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些問題,比如增生、結節、囊腫、肌瘤,都屬於中醫的痰核結塊。痰核結塊帶來的困擾之壹就是會持續增大,引起疼痛不適。另壹方面,大家更擔心痰核集聚會不會逐漸變大,惡性化。
痰核結塊是怎麽產生的?
中醫認為痰核的積聚是痰、氣、瘀相互聯系而形成的。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脾虛會產生濕,濕會積成痰,痰會阻滯氣的運行。肝主疏泄,在氣機運行中起調節作用。如果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氣為血之帥,氣滯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淤血。而且肝火大了會束縛脾胃,抑制脾胃的功能。所以就有了痰、氣、瘀的狀態。解決這種狀態,需要健脾化痰,疏肝行氣,解郁散結。
那痰積怎麽解決呢?結節和增生?
今天給大家介紹壹個清代古方“清肝化痰丸”,出自清代趙廉所著《易門補藥》。它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由生地、丹皮、海藻、貝母、柴胡、海帶、夏枯草、僵蠶、當歸、連翹、梔子組成。
首先,第壹梯隊是海藻、貝母、海帶、海帶、夏枯草、僵蠶。
我們看到海藻、海帶、海帶都是海中來的,味鹹,性寒。都有祛痰、軟堅散結的作用,對結節、增生尤其是甲狀腺結節、增生有很好的消散作用。貝母還能入肺經,化痰,清肺,化解硬塊。夏枯草入肝經,清肝散結,是非常常用的治療結節的中藥。僵蠶既能化痰散結,又能通絡改善麻木。以上藥物合用,能起到很好的化痰散結、化瘀清肝的作用。
第二梯隊包括生地黃、當歸、牡丹皮、柴胡。
生地黃和當歸這兩種滋陰補血的中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肝氣要舒,肝血要足。因此,在肝經中加入生地黃、當歸、牡丹皮滋養肝血,是壹味清肝瀉熱的常用藥,還能活血化瘀。柴胡入肝經為疏肝解郁主藥,醋炙後效果更佳。四種藥物合用,滋養肝血,清肝解郁。
最後加入了連翹和梔子的梯隊。
連翹能消癰散結,清熱解毒,梔子能清三焦之火。兩者合用,可疏散清火,解毒瀉熱。
最後,總結壹下
第壹梯隊柔化化痰,清肝散結,第二梯隊清肝行氣,養肝活血,第三梯隊消火。共同使痰、瘀、氣調和,痰軟堅,行氣活血,調和肝脾,從而解決痰瘀互結、增生的問題。
痰瘀互結是壹種長期的、慢性的形成,可以做成藥丸,慢慢地、慢慢地服用。
此方苦寒,脾胃虛寒也要兼顧脾胃。如果有以上問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