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1pIqW0ZOthZe0Wv8dRL67ZBQ!入口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什麽是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無明顯外源性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但大多是由於免疫反應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加,故又稱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它是壹種常見的出血性疾病。85%病例血清和血小板表面有IgG抗體,表現為血小板壽命縮短,骨髓巨核細胞增多,脾臟無明顯腫脹。目前認為該病為免疫相關疾病。根據發病機制、誘發因素和病程,ITP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見於兒童,男女發病率相近。慢性型較為常見,多為女青年。急性臨床出血很嚴重。但往往是自限性的,或者經過積極治療後,往往在幾周內逐漸恢復或痊愈。少數患者可延遲半年左右,有的發展成慢性病。慢性出血癥狀壹般較輕,但易復發,每次發作往往持續數周或數月。經治療後,患者可治愈或緩解,緩解時間不等,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這種疾病的主要表現是皮下和其他部位出血。
1.急性型。多見於兒童,發病前L-3周常有上呼吸道等病毒感染史。急性起病,嚴重出血。突然和廣泛的皮膚和粘膜血斑或瘀斑。甚至皮下血腫。常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等。胃腸和尿路出血可見於便血和尿血。偶爾結膜下和視網膜出血。少數患者伴有內臟或顱內出血,並有嚴重不良後果。
2.慢性型。多見於成人,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發病緩慢。出血癥狀較輕,壹般僅反復出現皮膚瘀點或瘀斑,或常見鼻出血、牙齦出血、結膜出血等出血傾向。女性患者可表現為月經過多或子宮出血。長時間反復大出血引起的貧血,可引起低熱、乏力、頭暈、失眠、脾腫大。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怎麽治療?
1.壹般療法:急性病例主要在發病後1 ~ 2周內出現大出血,故發病初期應減少活動,避免外傷,尤其是頭部外傷,嚴重者應臥床休息。應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阿司匹林會導致出血,必須避免。給予足夠的流質和易消化的飲食,避免口腔黏膜損傷。為了減少出血傾向,經常給予大量維生素C和P。對局部出血患者進行壓迫止血。壹般病例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有嚴重出血或疑似顱內出血,應積極采取各種止血措施。輕度出血或處於緩解期的慢性病例不需要特殊治療,但應避免外傷以防感染,有時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可導致嚴重復發。對於嚴重出血或長期治療的患者,應給予以下特殊治療。
2.輸入新血或血小板:只能作為嚴重出血的緊急治療。由於患者血液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輸入的血液可被迅速破壞,壽命較短(幾分鐘至幾小時)。因此,輸血或血小板並不能有效增加血小板數量。但也有人認為輸血小板能迅速降低毛細血管脆性,減少出血傾向。
3.腎上腺皮質激素:壹般認為激素的療效是由於:①降低毛細胞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出血傾向;②降低免疫反應,減少PAIgG的產生,抑制脾單核巨噬細胞對帶抗體血小板的吞噬作用。因此,ITP患者在早期應用大量激素後,出血現象可以很快得到改善。目前仍主張對1個月內(尤其是2周內)病情中等以上或病情較重的患者進行激素治療。用藥原則是早、量大、療程短。壹般潑尼松60mg/m2·d(2mg/kg·d)口服2-3次,或晨起1次。如出血嚴重,可口服潑尼松至120mg/m2·d,或靜脈滴註氫化可的松400mg/m2·d或氟米松10 ~ 15mg/m2·d,待出血好轉後改為潑尼松60mg/m2·d。壹般用藥3周左右,最長不超過4周,逐漸減量直至停藥。
4.靜脈輸註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對於出血嚴重及以上的患兒,也可靜脈輸註大劑量精制丙種球蛋白(IgG),約0.4g/kg·d,連用5天。約70% ~ 80%的患者可使血小板計數升高。但是這種精制品價格昂貴,壹時難以普及。
5.免疫抑制劑:激素治療無效者仍可嘗試:①長春新堿每周靜脈註射壹次,劑量1.5 ~ 2mg/m2(最大劑量2mg/次);或每次0.5 ~ 1 mg/m2和生理鹽水250ml緩慢靜脈滴註,療程為4 ~ 6周1。用藥後可見血小板上升,但絕大多數患者停藥後又下降,只有少數能長期緩解。因為療效短暫,更適合術前準備。②環磷酰胺每次口服2 ~ 3mg/kg·d或靜脈註射300 ~ 600 mg/m2,每周1次。有效時間2 ~ 6周,8周無效可停藥。有效者可繼續服藥4 ~ 6周。(3)硫唑嘌呤1 ~ 3mg/kg·d,壹般壹個月見效。這些免疫抑制劑可以與皮質類固醇結合使用。
