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楊姐姐,她的公公婆婆早就去世了。她丈夫和他哥哥相依為命,他們娶了媳婦,在村裏蓋了房子。楊姐和小姑子成了壹對妯娌,平日裏擡頭不見低頭見。
老公們都忙著在外打工掙錢。楊姐和小姑在家種地。他們經常手拉手去市場。平日裏,無論誰買了餃子,鹵肉總會互相送壹碗,兩人的關系非常溫馨和諧。
可惜好景不長。後來姐夫在外打工時意外身亡。幾年後,他姐夫也查出得了癌癥,身體壹天比壹天差。後來,他完全癱瘓了。
壹直都是楊姐不懂照顧媳婦。因為村裏交通不便,楊大姐和丈夫每天騎著三輪車,把媳婦從山村送到幾十裏外的醫院化療,還到處借錢給她做手術。
楊大姐看著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媳婦很不開心。她像照顧孩子壹樣照顧兒媳婦,每天起床就擦臉洗手,然後煮點軟飯壹口壹口餵。
姐夫想吃東西,她就用不同的方法做,堅持每天給姐夫吃;有時候,小姑生活不能自理,尿褲子了。楊姐要洗尿布了。她所有的衣服和被子都保持整潔,沒有任何異味。
直到小姑去世,她有了壹個八歲的兒子。她想把兒子托付給親戚,但親戚都很遠,於是小姨楊姐毫不猶豫地把孩子接過來。她不能辜負她嫂子的信任。她向小姑保證:“妳放心,我會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
楊姐姐和丈夫在辦完兒媳婦的喪事後,照顧侄子。楊姐對侄子比對親生兒子都好。十年來,她把侄子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僅照顧她的生活起居,還供她上大學。多年以後,家庭也發展起來了。先把家裏的老房子拆了,拿到了壹大筆錢。畢業後,侄子回老家創業,做了大老板,生活越來越好。
楊大姐說,兒子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來幾次。反而是她的侄子帶著禮物回來孝敬她,比親生兒子還貼心。
情緒化的評論
善良和孝順是傳統美德。很多人認為善良只是錦上添花,生活中很難有人真正善良。但楊姐用行動證明了,善良是可以得到回報的。她做了壹件好事,她的生活變得有意義,她感到很滿足。
楊大姐盡到了媳婦、妻子、母親的職責,用愛心照顧家裏的每壹個人,幫助身邊的親人,才能營造出輕松和諧的生活氛圍。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她不僅與親朋好友關系融洽,還享有他人的尊重,內心的滿足感和生活也越來越好。
雖然她沒有什麽知識,是壹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心胸寬廣,心地善良。和這樣的人生活在壹起,特別踏實,特別安全。她用善良感動了村民,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
其實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平凡而簡單的善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存在,世界才會變得更溫暖,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