醫內科學的學習方法

理論學習:緊密結合以往基礎學科的知識進行學習。運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學、方劑學的知識和理論,了解中醫內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每項研究、每個系統(章)的總結概括了本系統相關病證的主要證候特點、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對把握整個系統的病證具有指導意義。

病證研究要以各病證的定義為基礎。各病證的定義概括了該病證獨特的病因、病機和臨床特征,有別於其他疾病。掌握病證的定義,對學習病證有指導作用和綱舉目張的作用。在病因病機的研究中,要明確病因、病位、病性與基本病機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於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對基本病機的把握,以便從本質上區分與病因、病位相似或相同的病證。學習臨床表現,要掌握疾病的基本癥狀,各基本癥狀的不同表現,不同病程的臨床特點,如肺結核,其中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等為主要癥狀,而以咳嗽為例,肺結核咳嗽主要是幹咳,痰少,也有痰多的咳嗽,甚至少數。

現在是痰熱咳嗽,癥狀是痰黃稠,或者痰中帶血。咯血、肺結核不同階段可表現為陰虛火旺、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等不同的臨床表現。學習診斷和鑒別診斷,還是要掌握基本癥狀特征,以及發病方式、發病季節、伴隨癥狀和相關實驗室檢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辨證論治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辨證的目的無非是了解寒熱、虛實、陰陽、臟腑等性質,所以就成了辨證的要點。治療原則是由基本病機決定的,也是具體治療和處方的依據。辨證論治的學習雖然重要,但是很多內容很難掌握。只要掌握了證候的名稱,就可以根據中醫基礎知識、中藥方劑、中醫學等學科知識,結合本病的證候特點和病機要點進行推導,這樣就可以簡化繁重的學習內容。只要結合病因病機去理解,就不難把握預後、預防和調整。各病證的結論是對該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特點、辨證治療的總結。對學習此病有總結作用,要用心把握。

善於運用比較歸納學習方法。要比較同壹疾病不同證型之間的異同,比如風寒感冒證和風熱感冒證在病因和臨床表現上的差異。中風、癲癇、厥證等類似疾病的異同,吐血與咳血的異同;比較心悸胸痛、頭暈、中風等相關疾病的異同。比較病與證的異同,界限要清晰,但要了解兩者的關系才合適。邊界不清,概念模糊,區別太死,就是脫離實際。通過對比研究,可以找出病與證的區別和聯系,懷疑的問題自然就清楚了。在學習壹門疾病後,要有意識地進行總結,並與結論進行對比,找出差距,這樣不僅能立即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還能使所學知識有條不紊。如果能持之以恒,也能提高自己的總結能力。

在學習《中醫內科學》教材的同時,如果有精力和時間,帶著疑問閱讀壹些中醫內科學古今文獻,無疑有助於解惑,提高對教材的理解。

臨床學習:中醫內科學是壹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臨床學習任務壹般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看、動手輔助、獨立操作來完成的。

看病:就是看老師接診病人,了解疾病的診療過程和方法。

出勤:老師會診過程中,老師口述並記錄病歷和處方。

咨詢輔助:就是輔助老師接待病人,寫病歷。

試診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接受病人,寫病歷。

以上過程應著重學習如何收集臨床數據,分析判斷數據,從而建立診斷、循證立法、處方、用藥的思維過程和實踐能力。

在實踐學習中,要有意識地以所學的中醫內科學理論為指導,分析、判斷和解決各種疾病的實際問題,同時對所學理論進行檢驗。

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反復進行理論學習和臨床研究,從而不斷豐富和提高中醫內科的理論水平和處理中醫內科疾病的實際工作能力。

感冒

[概述]

1.定義:感冒,俗稱感冒,是指風邪或病毒侵襲表裏,導致肺衛功能失調的外感疾病。臨床表現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

這種疾病可以在四季發生,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輕者感受季節的氣息,稱之為著涼,取風,取寒;最嚴重的人是感受到了不及時的惡,這叫重感冒。壹個人在壹段時間內廣泛流行,並且有類似的情況,就叫時尚感冒。

