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古代食用油的歷史演變
中國古代的人很早就知道油,並且吃油。相傳我們的祖先黃帝得了壹本叫《河圖》的書,他日以繼夜地讀。為了解決夜間照明問題,他讓壹個叫李牧的下屬從樹上采集果實制油,用絲綿做油芯,晚上點燈看書。但這只是傳說。其實植物油的生產是後來的事情。人們最早知道並食用動物油。人類在懂得用火之後,在燒烤和用器皿煮肉的過程中,產生脂肪沈澱。經過長期的實踐,他們逐漸了解如何獲取石油及其用途。
據文獻記載,我國漢代以前人們吃的油都是動物油,稱為“脂膏”。油脂這個詞是從肉中理解的,說明它們是從動物肉中產生的。《說文》壹詞說:“戴角者肥,無角者膏。”也就是說,動物有牛、羊等角,其油脂稱為脂肪;無角的,如豬、狗,其油脂稱為油膏。李周東關子仁:“世界五大獸:脂、膏、裸、羽、鱗。”韓鄭玄註:“肥,牛羊,膏,豚。”這裏指的是油脂和藥膏這兩種動物。或者從形態上區分兩者,即凝固的脂肪和液體糊狀物。所以在古書中,沒炒過的壹般叫脂肪,炒過的叫漿糊。因為炸出來的動物油冷卻後多為糊狀,後期糊也指糊狀物質。《禮記·內則》:“用蔥為脂,用蔥為膏。”鄭註:“脂肪,脂肪凝結,釋放是所謂的藥膏。”由於動物的不同部位,脂質有不同的名稱。《通俗文學》:“胖就是腰裏胖,肚子裏胖。”又雲:“骨中之脂肪,謂之髓。”《說文》:“蒸豬肉,牛腸肥。”《禮記·內則》:“肝。”鄭註:“腸肥。”潤滑脂有時可以壹起使用。《左傳》成功學十年,晉生病,的醫學診斷說:“病不可為,攻不可為,成不可為,藥不可為。”就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這個奶油指的是心臟下面的脂肪。
在夏商以前,由於文獻記載語言模糊,其食用油的具體情況尚不清楚。但在《楚辭·田健》中說:“馮異作出謀利的決定,封被槍斃。他為什麽要提供蒸肉的漿糊?”也就是夏迪打死了壹頭野豬,把它的肉醬獻給皇帝,但是皇帝為什麽不祝福他呢?野豬油是用來祭祀神的,神是人想象創造出來的,神的飲食習慣也是人的飲食習慣。可以推測,人可能是先吃了狩獵野生動物的油,畜牧業出現後,人自然就吃了牲畜的油。相傳商朝末年的暴君紂王作出了“烙印”的懲罰,就是在銅柱上塗上油脂,讓“做夢的人”滑倒,掉進燃燒的煤炭裏取樂。
在周代,文獻中有很多煮糊的記載。《禮記·內則》記載了“八寶”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壹道操作程序是“煎盡膏,膏必毀”,即在膏油中煎,膏油要將煎好的豚完全浸沒。《李周天官任瑩》:“凡用動物,羊羔海豚春遊,食之香;夏天,妳會尷尬;秋天產犢,吃糊腥;冬羽羽,食膏香。”(好:吃。羊肉:羊肉。海豚:乳豬。膏香:牛臯。飯:做飯。只:幹野雞。槍:魚幹。奶油:狗奶油。小腿:小腿。匈奴:小鹿。糊腥:豬糊。西安:活魚。羽毛:野鵝。膏體:羊油。這段話的意思是春天吃肉,吃羊肉和乳豬,用黃油做菜;夏天吃雞幹、魚幹,用狗油煮;秋天吃小牛、鹿,用豬油煮;冬天吃新鮮的魚和鵝,用羊油做飯。可見此時人們已經知道了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所以強調在某個季節、某個肉類用哪種動物油來烹飪最好。大概,這壹時期人們消耗的動物油主要來源於家畜,如豬、牛、羊、雞、狗,以及捕獲的野生動物、魚、鳥。“八寶”裏的肝,用的是狼胸腔裏的脂肪。狼不是家畜,而是獵物。
日常生活所需油脂量大,漢代就有專門販賣油脂的商人。《史記·貨殖列傳》雲:“賣肥是奇恥大辱,勇博卻是千金。”永波能靠賣肥肉發家致富,生意規模應該不小。