6.其他藥物:近年來國內外試用了達那唑(DNZ),為非陽性合成雄激素。在難治性慢性ITP患者的治療中,即時效果好,維持時間短,對需要暫時升高血小板準備脾切除術的患者有壹定的價值。
7.脾切除術治療:脾切除術對慢性ITP的緩解率為70% ~ 75%。但應認真掌握手術適應證,盡可能推遲脾切除時間。
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哪些臨床偏方?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壹種以血小板減少引起的皮膚、粘膜、臟器等組織出血為特征的疾病。臨床上常用的偏方、驗方主要有以下幾種。
[甲方]
豬皮500克,白茅根(布)60克,冰糖適量。豬皮切碎,放入炒過的白茅根水中燉至粘稠,再加入冰糖拌勻。分4-5次服用,壹天1次,連續服用數劑。
本方適用於熱毒郁結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二方]
水牛角30-60克。將水牛角切片,放入水中煮2小時。分2-3次服用。這個藥方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效。
[第三方]
紅棗10~15枚,兔肉150-200克。放在燉鍋裏用水煮,然後服用,或者放在瓦罐裏煮到爛了,再配調料食用。本方適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益氣養血。
[第四方]
阿膠30g,黃酒適量,紅糖適量。阿膠加少量黃酒和水,放在水鍋裏燉,加紅糖。每天服用兩次,連續服用7天。本方適用於陰虛內熱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吳芳]
雞血藤30g、當歸12g、商陸20g(先炒3小時)、三尖杉23g、仙鶴草30g、側柏葉15g、生黃芪120g、生地黃60g、生甘草30g。用水煎服,每日壹劑,分兩次服用。蘇兒方圓,浙江中藥,具有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功效,適用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六方]
黃芪、黨參、當歸20克,豆蔻、熟地65438±08克,肉桂、附子65438±02克,山藥65438±05克,仙鶴草30克,阿膠65438±0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本方為湖北中醫李誌遠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方劑,具有溫補脾腎之功。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如何護理?
壹.預防
預防感冒,密切觀察紫斑的密度、顏色、大小等變化,註意體溫、意識、出血等情況,有助於了解疾病的預後和轉歸,以便及時處理。避免外傷,大出血者壹定要臥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運動,避免七情內傷,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清淡。如有消化道出血,應輸入半流質或流質,忌煙酒等辛辣刺激性的東西。斑痕癢者可用爐甘石洗劑或九華散洗劑擦之,註意皮膚衛生,避免搔抓皮弓和感染。
第二,調理
1.起病急,大出血者需要絕對臥床。緩解期要註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外傷。
2.慢性紫色癲癇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適當運動。
3.飲食要軟細。如有消化道出血,應給予半流質或流質飲食,宜涼不宜熱。
4.脾虛可以稍微補充肉、蛋、禽等滋補品,但也要註意不要太溫。
5.有熱時可給蔬菜水果、綠豆湯、蓮子粥,忌食魚、蝦、蟹等有毛、有腥味的食物。
6.如果該病對藥物過敏或有過敏史,服藥時應註意避免使用致敏藥物。如果紫斑皮膚發癢,可以用爐甘石洗劑或九華散洗劑擦。註意皮膚清潔,避免過度包紮,防止抓撓感染。平時可以經常吃藥膳。
(1)花生:每日服花生120 ~ 180克,或用水煎服花生衣30粒,紅棗10粒,每日1劑,五至七日為三個療程。本方有促進血小板升高的作用。
(2)大棗粥:大棗1元,粳米100g。* * *煮粥,每天早晚服用,長期服用。本方具有益氣養血的作用。
(3)鮮飲兩個:鮮草根莖150g(切碎)、鮮蓮藕20g(切片)。定時做飯,定時喝水,每天4 ~ 5次。本方具有涼血養陰,化瘀止血的功效。
(4)蓮藕柏飲:生蓮藕節500克,側柏葉邦財。將果汁搗碎,用溫水送服,每日3 ~ 4次。本方具有涼血化瘀、收斂止血的作用。
(5)黃花魚嫖:1.20g,加水煨1天,不斷攪拌至溶解,全料分四劑,每日服用兩次,服用時需重新加熱。本方具有調補氣血的作用。
(6)刺參的飲料:新鮮刺參用適量的汁液搗碎,拌入少許黃酒,每次1杯,每日2-3次。本方有涼血止血的作用。
(7)大棗4份,蓮藕1份。將藕節煮至粘稠,再加入大棗壹起煮,每天吃適量大棗。
(8)紅豆花生湯:紅豆50克,花生米30粒連衣,冰糖20克,水適量,隔水燉至熟爛,吃渣喝湯。
(9)豬皮50克,花生米30克連衣。將豬皮切成小塊,與帶皮花生壹起放入鐵鍋內,加適量水,文火煨制。湯越濃,療效越好。趁熱分兩次,可以加壹點紅糖調味,1個療程左右。本方適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第三,心理調節
調節情緒,避免情緒波動或精神刺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家庭護理需要註意什麽?