二、病機總結:衛表裏不壹,肺失宣而得病。

三、歷史淵源:《任齋方》首先提到了壹個“寒”。但類似感冒癥狀的論述在《內經》中已有記載。如《蘇文古空論》壹文說:“風為百病之始,而……風從外入,使人感到冷汗、頭痛、身重、惡寒。”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特征。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編結太陽病證並治》中,詳細論述了太陽病的發熱、惡寒或惡風、頭強痛、脈浮等癥狀,造成營衛不和。並制定了桂枝昌、麻黃湯等名方,對後世治療感冒具有指導意義。《傷寒論》提出“有時感冒”。

範圍:包括普通感冒、季節性感冒、西醫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病因和發病機制]

壹、病因:(1)風邪——六邪之首,每次恰逢時令之氣,傷人;風寒、風熱常見;

⑵時令病原體病毒——傳染性時令病原體,不合時宜的感覺和異常的氣。

病機:外感邪氣侵入人體而致病,常與正氣的強弱、邪氣的輕重有關。當表防禦功能減弱,肺防禦調節不嚴,外邪攻表,表防禦失和,肺失宣。病機:肺衛不和。壹方面,外界環境突變,寒熱異常,六淫橫行,衛外之氣失調勞損;另壹方面,身體虛弱,防守不紮實,惡感松散。外感邪氣入侵有兩種途徑:要麽通過口鼻,要麽通過皮毛。外感邪氣以皮毛、口鼻為途徑進攻,皮毛與肺合而為壹,風邪侵襲皮毛,必然影響肺;鼻子也是肺的管口,咽喉是肺的系統,下部與氣道相連,通向肺。風邪從口鼻入,也會影響肺。感受邪氣後,出現衛表不和、肺宣失肅兩組癥狀。衛表裏不壹-頭痛、惡寒、發熱、高熱、全身不適等。肺衰竭——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咳嗽、胸痛。

三、發病部位:肺部健康。

四、病理性:多為實證,也可夾雜虛實。

病理因素:風寒、風熱、暑濕。

6.病理演變:由於致病因素和體質強弱的不同,臨床表現為風寒、風熱、暑濕:風寒-苔滯,肺氣衰;風熱暑燥-皮毛不暢,邪熱侵肺,肺失清攝。當妳感覺到病毒的時候,妳的病情是多重的,很容易生病。寒熱轉化可見於病程。

中國醫學教學視頻光盤網

醫學教學課件大學視頻光盤中國醫科大學貨到付款。

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診斷學神經病學中醫皮膚科護理

解剖學、影像學、藥學、藥理學、生理學、五官護理、生殖、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統

[診斷要點]

壹、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起初常見鼻道癥狀和淺表表現,如鼻咽部發癢不適、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咽部癢、咽痛、惡風、惡寒或發熱等。,並且鼻涕開始看起來像清水,2-3天後變稠,之後出現發熱、咳嗽、四肢疼痛。由於致病因素的不同,如暑、濕、燥,也可見到相關癥狀;

4.普通感冒是流行性的,表現為同時出現相同癥狀,起病突然,惡寒,發熱(高燒),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嚴重。

13.該病特點:任何時候都有發生,但冬春季節多見。病程短,3~7天即可痊愈。普通感冒不會傳播。壹些感冒會不時傳播。

二、相關檢查:

血常規:WBC↑;;n↑;l↑;

x線胸片:肺紋理增厚。

三、疾病證候識別:

1,冷風溫度

病因、主要癥狀、傳播途徑、季節性病程。

寒、風、邪為主導,發熱不高不熱,四季可短,易治。

風溫初期,以溫熱之邪為高熱主要原因,甚至傳昏迷驚風,氣由衛轉氣。入營和入血時間長短季節性差異明顯,重癥病例難以治愈。

2、傷風感冒。

病因、季節性疫情和癥狀傳播

普通感冒以風邪為主,冬春季節常散發,低熱或不發熱,全身癥狀輕而淺。

感冒時病毒廣泛傳播到任何季節流行性高熱,全身癥狀較重,發熱傳播。

【辨證論治】

壹、辨證要點:

1.區分表寒、表熱、暑濕癥狀:

風寒:惡寒,微熱,無汗,鼻清,不渴,苔薄白,脈浮或緊;

風熱:惡寒較輕,發熱較重,多汗,流涕,口渴,苔薄黃,脈數。暑濕:體熱少汗,頭重口粘,胸悶,苔薄黃膩,脈數。

2.區分因體質虛弱而感冒的特殊性:

氣虛寒:體內氣虛,外邪復雜,外邪不易解。癥狀有惡寒嚴重,或發熱,熱勢低,鼻塞流涕,頭痛無汗,四肢乏力,咳嗽有痰,舌淡苔薄白,脈浮。

陰虛寒:陰虛津虧,感外邪,體熱,手足心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暈心煩,幹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數。

二、基本規律:表邪:風熱辛涼解表;寒性辛溫解表;暑濕感冒宜用祛濕、清暑解表法治療;當妳因體虛多汗而感冒時,應註意固表補虛,補益氣血。

三、辨證論治的分類:

1,風寒束表證

癥狀:重度惡寒,輕度發熱,無汗,四肢酸痛,鼻塞重,或鼻癢而打噴嚏,流鼻涕,惡寒,喉癢,咳嗽,痰稀白,口渴或渴熱飲;舌苔薄白,脈浮。

證候:風寒外束,衛陽抑郁,痰阻,肺氣不明。

待遇:溫心傑標;

代表:經方達標湯或經方敗毒散。

常用藥物:荊防達標湯:荊芥、防風、紫蘇葉、白芷、生姜、洋蔥辛溫解表,陳皮、杏仁化痰降氣,紅菱紅,建曲健脾祛濕。用於輕度風寒感冒。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溫表,前胡、柴胡、桔梗、枳殼宣肺,羌活、獨活、茯苓祛風除濕,人參防發散。用於感冒、風寒、濕證。

加減:①風寒重、惡寒重者加麻黃、桂枝;

②表濕重、四肢酸痛、頭痛、頭脹、體熱少者,加羌活、獨活或羌活史聖湯。

③濕邪積於胃者,厭食者,或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半夏,祛濕中和之;

④非常劇烈的頭痛,輔以白芷、川芎散寒止痛;

⑤體熱重者,加柴胡、薄荷,以解表肌;

⑥蘇祥散用於風寒氣滯者;

⑦蘇星粉用於感冒咳嗽的人。

2、風熱犯表證

癥狀:惡寒較輕,發熱較重,汗出不暢,頭脹痛,面紅咽痛,咳嗽痰稠,鼻塞打噴嚏,流涕口渴;舌邊紅,苔薄黃,脈浮;

證候機理總結:風熱犯表,熱郁肌癰,表裏不壹,肺清失。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銀翹粉或蔥、黑豆、橘梗湯;

常用藥物:銀翹散:金銀花、連翹、薄荷、炒豆豉、竹葉、牛蒡子、荊芥、蘆根、蘆根。用於嚴重的風熱證。

蔥白黑豆橘梗湯:蔥白、黑豆、薄荷、連翹、竹葉、辛涼宣肺解表、梔子清熱解毒、桔梗利咽化痰、甘草調和諸藥。用於風熱襲表,肺氣不宣。

加減:①發熱嚴重者加黃芩、石膏、大青葉;

②頭痛劇烈者,加蔓荊子、菊花、桑葉;

③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馬勃、玄參、牛膝;

④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貝母、白花前胡;痰黃者加黃芩、知母、瓜蔞;

⑤濕熱者,加廣藿香、飛機草;

⑥體熱口渴、小便黃、石膏、鴨跖草;

⑦熱為寒,熱煩惡寒,少汗,咳嗽氣短,痰稠,聲嘶,苔黃白,加石膏、麻黃;