“油”這個詞是水的名稱的專有名詞。《說文》:“油水,出武陵醴陵西,東南入江。”這個水大致在今天的湖北宜昌。因為油這個詞有流動、順滑的意思,植物油出現後,就被當作脂肪油的意思,漸漸失去了本來的意思。隨著植物油的廣泛應用,油壹詞逐漸成為動物、植物油和其他油脂的統稱。
植物油的收購始於東漢。劉茜對名稱和飲食的解釋:“它是油性的,搗碎並塗上塗層,它是幹燥的。它看起來像石油。杏油也是壹樣”(今雲蘋果,王先謙以為無明可為油,實為棗之誤。".見“名稱解釋和證據補充”)。”齊《姚敏書》卷四《棗油制法》引用鄭玄的話說:“棗油,棗泥,塗之,幹而似油,乃制之。“這說明當時人們就知道植物果實中有油,但提取方法和成品都比較簡單原始。毛毳《四人月令》說,五月“以竿掛油衣,不藏”(折)。油衣是塗上油防止淋雨的外衣,可以用植物油。漢代,芝麻(當時叫亞麻)從西域傳入中原。因其含油量豐富,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和食用。《四民月令》中多次提到亞麻的種植和交易,可見當時人們對亞麻的重視,也反映了亞麻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起初,植物油多用於照明或作為戰爭中的燃燒產物,傳說中的畜牧業和石油生產也反映了這種情況。芝麻油可能是最早大量出現並用於食用的植物油。三國時期,香油被廣泛使用。據《三國誌·魏徵·滿寵傳》記載,東吳孫權攻合淝新城,魏滿寵“舉壯士數十人,折為火把,灌以香油,從上放火,燒賊以攻工具”。王銀的《晉書·金運》說:“元康五年十月,軍械庫失火,歷代珍寶盡被焚毀。是匠人偷了倉中之物,怕罪,乃投燭入芝麻糊,火起。”其中還載有“王琦(司馬)起義,孫秀多在滇省收集蘆葦火把存放香油,為縱火工具”。張華《博物誌》載晉武帝《太史公華,軍械庫失火,積油所致》。這些記載中的麻油可能指的是芝麻油,作為燒品使用,量也不小。王銀的《晉書》講芝麻糊和香油,糊和油是壹起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油字逐漸取代油脂作為通稱的痕跡。
食用植物油可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為普遍。據北魏所著《齊姚敏書》記載,當時烹調食物用麻油、芫荽籽油、麻子籽油,《虎杖三十六計》卷三曰:“芫荽籽成於深秋...妳可以通過壓榨種子榨油來做蛋糕。胡茬油又綠又可愛,聞起來很香。麻油燒餅比麻油好,麻油腥。”書中所描述的烹飪方法、食譜、用料中,多有使用麻油、香菜油以及豬、羊、牛等動物油的記載。芝麻油是當時吃的最好的植物油。植物油中還有紅藍花籽油,是“既是車脂,又是蠟燭”(《齊·姚敏書》卷五《植紅藍花匠》卷五十二)。除了烹飪食物,這些動植物油還被用來制作蠟燭、油布、發乳、面部脂肪等。植物油中的菜籽油(現在的菜籽油)也可能食用。南朝梁元帝蕭藝的《二首詩》中有壹句“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易炒”,五月新油是五月前後收獲的菜油,鮮榨的。《齊·姚敏書》卷三“種芥菜種者,川芥菜種、甘藍型油菜種,二三月多雨時種,幹旱時澆水種,五月收割。崔屹說:芥菜種可以在六月仲夏之後收割。”油菜籽在五月收獲,它的油立刻解釋了蕭藝詩中五月的新油。
