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應該是在我們感受到壹些事情的時候產生的:負擔難以承受,過程難以控制,結果難以確定。大家都有過焦慮,都有盡快緩解焦慮的小竅門。在哲學中比較持久有效的方法中,我認為可以實行以下幾種,方法可以統壹,以“戒智”為三字箴言。
戒與智三大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原則,它們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關系:從戒到智,從禪定到智。我理解的禁欲就是有目標,自律;固定,即有固定的意見和堅定的意誌;智慧就是智慧和敏感。
當時看到儒家經典《大學》裏的壹句話,心裏壹亮:“知止後定,而後靜,而後安,而後思,而後得。”我的理解是,當妳焦慮的時候,如果妳準確地判斷了事情的“停止”——最好和最壞的狀態,那麽妳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安定下來”,然後妳就可以在平靜安全的狀態下,用智慧思考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解決方法,從而“獲得”——體驗或收獲——從而緩解焦慮。簡而言之,它的意思是“戒智”,知止的意思是“節欲”,冷靜,安全的意思是“決心”,考慮和成就的意思是“智慧”。
然後,“斯多葛派控制二分法”讓我受益匪淺,就是2000多年前斯多葛派哲學家說的:“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容忍不可改變的措施;有智慧區分以上兩種東西。”這樣可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主動判斷自己的局限性和主動性,然後把浪費在焦慮上的壹部分精力和時間用於“千方百計”。在這裏,有改變的勇氣,衡量寬容的是“決心”和“謹慎”,有智慧的是“智慧”。
還有壹個國外的ABC規則:A(事件)在C(選擇)之前被我們的B(信念系統)過濾;同樣的事情,改變信念,可以在行動或感情上做出不同的選擇。我理解是大膽懷疑並不斷修正自己的“戒律”(信念),以更不屈、更長遠、更系統、更理性的信念,達到焦慮更少、效果更好的“決心”(選擇)?這個信仰體系的過濾過程是壹個“從言傳到身教,從身教到智慧”的正反饋循環,不斷提高信仰體系的智慧水平。
愚蠢的是,這三種緩解焦慮的方法,古今中外,都是壹條大道。我們不妨記住並使用“戒定會”這個簡潔的詞,根據具體情況向不同的方向引申,或用佛教原意,或用國學,或用斯多葛派二分法,或用ABC法則,也不是沒有效果。
螢火蟲出生於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