⑧風熱轉燥傷津,或感燥邪,以致咳嗽少痰,口幹鼻咽唇燥,苔薄,舌紅少津,混有沙參、天花粉、梨皮。

3.暑濕傷表證

癥狀:體熱少汗,四肢劇烈酸痛或疼痛,頭暈腫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心煩口幹,胸悶脹滿,腹脹便溏,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細。

證候機理總結:暑濕抑表,濕熱損傷,表裏不壹,肺氣不清。

治法:清熱解暑,祛濕解表。

代表:加減新加入的香榭飲。

常用藥物:東紫蘇發汗解表,鮮豆腐厚樸祛濕中和,金銀花連翹清熱解表,鮮荷葉鮮蘆根清熱退熱;

加減:①暑上,加黃連、黃芩、青蒿;

(2)濕守表,加入藿香、佩蘭和豆卷;

③小便短赤,加六壹散、赤茯苓。

4、體質虛弱和怕冷

體虛感冒是指身體虛弱,或病後、產後身體虛弱,氣陰兩虛,外防不穩,感受外邪,導致反復發作。陽虛的人容易感受到來自寒的邪,容易感受到寒的邪;陰虛血虛的人容易感受到燥熱之邪,容易感受到燥熱之邪。臨床上也可見肺衛不和、氣虛的癥狀。

1)氣虛寒

癥狀:嚴重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乏力、咳嗽、白痰、咳痰無力、疲乏無力、氣短懶動、反復易感;舌薄白,脈浮;

證候機制概述:表虛衛弱,風寒遺傳,氣虛不能及邪

治療:益氣解表;

代表:參蘇飲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甘草、茯苓、紫蘇葉、葛根、前胡、祛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氣、化痰止咳。

加減:①表虛自汗易受寒邪,玉屏風散可常服;

②惡寒重,發熱輕,四肢低溫,聲音低沈,舌淡胖,脈弱,再生散加減。

2)陰虛寒涼

癥狀:體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暈,心煩,幹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

證候機理總結:陰虛少津,外感風熱,表裏不壹,津液不能發汗。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加味紫巴湯;

常用藥物:玉竹養陰,甘草、大棗潤澤中和,豆豉、薄荷、蔥白、桔梗散表邪,白薇清熱調陰。

[其他療法]

壹.註射

⑴清開靈註射液:由牛磺膽酸、膽酸、水牛角、珍珠母、黃芩素、金銀花提取物、梔子、板藍根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安神定誌的作用,用於熱病引起的發熱、譫妄、驚風。每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中靜脈滴註,每日1-2次。

⑵柴胡註射液:疏肝解郁,解熱鎮痛。用於流行性感冒、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每次2-4毫升,肌註65438+每日0-2次。

⑶魚腥草註射液:抗炎解熱。用於各種感染性疾病,每次100 ml,靜脈滴註,每日L-2次。

第二,針灸療法

針灸以瀉法為主,對於風寒感冒,取穴列虛、風門、風池、合谷;風熱感冒者,點大椎、曲池、合谷、足底外關。

三、感冒時臨床癥狀以高熱為主,全身癥狀嚴重。治療宜清熱解毒之法,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貫眾、黃芩等。

四是治療感冒的中成藥,如宣彤李飛丸;風熱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顆粒;對於暑濕證或感冒有中焦癥狀者,用藿香正氣水,感冒用板藍根顆粒。

[預後]

預後好,病程短,易痊愈;

老人、嬰兒、體弱者和重感冒患者——防止傳染或其他疾病。

[預防保健]:

1,室內要適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同時註意患者保暖,避免出風出汗,防止心情沈重。