1.出血護理。只有輕微皮膚出血時,不需要特殊處理,但要註意觀察病情。如果繼續出血或其他部位、器官出血,要去醫院治療。
2.慢性病持續時間長,無論是患者還是家屬,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家精心護理,讓患者盡量減少疾病給生活帶來的不便。
3.藥物應用和護理。糖皮質激素是目前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最佳藥物,但長期大量應用或突然停藥會產生許多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在醫生的指導和監督下嚴格用藥,禁止自行增減激素類藥物,並在用藥過程中隨時觀察是否有以下反應。
(1)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人,用藥壹段時間後往往食欲增加,要註意合理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防止身體過於肥胖。服藥後常出現向心性肥胖、皮膚變薄、長痘等外貌變化,但停藥後會逐漸恢復,對此要有心理準備。
(2)預防感染。激素治療可誘發和加重感染,患者應采取措施預防感染。已感染傳染病者,如肺結核,應及時告知醫生,以便同時采取抗感染等治療措施,必要時可停用激素類藥物。
(3)該藥還可引起胃腸道潰瘍和出血、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精神障礙等副作用。患有上述疾病者慎用或禁用。用藥期間要註意有無上述癥狀。
(4)長期持續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果減量過快或突然停藥,會導致原發病復發或加重,出現許多不良反應。所以要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服藥。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是什麽?
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復期,如風疹、麻疹、水痘、腮腺炎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肝炎和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短暫的血小板減少癥。
目前認為病毒感染引起的ITP不是由於病毒的直接作用,而是免疫機制的參與;因為常發生在病毒感染後2 ~ 3周,且患者血清中大多有血小板表面包被抗體(PAIgG)升高,導致血小板被吞噬細胞破壞。急性型的抗體量高於慢性型,血小板破壞更多。部分患者同時存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半數新生兒患者的母親患有同樣的疾病;所有這些現象都支持ITP是壹種免疫性疾病。
如何診斷和鑒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根據病史,出現皮膚黏膜出血、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壽命縮短、巨核細胞增多或正常、血清中抗血小板抗體(PA IgG、M、A)檢測、肝、脾、淋巴結無明顯腫大等癥狀,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疾病,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臨床上常需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再生障礙性貧血:癥狀為發熱、貧血、出血,肝、脾、淋巴結小,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貧血相似,但貧血壹般較重,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總數減少,網織紅細胞不高。骨髓紅細胞和粒細胞造血功能下降,巨核細胞減少或極難檢出。
(2)急性白血病:ITP需與白細胞低的白血病相鑒別,可通過血塗片中未成熟白細胞及骨髓檢查作出診斷。
(3)過敏性紫癜:對稱性出血斑丘疹,多發生於下肢,血小板多,壹般容易分辨。
(4)紅斑狼瘡:早期可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當有疑問時,應檢查抗核抗體和狼瘡細胞(LEC)來幫助鑒別。
(5)Wiskortt-Aldrich綜合征:除出血和血小板減少外,合並全身濕疹,易感染,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對ADP、腎上腺素、膠原無凝集反應。它是壹種隱性遺傳病,發病為男嬰,1歲以上死亡。
(6)Evans綜合征:以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和溶血性貧血為特征,Coomb?s測試呈陽性,病情嚴重。大多數患者在激素或脾切除術後有效。
(7)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見於任何年齡,表現為小動脈嗜酸性栓塞,以前認為是血小板栓塞,後來熒光抗體檢查證實為纖維蛋白栓塞。這種血管損傷可發生在各種器官中。臨床表現為血小板減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貧血、肝脾腫大,急性溶血者可出現發熱、腹痛、惡心、腹瀉甚至昏迷、驚厥等神經系統癥狀。網織紅細胞增多,外周血象出現有核紅細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試驗壹般為陰性。可表現為腎功能不全,如血尿、蛋白尿、氮血癥、酸中毒。預後嚴重,腎上腺皮質激素只有暫時結合,作用緩慢。
(8)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嚴重的細菌感染和病毒血癥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各種脾腫大疾病、骨髓侵犯疾病、化學藥物過敏及中毒(藥物可直接破壞血小板或抑制其功能,或與血漿成分融合形成抗原復合物,進而產生抗體,再與抗原抗體發生過敏反應破壞血小板。過敏反應初期可見寒戰、發熱、頭痛、嘔吐),溶血性貧血可伴有血小板減少,應仔細檢查,找出病因,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鑒別。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偏方有哪些?
