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方茯苓(去皮)三兩,半夏(七次湯浸)五兩。
加工是粗粉。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痰飲,胸膈脹滿,咳嗽嘔吐,氣短惡心,導致飲食失調,宜服用。
用法用量:取錢四兩,水壹茶匙,姜七片,煎至七分熟,取其空。
摘自《宋太平惠民和濟局藥方》
《生肌通誌》卷二十五茯苓半夏湯
處方:茯苓(去黑皮)2兩,半夏(湯洗7次,炒幹)3兩,陳皮(泡湯,去白,焙幹)1兩。
方法有粗有細。
主治傷寒嘔吐,心下心悸,胸膈積水,頭暈目眩。
用法用量:每次取5畢沅,1.5杯水,加1分姜(搗碎),煎至7分。晚上吃。
節選自《聖跡總錄》第25卷
茯苓半夏湯——授時寶源第三卷
處方茯苓(去皮)1元,半夏(姜炒)1元,陳皮1元,蒼術(泡米)1元,厚樸(姜炒)1元,砂仁5元,藿香8元,烏梅650元。
文件1劑量上的方法。
適應癥:水寒停胃嘔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慢慢服用。
節選自《壽世寶源》卷三
茯苓半夏湯-返老還童第三卷
處方茯苓1,半夏(姜汁炒)1,厚樸(姜汁炒)1,幹姜(炒)5,丁香5,肉桂5,砂仁5,陳皮1,藿香8,柿子1。
文件1劑量上的方法。
跡象:水寒的胃停止了,他的頭發,嗯。
用法用量:加入3片生姜,水煎,研沈香和木香。
摘自《復興》第三卷
茯苓半夏湯——《通壽錄》卷三
處方半夏1錢5分,白術1錢,茯苓1錢,甘草5分,陳皮6分,砂仁8分。
該功能主要適用於惡性梗阻和嘔吐患者。
用法用量研磨水煎。
摘自《通壽錄》第三卷
茯苓半夏湯——傷寒雜病大全第三卷
處方茯苓、半夏、生姜、陳皮、厚樸。
功能主要用於心下積水和嘔吐的患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自《傷寒全集》第三卷
茯苓半夏湯-雜病源流,犀牛與蠟燭,第4卷
配方:茯苓、半夏、陳皮、蒼術、厚樸。
主治:痰飲嘔吐。
摘自《雜病犀燭》第四卷
茯苓半夏湯——《全盛治秘方》卷三
處方茯苓4兩,半夏2.5元(7次湯洗),旋覆花3元,甘遂(炒銼)1元。
功能主要用於治療酒精性黃疸。心口疼痛,雙膝滿,小便黃,臉上有紅點,從醉酒到風入水,從濕到熱,脾氣內蒸。
用法用量放在口(父)口。2杯水,煎到1杯,從我身上去掉,把甜道分成2份,拌半杯藥汁。以利潤為衡量標準。
摘自《全盛手指範方》第三卷
茯苓半夏湯——不知醫療之必要性,卷壹
半夏(醋制)處方4元,茯苓2元,甘草2元。
法律是最後的。
功能主治:中暑、突發昏厥。
用法用量:每份2元,白湯調整。
摘自《我不知道醫療的必要性》第壹卷
茯苓半夏湯——傷寒雜病大全第三卷
處方茯苓、半夏、枳實、桔梗、厚樸、大腹皮、木通、蒼術、陳皮。
作用:主要用於水阻胸痹,但頭出汗,心滿,有汩汩聲者。
摘自《傷寒全集》第三卷
茯苓半夏湯——《選明論》卷六
處方茯苓1(去皮)、半夏1、生姜1(榨汁)、黃芩1(腐爛)、甘草1、紅皮1(去皮)。
立案法,大如豆子。
主治:風熱、痰多、嘔吐或頭暈頭痛。
用法:用1杯水,煎至4分鐘,倒入中空的姜汁中,溫服,不分時間。
摘自《宣明論》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