到了宋代,植物油更加普遍,品種也多了起來。沈括的《孟茜碧潭》說:“今天的北方人喜歡用香油炒東西,不管是什麽,都用油炒。”莊《紅燒雞肋》曰:“油無處不在,食而天然(燒),然亞麻為上,俗為肥麻,其性八分,謂下雨時瘦而收,旱時熟,花向下,籽向上,以煎榨生油,膏車滑而鉆針澀。河東則吃麻油,很臭,可以和香菜壹起當雨衣。在陜西,杏仁、紅藍花籽、野菜籽油也當燈吃,但煮粥被煙熏瞎了眼,今天就不是問題了。山東也用蒼耳做油,有利於治風。江湖上麻少,燈多以桐油為料,但那濃濃的煙垢,畫像之類的特別令人害怕,衣服也洗不了。冬瓜可以洗去,是藍色的,甜甜的,吃錯了會讓人吐痢疾,喝或者茶都可以洗去,南方的酒也會蒙上很多灰。有些女性錯誤地用面霜做頭發,會粘在脊椎上,但不是所有的治療都能解決的。還有就是石蠟油,石蠟油的根是山胡椒,被村民用作藥膏火,它的煙特別臭,所以在城裏很少見。烏班圖籽油,如脂肪,可充蠟燭,廣南及各府州均可。”文中列舉了十壹種植物油,飲食中使用的多達五六種。據史書記載,宋代有四種賦禮之物,其中壹種是積品:“五果、藥、油、紙、薪、炭、漆、蠟”(《宋史》卷65438+食糧074)。此外,在卷178中,雅庫莫“京吉肉油、炭、面、布、絮等稅,皆贏錢而免”。從以上兩個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產油量是相當可觀的,既是養老的禮物,也是稅收。
到了明代,植物油的種類更多了,也有了系統的制油方法的記載,對各種植物油的性質、食量、不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天宮吳凱》中的“油膏油”:“油可食用的地方,以亞麻(壹種肥麻)、蘿蔔籽、黃豆、白菜籽為上,其次是馬謖(像紫蘇,籽粒比亞麻大)和油菜籽(長江以南)燃燈時,側柏籽中的水分和油最好,其次是甘藍型油菜、亞麻籽(陜西俗稱扁虱,又肥又惡心)、 棉子第二,麻子第二(燈最容易耗光),桐油柏木混油第二(桐油毒氣熏人,瀝青膜凍不清)。 制作蠟燭時,柏木皮油最好,蓖麻籽次之,柏木混合油每斤白蠟凍,白蠟凍清油第二,樟樹籽油第二(其光不減,但避香),冬青籽油第二(為邵軍縣專用,因油少而排名)。如果黃油在北方的土壤中被廣泛使用,它將是下壹個。”文中還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種子的出油率和制油方法,包括壓榨法和兩鍋蒸煮法,即換水法、研磨法和炒鍋法,基本具備了現代食用植物油的種類和制油方法。
在清代,花生油也作為食用油出現在我國人民的飲食和日常生活中。崔《滇誌》卷十說:“花生為南果之首...宋元時期種植棉花、南瓜、紅薯,估計是從海上各國回來的...如果燒了就是花生了,所以從集市到夜市都是爛掉的繁華。如果是海邊養殖的,榨油是最重要的。所以從福建廣東來的,都是吃花生油的,用來當夜場的燈。現在已經遍布於海濱各省,大有裨益。”謝國楨先生認為,這個落花生指的是壹個小花生,大花生直到明末清初才繁殖(《明朝社會經濟史料選編》)。清代中後期,根據清代《續文獻通考》記載的“業考與油業”,當時主要食用植物油有:大豆(包括黃豆、綠豆、黑豆、棕豆、斑豆)、棉籽、花生、菜籽、肥麻、亞麻、山茶、紫蘇(即香菜)、紫蘇。
在我國歷史上,自從植物油出現及其在飲食等方面的應用以來,動物油並沒有被完全排斥,兩者是齊頭並進的。但由於植物油品種多、產量大、用途廣,其消費比重越來越大,至今仍在。
二、古代飲食生活中油的使用
中國古代文獻中發現的動物油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油除了少數品種因毒素不適合食療外,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食用油的主要用途是烹飪食物。
