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總覺得有孫子的香火不會斷了血緣關系,還有傳宗接代的想法,就是喜歡孫子。這是壹個古老的傳統。事實上,老壹輩人重男輕女是可以理解的。女生再好,心裏也會覺得男生更好。
婚禮結束後,父母壹定是第壹優先督促孩子。尤其是男方父母,各種辦法找偏方想要個孫子,畢竟老人的觀點是孫子是自己的,孫女以後就是別人的了。即使新婚夫婦沒有要孩子的想法,也要開始做準備,尤其是和婆婆住在壹起怎麽能不聽話呢?如果過幾年真的不想要孩子,最好和老公商量壹下,這樣如果公婆問起,就有辦法回答了。但是,最佳的懷孕年齡是在35歲之前。大齡女性不僅身體狀況不好,而且生出來的孩子也不壹定健康,所以還是婚後生孩子比較好。
2.老年人與家人正確相處。
老年人要平等對待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切不可偏袒壹個,疏遠壹個,處事要公正,這樣才能贏得子女的尊重和愛戴。
小心搬弄是非,避免傳播謠言。老人不要在親朋好友間談論晚輩,更不要在子女間傳話,以免誤傳,引發矛盾。最好當面說,不要背後竊竊私語;有問題當面問,不要猜測。以免引起相互猜疑,影響家庭和睦。
和藹可親,吹毛求疵,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的喜好和方式都不壹樣,老人應該是導師和顧問,而不是獨斷專行。不要用老觀念、老眼光對待孩子的愛好。只要不妨礙社會道德,合理合法就不必挑剔。不要總是責怪孩子,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什麽都不喜歡。
3.老年人不良習慣的影響
在他們的家鄉,受居住地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老人習慣於在他們的話語中帶壹些寵物詞語。比如:“精神病”、“傻子”、“去死吧”、“笨蛋”、“白癡”等等。在老人眼裏,這些話都是不願意罵熟悉的人的話,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裏,這些話都不是罵人的話。但是,當寶寶在父母或親友面前背這些句子時,妳會感到無比羞愧,別人會誤以為妳的家教有問題。
所以在孩子方面:我們不斷教育孩子不要戴這些咒文,告訴他們大概的意思。關於老人:讓老人配合我們,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念咒。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不應該站出來做反面證詞。最後,讓孩子改正自己的壞習慣。
孫子給老年人的忠告
溺愛是爺爺奶奶帶孩子的主要問題。由於對第三代的過度溺愛,老人往往對子女百依百順,呵護備至,所以老人帶大的子女壹般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有壹些老年人,他們給他們的孫子想要的壹切。只要他們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會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往往很霸道,壹意孤行。
還有的老人傾向於“護其短”,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態度不壹致。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每壹代親”的“親”字泛濫。爺爺奶奶往往會替孫子接管壹切,有求必應,寬容缺點和錯誤理解。這樣的教育必然會阻礙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和獨立行為的發展。
我們不能把落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壹概而論到我們的祖先身上,但相比較而言,我們的祖先更有可能靠經驗來養育孩子。主要原因是部分祖輩普遍文化程度低,知識面窄,幾十年前接受的教育。
老人照顧孩子的缺點
迷信導致麻煩。老年人比年輕人更迷信。尤其是生活在沿海地區的閩南老人的迷信心理尤為明顯。我婆婆就是其中之壹。其實迷信可以讓老人在心裏有壹席之地,但是太迷信容易把事情搞砸。記得豆豆兩個多月的時候。壹天晚上,豆豆睡到半夜,突然醒了,開始哭。我不會哄妳。我又心疼又焦慮,不知道該怎麽辦。這時,我看到公公婆婆起身走出房間。但奇怪的是,我壹直沒見婆婆來看豆豆為什麽哭。當時我很沮喪。“我婆婆去哪了?”。
最後我沒辦法,只好打電話給我爸媽,問我媽怎麽辦。我媽教了我壹些對策。豆豆終於平靜下來。豆豆睡著後,我走出房間,發現婆婆起床後壹直跪在神壇前,祈求上蒼保佑豆豆。還好豆豆有我在身邊。還好豆豆的哭鬧只是小問題。否則,完全信任婆婆會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