方毅:
血熱脾虛辨證。
止血和吸收血液的治療。
方明止血湯。
它由生地20克、黃芪30克、藕節10克、白芨10克、山楂10克、茜草10克、紅棗10克、花生衣6克組成。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消息來源是曾廣源。
第二方:
辨證:氣不吸血,腎虛郁熱。
治氣補腎,祛瘀清熱。
方明齊圖爾唐丹。
它由生黃芪15g、赤芍10g、防風8g、牡丹皮10g、丹參10g、骨皮10g、菟絲子15g、雞血藤15g、生地65438+組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壹日三次。
從遙遠的高輝。
方三:
氣陰兩虛辨證。
治氣陰,止血生血。
方明六合小點湯。
包括炒商陸20克、仙鶴草30克、地榆3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山茱萸10克、丹參10克、黃芪15克、何首烏15克。
用法:水煎服,1劑量,每日2次。
來源楊金芳。
如何用藥物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激素、免疫抑制劑、輸血和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脾切除。近年來,壹些人使用生板膠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生板膠囊的處方組成及用法如下:生大黃2份,生地黃1份,黃芪1份,何首烏1份,阿膠1份,三七1份,制馬錢子0.5份,甘草1份,按比例研磨成粉,包裝。10-16歲兒童每次服用5-7粒,5-10歲兒童每次服用3-5粒,5歲以下兒童每次服用2-3粒。同時,他們應該與六合維生素和肌苷口服。有明顯出血癥狀者,應服用槐花10-20g/天,不要喝茶。
生板膠囊具有涼血止血、滋陰補血、補腎填髓、益氣健脾、腎精充足、髓海充盈、促進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力、減少血小板損傷、調節造血功能的功效。處方中的大黃、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生地黃養血不膩,止血不留瘀,黃芪補氣補血,增強免疫力和造血功能,阿膠補血止血,還能促進月經和造血功能,何首烏能益精血,固腎生髓和造血功能, 而三七能止血不留瘀,生地黃、何首烏、甘草都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 還能刺激骨髓造血。觀察表明,生板膠囊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總有效率為96.26%,急性型治愈率高於慢性型,對病程短者療效好。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日常應該註意什麽?
1.在緩解期,可以參加壹些鍛煉,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2.飲食要規律,主副食要高蛋白、高維生素,如小麥、玉米、小米、糯米、豆類、瘦肉、雞蛋等。多吃新鮮水果,如橘子、紅棗、核桃、紅花生、菠菜、青椒、蔬菜、大白菜等。忌辛辣、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煙酒等刺激性物品應戒掉。
3.盡量避免使用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如利福平、阿司匹林、奎寧、頭孢菌素、洋地黃毒苷等。
4.平時要保持好心情,避免精神壓力過大。保持個人衛生,防止各種感染,特別註意防止外傷的發生。
什麽是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稱獲得性血小板減少癥,是繼發於其他疾病的血小板減少癥,涉及的疾病相當多。如藥物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其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如伊文思綜合征、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各種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巨核細胞減少癥,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脊髓病;物理化學因素抑制骨髓,選擇性抑制巨核細胞的因素,先天性巨核細胞發育不全;無效的血小板生成;血小板生成素缺乏;周期性血小板減少癥;脾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傳染性血小板減少癥等。
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怎麽治療?