前面說過,漢代以前,不管吃不吃,都是動物藥膏。《禮記》記載,父母、姑母(公婆)的飲食之壹是“奶油加奶油”。鄭註:“就是說要用和諧的飲食。”東漢張衡《東京賦》:“獻六鳥,飯用四膏”,都是指用肥膏烹食。
先秦食譜中的“八寶”是春棗、木春、海豚罐頭、羊罐頭、澆寶、腌、煮、肝。春熬是“炒糖加在旱稻裏,熬成糊狀。”春木是“在黍食上煎釀,制成糊狀”,即把煎好的肉醬蓋在熟米飯或黍飯上,再澆上煎熟的糊油。炮豚和炮羊的做法是把乳豬和羊肉用草和泥包起來,放在火上,然後放在完全浸沒的油裏炸,撈出來,放在鼎裏燉三天三夜,然後蘸著調好的醬和醋吃。肝臟用狗(腸脂)包裹,在火上烤,然後用米粉制成糊狀,與狼胸中的脂肪糊壹起作為配料煮熟(全部見《禮記·內則》)。這五種口味是用油脂和其他調味品用不同的烹飪方法制成的。
《齊姚敏書》中有許多烹飪方法的記載,其中許多食譜都是通過煎、炸和油蒸來加工的。其《卷六養雞五十九》曰:“煎雞蛋之法破,於銅塊中間攪之,使黃白混合,蔥白細切,鹹米、泥黑豆、麻油煎之,甚為美味。”這是蔥花煎蛋。卷八《蒸七十七》記載了各種蒸的食譜,如蒸熊、蒸海豚、紅燒肉、蒸生魚等。,並詳細記錄每道菜的用料、用油及具體操作方法和程序。蒸豚法:“肥豚(乳豬)壹條,洗鱗,煮至半熟,蘸醬油,生米壹升。近水不沾,用濃醬油調黃,煮熟,再撒上醬油,細切壹升姜和桔皮,四升蔥(三寸)和壹升桔葉,壹起煮。”蒸的熊和羊像海豚,米飯也是。"蜜汁炸魚先熟後炸:"用鯡魚,沿肚,無鱗,苦酒半條,鹹魚半條,久煮,熬油膏,使其紅濁。"卷九《烤豬法》是將豬放在火上烤,抹上清酒使其變色,再抹上極白的鮮豬油(或純香油),使烤豬"色似琉球拍,又似真金,但入口即消,狀似淩雪,有糊有潤,非比尋常"。這種燒豬至今仍在南方實行,可謂皮脆肉嫩,色味俱佳。“雞鴨餅”的做法是:“把餅掰(瀉)開,少鹽糊在鍋裏煎,做成球狀。餅的厚度分兩份,全部倒入壹份。"這種做法現在被稱為煎荷包蛋. "素菜”是指各種顏色的蔬菜在油裏煮,很好看。有韭菜湯,油蒸黑豆,炒紫菜,和蒸蔬菜,souto,燉甜瓜,蘑菇和茄子等。,而湯煨方法中描述的烹飪是相同的。
以上只是《齊·姚敏書》中記載的飲食食譜中用油的例子,在很多古代的飲食典籍、食譜、菜譜中都有很多描述,此處省略。
油除了烹飪肉類和蔬菜外,還可以作為油炸食品、糕點和小吃。粽子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油炸食品之壹。在古代,蠍子又被稱為簪、寒器、膏環等。,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楚辭招魂》壹書說:“簪蜜餌宜多用。”意思是蜂蜜和米粉在油裏煮。《齊·姚敏·舒高傳》:“用米屑和水蜜攪之,濃如湯和餅面,用手繞之可長八寸,可彎兩端,以膏油烹之。”劉唐玉溪《冷兵器》詩說:“我手搓成玉,玉油煎成淡黃色深。晚上睡在春天也沒關系,這讓我老婆摟著金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冷工具的做法、顏色和形狀。李時珍《本草綱目》(第25卷):“寒器為今痱子。把面粉和糯米粉混合,少加鹽,擰成圈的形狀,煎壹下。”雖然古代不同時期痱子的原料和形狀略有不同,但其性質是壹樣的。油條也是傳統油炸食品之壹,俗稱炸鬼。據說鬼是聲音的變化。桂指的是宋朝大奸臣,他陷害了抗金名將嶽飛。為了表達對他的仇恨,人們捏了兩個面人,象征著和他的妻子王,把他們放在壹起,在煎鍋裏煎,命名為煎鬼。