2.適當註意休息,多喝開水。患有嚴重疾病或發燒的人應臥床休息。感冒(流感)患者不允許外出活動。家用器皿定時烹飪,衣服定時暴曬,防止相互感染。

3、應吃清淡、有營養、易消化的流質或軟食,忌辛辣油膩之品。

4、註意觀察發熱、呼吸、意識、眼面部、鞏膜、咽喉、皮膚、關節、尿液等全身或局部變化。特別是發熱病程超過壹周的,要與其他全身性疾病相鑒別,以便盡早做出正確診斷。

5、中藥煎服法:解表藥大多屬於清淡薄品,宜輕煎(以免因有效成分揮發而影響療效)。服藥後,應給患者壹些熱飲,微服,以達到微汗的目的。

6.患者出汗後不宜洗澡、盆浴或吹頭發。

7、平時應適當鍛煉身體,增加身體的抗病能力,根據季節、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結論]

感冒時有發生,病位在肺,臨床表現多樣。主要癥狀是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和全身不適。在辨證上,有風寒、風熱、暑濕之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是有區別的。治療原則是解表發汗,祛風宣肺。感冒時重在清熱解毒。因體虛感冒時,要在祛邪的基礎上,註意增強身體抵抗力。壹般來說,感冒預後好,病程短,無傳播。感冒預防也很重要,所以要早治療,感冒流行時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研究進展]

1.經驗介紹

20世紀70年代,姜春華教授首次提出運用截斷扭轉理論治療溫病。其截斷理論的核心是采取果斷措施和專方攻下病巢,消除致病因素,迅速控制病情,截斷病情發展和蔓延,縮短病程;主張治療急性發熱,應盡早使用清熱解毒,可分階段添加清熱解毒之品;二要重用清熱解毒,劑量要大,甚至可以晝夜服用2-3劑;第三,要註意攻腑,認為溫病不可過早。要用大黃,說“得大黃推之,是開門除賊之道”;第四,主張早用涼血化瘀,認為除清熱解毒外,還應及時用涼血化瘀,不必等到血液分離後才“涼血散血”。朱良春先生在治療溫病時也主張早期使用通利。他認為溫病攻下法的主要目的是驅熱、養陰、護法,其次是幹便、消積。無論邪氣在氣中、在營中、表裏之間,只要身體正氣旺盛,沒有脾虛泄瀉,就可以用它來排穢、瀉熱、解毒,選用承氣升降散,使毒素迅速排出體外,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2.單壹藥物研究

流感實驗研究常用雞胚培養、組織培養和動物實驗,根據用藥和病毒攻擊的不同有體外直接作用、模擬預防和模擬治療等不同形式。許多學者通過雞胚培養和組織培養篩選出幾十種有效的中草藥和復方制劑,如大青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敗醬草、紫草、魚腥草、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虎杖、貫眾、重樓、知母、南瓜皮、百部、枇杷葉、香薷等。石榴皮、五倍子、地骨皮、海金沙、鵝不食草、艾葉、雪中腫節風、蔓荊子、滿山香、南蛇藤、地錦草、蠟梅、甘草、厚樸花、白芷、野菊花、金櫻根、苦參、桂枝、側柏葉。許多學者對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大蒜、柴胡、飛機草、鵝不食草、魚腥草、貫眾、檳榔、黃芪等單味藥抗流感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如黃芪可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效果與抗病毒作用的峰值壹致。

3.復合研究

中醫用復方防治感冒。這些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有效方劑,目前仍被廣泛使用,其中不少已得到現代藥理和臨床方面的驗證。陳如興等人報道用黃芩20克、柴胡20克、羌活20克、板藍根50克、蒲公英50克、生甘草10克制成200毫升1瓶“風熱合劉”。* * * 100例風熱型單純性感冒患者,總有效率88%。其中32例白細胞計數偏高,20例有18例在治療後48小時內降至正常範圍。僅2例未恢復。另據報道,大元飲治療濕熱瘀阻所致發熱16例,藥用檳榔、白芍各20g,知母、黃芩各15g,厚樸10g,草果9 g,甘草。根據致病部位,加通絡藥,柴胡加少陽,羌活加太陽,葛根加陽明,大黃加邪人。煎服300毫升,每日兩次,每6小時服150毫升。多數服用4-6劑後發熱,2例發熱6天。脾和肝隨著體溫的降低而恢復正常。

  • 上一篇:中國古代有哪些妖怪?
  • 下一篇:備孕小偏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