1.因為這種病的血小板減少是繼發性的,所以治療原發病非常重要。隨著原發病的改善,血小板計數也相應提高。
2.本病病因復雜,可由中毒、藥物過敏、感染、自身免疫、血脂異常、遺傳因素等引起。西醫沒有特效療法,早期應用中醫療法很有必要。
哪些疾病會引起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 .藥物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出血癥狀出現前有壹個潛伏期,個子矮的可在服藥後數小時內發病,老年人可在數月後發病。壹般5-10天。常伴有寒戰、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
二、其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患者表現為全身性皮膚紫癜、女性鼻出血或月經過多、疲勞、虛弱、面色蒼白和尿液顏色暗。偶爾可以看到腎損害的跡象,如高血壓、血尿和氮血癥。神經系統的癥狀很少見。
三。出血和凝血疾病
1.再生障礙性貧血與骨髓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骨髓中巨核細胞減少,血小板生成減少。血小板減少可能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最早表現,也可能是由於治療後血紅蛋白和粒細胞恢復,但血小板尚未恢復。腫瘤浸潤等骨髓疾病中的血小板減少癥,大多是腫瘤細胞破壞巨核細胞和瘦腿造成的,所以血小板生成減少。以上兩種情況通過檢查骨髓可以明確診斷。前者骨髓增生程度低,巨核細胞減少;後者可以檢測腫瘤細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電離輻射、烷化劑、抗代謝藥、細胞毒性劑等理化因素。,血小板減少是惡性腫瘤治療中常見的並發癥,可直接毒化骨髓細胞或引起兔流行性反應。這些因素大多使骨髓彌漫性損傷,患者表現為全血減少。然而,少數患者的巨核細胞對輻射敏感,因為有些患者可能僅表現為血小板減少和巨核細胞減少。
3.選擇性抑制巨核細胞的因素:氯噻嗪及其增效劑不僅通過產生血小板抗體,而且通過抑制血小板產生,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而後者更重要。壹般認為是藥理學的作用。患者表現為骨髓抑制和巨核細胞減少。個別孕婦服用此藥後,可引起新生兒先天性血小板減少,母體可無癥狀。
4.先天性巨核細胞發育異常:該病少見,巨核細胞和血小板明顯減少,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如腎臟、心臟、骨骼等。預後差,約2/3的患兒在8個月內死於顱內出血。母親在懷孕期間患風疹和口服D860可能是危險因素。
5.其他:雌激素偶爾會引起粒細胞缺乏性血小板減少癥。酒精能抑制血小板生成,這是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臨床出血少,停飲後血小板可恢復。
四。血小板生成減少
這種疾病常見於壹些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的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表現為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部分患者全血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正常甚至增多,故為無效血小板生成。隨著巨幼細胞性貧血的治療,血小板可以恢復正常。
五、血小板生成素缺乏
這種疾病是先天性血小板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該病多為遺傳性,嬰兒期出血,血小板計數減少,巨核細胞數正常,形態結構無特殊改變。
六、周期性血小板減少癥
這種疾病是由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這種疾病比較常見。血小板減少癥和血小板增多癥定期交替出現,通常為20-30天。此病多見於女性,其發作往往與月經壹致。月經期間,血小板減少,出血量增加。巨核細胞壹般不減少,主要是皮膚和黏膜出血,無特效治療。
七、脾病引起的血小板減少。
正常情況下,體內1/3的血小板停滯在脾臟。當出現脾腫大時,如門靜脈高壓癥、高雪病、淋巴瘤、結節病、福爾蒂綜合征等。,血小板數可以減少,但體內血小板總量不減少。註射腎上腺素後,血小板計數可在壹定時間內顯著升高。有時,可能同時存在增加血小板破壞的因素。
八、傳染性血小板減少癥
這種疾病是由病毒、細菌或其他感染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性出血疾病。
1.病毒感染: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風疹、單純皰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熱、貓爪熱、登革熱等。
病毒可以侵入巨核細胞,減少血小板生成。病毒也可吸附在血小板上,引起血小板損傷加重;部分重癥麻疹和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消耗血小板。
2.細菌感染:許多細菌感染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包括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敗血癥,如腦膜炎球菌、傷寒沙門氏菌和結核分枝桿菌。細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增加血小板破壞,或增加血小板消耗,因為毒素影響血管壁功能。
簡而言之,單純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如果有明確的感染跡象,應考慮該病。原發感染控制後,血小板會恢復。
-
/s?ct = 0 & ampie = GB 2312 & amp;bs = % d 1% AA % D0 % a 1% B0 % E5 % D3 % EB % B0 % D7 % CF % B8 % B0 % FB % BC % F5 % C9 % D9 & amp;sr = & ampz = & ampcl = 3 & ampf = 8 & ampwd = % d 1% AA % D0 % a 1% B0 % E5 % D3 % EB % B0 % D7 % CF % B8 % B0 % FB % BC % F5 % C9 % D9+% CA % C7 % CA % B2 % C3 % B4 % B2 % 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