最遲從宋代開始,油條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壹種油炸食品。大多數蛋糕和點心沒有脂肪是做不出來的。解釋名稱和飲食,並解釋王先謙的《書證補》:“於藍引《雜五行書》曰:食書有髓餅之法,髓脂與面粉相合。”《齊書》七餅法:“漿餅法:將面團與漿脂、蜂蜜混合,厚四五分,寬六七寸,入胡餅爐中烹熟。不要重復。蛋糕很肥,可以放很久。”這就像南方的豬油糕或“雞蛋糕”。在齊姚敏蜀,有油炸切糕,雞胗,粉餅等。元周佟齋所著《武林舊事》中有豬胰胡餅、酥餅。武松的鐘要求“酥油四兩,蜂蜜壹兩,白面壹斤,劑印入爐中做蛋糕,或用豬油,尤加蜂蜜二兩”。其他小吃還有“油鐵”、“酥封”、“糖酥”等。《齊姚敏書》(第九卷)中記載的“白繭糖”和“黃繭糖”與今天的油炸點心“中國”(北京稱為江米條)非常相似。
第三,食用油的其他壹些用途
食用油作為壹種脂肪物質,具有易燃、隔水、潤滑等功能。所以在古代,除了飲食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以下是壹些主要用途。
1.燃燒,用於照明和制作蠟燭。《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在驪山陵,“人魚膏為燭,久而不散。”《陳晗唐史傳》中說,長陵是漢成帝時修建的,“有數萬弟子夜以繼日地工作,直到燃脂燒油”,即夜間施工以燃脂燒油為火把照明。東漢桓譚用壹盞油燈燃燒的火焰來形容人們的生活,說:“燈燭盡,益其肥,其燭易...現在再去追蹤蠟燭的長度已經太晚了。”。人要想健康長壽,就要像點油燈壹樣,時刻註意換竈,愛護它。在《齊·姚敏書》中,油被用作蠟燭,如芝麻油,它“足以支付美麗蠟燭的費用”(卷二,第九種)。芫荽油“亦可為燭”(《再料》卷三,第二十六條)。紅藍花籽油“也可視為蠟燭”(卷五。種植紅藍花梔子花53)。卷三雜項備註假蠟燭第三十法:“待蒲熟時,多收蒲苔,切脂松如指,以為心,用爛布裹之,融羊、牛之脂,倒入蒲苔,在板上繞壹圈,使其圓扁,倒更,厚足止之,以熔蠟澆之,省工十倍。”唐涵予《學解》:“焚膏破冠,窮養不絕。”這些都是使用脂肪油作為照明或制作蠟燭的記錄。在本文的第壹部分,我們還可以通過引用《雞肋》和《天宮吳凱》中的幾段話,看到對燃燈制燭油及其品種、性質和優缺點的描述。
在古代戰爭中,火經常被用來攻擊或防禦敵人,油經常被用作燃燒的物品。《墨子旗》第六十九回:“凡守城之法,有積石、柴、草、草、木、炭、沙、松柏、蓬艾、麻、金鐵、粟。”堆積柴火是為了準備用火擊退敵人,堆積沙石是為了防止對方在攻城時用火作為滅火物資。還有壹個例子是姜維滿寵用火把在東吳孫權的攻城器械上澆香油。
2.制作防水防雨用具。《名釋》中提到的油和杏油都用來制作油洗貘,也就是壹種油洗織物。這個過程是將果仁和杏仁搗碎,然後塗在貘身上。曬幹後,去渣,貘光滑如油。《四人月令》有油服,說明油做的防雨用具在中國由來已久。在《齊書·姚敏》中,麻油和芫荽油被用來給絲綢做油布和油衣。唐代孫思邈的《錢進詩誌》也說,油可以作為壹件油彩外衣。孟茜·畢坦說,麻油和芫荽油“可以用作雨衣”。唐·馮至《為龍更衣》說饒子清“藏身廬山康王谷,無瓦房,以毛子代之...或者下雨的時候,他用油來擔梁,坐在梁下”。這是壹個塗油的帳篷(雲仙雜記(二))。宋·《馬上取》詩,“轉鄰人借油,才知公最閑”(《後山集·八》)。油蓋就是油傘。孟茜碧潭也有油紙扇的記載。油不沾水,利用這個功能做各種防水用具是油的另壹種用途。
