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風熱濕毒型(13例)
口腔丘疹呈斑片狀,面部潰爛,疼痛,發熱,惡風,多汗,或頭痛,咽部充血,脈搏加快等。
消風散的處方為荊芥、防風、獨活、黃芩、金銀花、連翹、蟬蛻、黃連、烏梢蛇和甘草。
2.2
血虛風燥(9例)
口腔丘疹隆起,顏色蒼白,表面粗糙,有條索狀和網狀病變,幹滲液,瘙癢,並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脈數。
為養血潤燥,用四物湯加減: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地膚子、龍膽草、黃芩、黃柏等。
2.3
陰虛內熱型(10例)
口腔丘疹呈灰白色,散在或聚集成白色網狀條紋,伴有咽幹、口渴、心煩、舌紅、苔薄、脈數。
滋陰清熱的方劑有:生地黃、玄參、知母、黃柏、石膏、麥冬、天花粉、竹葉、丹參、山藥、山茱萸。
2.4
肝氣郁結型(5例)
口腔除局部出現灰色丘疹、白色網狀條紋等癥狀外,還常伴有胸肋疼痛、經前乳脹、脈弦等。
處方為丹梔逍遙散:牡丹皮、赤芍、梔子、當歸、柴胡、茯苓、白術、薄荷、桃仁、紅花和玄參。
2.5
脾濕不運(2例)
口腔粘膜丘疹,網狀條紋,反復發作,水皰,伴有腹脹,納差,低熱,倦怠,或口渴,口苦,大便稀,舌苔厚膩,質黃,脈數。
治脾胃,清濕熱。處方為五苓散:白術、茯苓、澤瀉、桂枝、黨參、炙甘草、茵陳、砂仁。
給藥方法:1劑量/d,水溫煎服,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