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血管病又稱中風、腦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的總稱。常見於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是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由於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當血液流入腦實質時,就是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由於腦血管狹窄和閉塞引起腦組織缺血和阻塞,癥狀持續時間不超過24小時。持續24小時以上的癥狀稱為腦梗塞,包括腦血栓和腦栓塞。臨床表現有壹定的局限性神經癥狀。發生在壹個半球的有對側三重癱瘓,即同時出現對側偏癱、輕偏癱、偏盲或失語癥。發生在腦幹和小腦的有同側腦癱,對側偏癱或輕偏癱,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嚴重的病例包括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腦疝或死亡。
我國急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於冠心病,腦出血發病率相對較高。相反,西方國家的冠心病發病率很高。除了人種、遺傳、環境等因素,飲食結構和營養的差異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糾正營養障礙和膳食營養治療是防治急性腦血管病的重要途徑之壹。
壹、飲食的營養影響
1.營養不良和大腦年中;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是中風的重要原因,因此與之相關的飲食營養因素也與中風密切相關。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脂肪攝入過多的地區腦缺血和腦梗塞發病率高,占總熱能的40%,而低脂肪、低蛋白質、高鹽飲食的地區腦出血發病率高。實驗研究證實,高血清膽固醇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而低膽固醇的高血壓會使動脈壁脆弱,增加紅細胞的脆性,容易導致出血。營養失衡不僅是主要營養素數量的失衡,而且質量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比數量更重要。比如脂肪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膽固醇,但過多會促進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而後者會增加血膽固醇。所以認為多不飽和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是1: 2,現在推薦的最佳比例是P: M: S = 1: 1: 1。蛋白質中的優質蛋白,即含硫氨基酸含量高的動物蛋白,如魚、禽、瘦肉、大豆蛋白等,占總蛋白的比例不到50%,容易發生高血壓、中風等疾病。如果飲食高鈉低鈣低鉀,也容易發生高血壓和中風。
2.影響腦卒中的預後和康復:由於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腦功能衰竭,病程可伴有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腎功能不全;脫水劑和激素的應用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輕者吃得少,重者禁食,膳食營養攝入明顯低於所需量。因此,在原有營養不良的基礎上,腦卒中患者可能會因攝入減少而加重,導致更嚴重的營養不良。如果沒有足夠的熱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維生素,必然會影響中風的預後和恢復。
二、飲食營養療法
膳食營養療法的目的是支持全身營養,保護大腦功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修復和功能恢復。在膳食營養供給上要求個體化,即根據患者的病情、並發癥、正常飲食、消化吸收功能、體重、血脂、血糖、電解質等因素,提出不同的膳食營養治療方案。在急性期,食療是為了使患者度過危險期,為恢復創造條件。恢復期應提出合理飲食的建議,以糾正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良,促進恢復,防止復發。
1.重癥患者的飲食治療:發病後2 ~ 3天內出現嘔吐或消化道出血的重癥或昏迷患者應禁食,並通過靜脈補充營養。3天後開始鼻飼。為了適應消化道的吸收功能,最初幾天主要用米湯和蔗糖,每次200 ~ 250毫升,每日4 ~ 5次。在耐受的情況下,給予混合奶增加熱能、蛋白質和脂肪,用牛奶、米湯、蔗糖、雞蛋和少量植物油。對昏迷時間長、有並發癥者,應供應高熱能高脂肪混合奶,保證有蛋白質90 ~ 1LOG,脂肪300g和碳水化合物300g,總熱能10.46MJ(2500kcal),總液體2500ml,每次300 ~ 400 ml,每日6 ~ 6。鼻飼速度要慢,防止反流進入氣管。必要時可以選擇均質飲食或元素飲食。
2.壹般患者的飲食療法:熱能供應可在125.52 ~ 167.36 kJ(30 ~ 40大卡),超重者適當減量。蛋白質以L 5 ~ 2.0g/kg的比例,其中動物類蛋白質不少於20g/d,包括低脂肪高蛋白的魚、禽、瘦肉,豆類每天不少於30g。脂肪不應超過總熱能的30%,膽固醇應小於300 mg/d,應盡量少吃脂肪、動物脂肪、飽和脂肪酸高的內臟。超重者的脂肪應占總能量的20%以下,膽固醇應限制在200mg以下。碳水化合物以谷類為主,總熱能不低於55%,需要粗細搭配,多樣化。將鹽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天6克以下。如使用脫水劑或利尿劑,可適當增加。為了獲得足夠的維生素,每天應供應400克以上的新鮮蔬菜。用餐制度要定時定量,少餐,壹天4餐,晚餐要清淡易消化。
老年腦卒中患者的護理
如果老人“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就有責任和義務照顧重病老人。那麽,他們作為孩子應該怎麽做呢?首先要說服老人樹立信心,鍛煉肢體,避免肌肉和神經萎縮。定期按摩每個關節和肌肉是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的好方法。當四肢能主動活動時,應鼓勵老人經常坐在床上或椅子上,蹬床或踩地,或手翻核桃(癥狀較輕者可用健身球)。更進壹步,妳可以幫助老人練習站立和行走。
有的孩子怕“中風”的老人摔倒,發生不幸,不宜讓他們搞活動。事實上,越早開始鍛煉,肢體功能恢復越快,死亡率也會越低。據統計,臥床不起的“中風”老人五年死亡率為54.7%,而活動期的“中風”老人只有12.1%死亡。
為了防止畸形,癱瘓老人的四肢要用繃帶、沙袋或枕頭固定在“功能位”。手肘要成90°,手腕要放在旋前位。老人容易腳下垂,不要把被子直接壓在腳背上。最好用支架把被子撐起來,腳下墊個枕頭,使踝關節呈90度。
預防褥瘡非常重要。老人癱瘓後,翻身不方便,往往由於骨頭突出部分與床墊之間的壓力,皮膚出現壞死性潰瘍,需要經常翻身。壹般應每兩小時翻身壹次,翻身後用酒精或爽身粉輕輕按摩骨骼突出部分,以利血液循環;在骨突起上使用氣墊或泡沫塑料墊可以減少壓力。另外,要經常給老人擦洗皮膚,在褶皺、會陰、臀部噴壹些痱子粉,保持清潔幹燥。壹旦出現褥瘡,可用大燈泡擦幹患處,塗上紫色藥水,或撒上中藥生肌粉,按壓瘡面。
老人長期臥床,食欲差。他們應該吃壹些有嚼勁、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如蛋羹、豆漿、牛奶、藕粉、米粥、餃子、雞湯、細面條等。餵奶時要有耐心,咽下壹口再餵另壹口,不要操之過急,以免發生吸入性肺炎。
如果癱瘓老人不習慣臥位排尿,排尿有困難,可以用手輕輕按摩下腹部,或者用熱水袋敷下腹部,會有壹定的效果。
臥床老人常因腸道蠕動緩慢而出現便秘,而便秘往往是“中風”復發的原因,不可等閑視之。如果3天大便不明白,應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用藥。
對於右側截癱、有聽力障礙的老人,要勸他們說話慢壹點,多聽廣播,讓兒孫多和他(她)說話,重建語言功能。當然,這個過程是緩慢的,需要極大的耐心。
約60%的“中風”老人在恢復期死於肺炎。所以要註意室內通風,及時增減衣服,註意保暖,防止感冒。
照顧“中風”老人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壹樣。“中風”老人如果能得到精心照顧,大部分能在壹年內康復,壹半能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