3.用於造船。《三國誌·魏徵夏侯尚傳》說,黃三年,夏侯尚在江陵與東吳諸葛瑾交戰,兩軍隔河相望。雙方的戰艦在河中對峙。“當夜壹萬余人,騎油輪,潛往下遊,攻諸軍,夾江燒其船,水陸夾攻破之。”這種油輪是用油洗過的船。因為船體上了油,不吸水,所以船體重量輕,跑得快,耐用。《天工吳凱》中的船九“操方”說“每當收船板時,用白麻絮作加固,再篩細石灰,摻桐油調船。”這是用麻絮和油灰在船板的縫隙上塗油,防止水進入。
4.汽車潤滑劑。在古代戰爭中,交通由許多汽車主宰,脂肪是汽車中車軸的潤滑劑。李周官純有“巾車”官職,《左傳·相公三十壹年》“巾車油脂管轄”,即巾車負責給車管轄塗油膏,使其不生銹,光滑。名與車釋義:“別扭,纏,纏頭。”王先謙說,“我指的是‘雲紋’和‘藥膏容器’,這是給戰車穿的小東西。有膏則順,糧則利,故車中有膏器”(《釋名補證》卷七)。《史記·墨子荀卿列傳》中記載齊人稱贊其為“焙糧”,即焙糧不斷,倒出其膏,表示其善於議論,滔滔不絕,也表示其足智多謀,油嘴滑舌。
5.做護膚和化妝品。《詩·馮偉·伯西》:“自伯之東,頭如飛華蓋。沒有藥膏嗎?誰合適?”這是壹個女人在丈夫去東方後的獨白。詩裏說:不是妳蓬亂的頭發沒有油抹,而是妳不在身邊。我應該為誰打扮?膏浴就是用油當發油。至今南方山區農村婦女還經常用壹些植物油(如茶油)做發油。《齊·姚敏書》結合澤法:“好的清酒用香、雞舌香、藿香、紫花苜蓿、飛機草浸泡,用新棉包裹,麻油浸泡二分,豬脂浸泡壹分,放在銅鍋裏,即泡香酒。炒幾遍後微炒,再將泡好的香炒至黃昏,水燒開。這是絲香發乳。另外,面和脂肪結合的方法:“用牛髓,如果牛髓少,就用牛脂肪結合。如果沒有髓,也可以用空中脂肪。溫酒泡有兩種,炒澤法,壹起炒,穿青蒿染發。"這是丁香型護膚霜. "如果妳是唇脂,用熟脂混合,用清油包裹。“這已經是壹支古老的口紅了。
6.藥用的。使用脂肪油或其他藥物治療疾病,尤其是皮膚病。《齊姚敏書》第六卷列舉了許多治療家畜的藥方,其中許多是直接使用脂肪油或不使用脂肪油。治療馬疥瘡的方子:“用雄黃毛,臘月用豬脂煎,使毛消失,擦疥瘡使其變紅,熱敷,即愈。”另壹面:“燒柏脂,敷之,好。”治療牛虱的偏方:“塗亞麻籽油,得豬脂,六畜虱皆塗脂治之。”等壹下。唐孫思《錢進誌》中治病的方劑有麻油、麋脂、白鵝脂、鴨脂、鵝脂等。袁胡思慧的飲食方中有壹種“羊蜜膏”,由熟羊油、羊髓、白蜜、生姜汁、生地黃汁合成。“治勞、腰酸、咳嗽、肺瘺、骨蒸”等等。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很多用各種脂肪油治病的詳細描述。
7.其他用途。在陶器內壁塗上油脂以防滲漏。齊《姚敏書》卷七《屠甕》第六十三回:“凡對甕之大小無疑問者,必是屠之...壹種新的窯爐和熱油脂塗料,大良。如果買家在市場,先去塗脂,不要註水。畫法:把地面挖成壹個小圓坑,在坑裏做木炭,把坑上的骨灰盒口合上,煙熏。用手數,會燙到人的手,然後在骨灰盒裏寫(瀉)熱脂肪,變成濁流(緩流),會讓脂肪停止滲出。牛羊脂為首善,豬脂亦可。用火麻仁脂肪的人會誤導人的耳朵。肥肉不濁,難免漏。”墨水是由油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灰制成的。宋釗·韋偃《陰天山麓滿鈔票》X:“最近墨工用水槽盛水,中間排壹個厚碗,燒桐油,蓋上碗,使人舀煤,用牛膠揉。”《天工吳凱》中記載桐油、菜籽油、豬油等用於燃煙制墨,但比例較小,多為燃松煙制墨。到了清代,根據清朝延續下來的文獻通考、工業考和石油工業,各種動植物油也被用來制作肥皂、油畫、假漆、人造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