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心理學就像學習其他知識壹樣。每壹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術語,學習心理學需要理解心理學的術語。
另壹種語言也很重要。那是科學語言。
首先,我想解釋壹下什麽是科學。
科學是基於可驗證的有序知識來解釋和預測客觀事物的形態和組織的體系。
科學不是信仰,科學有證據為自己說話。
那就是態度,觀點,方法!科學研究必須通過觀察、假設和驗證。
致力於觀察和揭示自然的真相,以自然為理由進行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假設組織系統的知識是通過這樣壹個過程系統化的;驗證,從而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和效度。
關於科學我們想說的是,它是經過反復驗證的,是基於統計的。
孤立的證據只有壹次,壹般不叫科學。
比如,我們經常聽說有人得了某種病,經過壹些偏頗的治療後好轉了。
所以這個人說這個偏方可以整天給人治病,這不科學。
比如,每年高考結束,有的學校都會邀請“狀元家長”來介紹自己的教育經驗。事實上,雖然“頂級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但他們的經驗並不壹定科學。
可能還是有人接受不了這樣說話。因為這是這些人學習生活經驗的方式。
再舉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宋人有莊稼人。
田中有股票。兔子碰了壹下槍托,折斷了脖子,死了。
放過雷植保,希望追回兔子。
兔不能復原,但如宋所言。
現在希望用前王的政治來管理天下百姓,保護股票。
“我想朋友們已經知道了,這是壹個來自《萬事皆有錯》和《等兔子來了》的寓言。
這個宋曼也有成功得兔子的經歷,但是他的方法太偶然,無法反復驗證。
“偏科”和“狀元家長”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問題。
所以學習首先要讓自己有壹個科學的思維方式。
說起科學,人們就把它和迷信聯系在壹起。
迷信是壹門過時的科學。
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知識是人類祖先幾千年來積累的。
假設妳腦子裏沒有繼承這方面的知識,晚上妳醒著躺在壹個山洞裏,突然壹道閃電把洞口的樹給燒了。
這個妳怎麽解釋?妳可能認為是那個強大的家夥在放火。妳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妳明顯覺得他比自己優秀,妳會不自覺地想象他可能是鬼,也可能是神。
如果妳在白天騙某人吃了壹個蘋果,妳可能會很自然地想到它。這是妳撒謊的懲罰。
無論妳如何不了解正負電荷,妳的解釋在今天看來都是迷信的。
接下來,我將解釋什麽是邏輯。
我們常說,有的人說話不合邏輯,有的人說話不合邏輯。
邏輯是區分正確推理和錯誤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學問。
歸納和演繹是邏輯的兩種形式。
壹般來說,邏輯有三個特點。
壹、概念的特征、內涵和外延。
二、判斷的特點是:第壹,判斷必須決定事物;第二,判斷總是有真有假。
第三種推理的特點。
邏輯學中同時存在四個規律:同壹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分理性律。
我們通常不會註意到邏輯的這些特征。
但是,我們在說話做事的時候,往往會自己遵守和違背邏輯的規律,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
比如我前幾天路過院子,看到院子裏有很多玫瑰。我認為玫瑰很漂亮。另外,既然布魯姆冬天在這裏,我想知道我是否能在辦公室裏種些樹。
但仔細觀察,我覺得玫瑰的枝幹上有很多刺,妳可以幫我把刺剪掉,以免刺傷人。
於是看到了下面這些關於百度的帖子。
有人在“月季花吧”提問。“大家都說,剪掉刺,對玫瑰沒有影響?遊行,在路上!請人把鉤子的刺剪斷,有沒有可能傷到孩子,影響植物?”壹個人回答。“別切了。如果妳指著刺,明確告訴他很疼,他會記住的。
另壹個人回答道:“記住壹次,妳就不會受重傷了。”
培養孩子的危險意識是好事。
另壹個人說:“我在陽臺上種了玫瑰。起初,我用荊棘阻止孩子攀爬欄桿,試圖以小痛防大險。”
”最不能理解的是:“孩子多大了?妳在家裏給他制造了壹個無傷大雅的幻想,他進入社會也受到了虐待。
“無害成長的孩子,如果沒有在社會上被虐待過,沒有承受過這樣的壓力,經不起這樣的打擊。輕者會成為精神陰影,重者會有自殺傾向,但過於有害的環境會造成身心健康和安全問題。像其他人壹樣,我們必須經歷適當的挫折才能變得強大。
這是壹個沒有邏輯思維的例子。
這些人無意識地違反了邏輯的統壹性。壹刀切是指在同壹個思維過程中,概念和判斷必須用在同壹個意義上,而不能用在不同的意義上。
換句話說,聽和答是壹回事,不能說自己沒有答案,很自信。
如果妳有興趣聽壹些人的討論,妳就會知道,討論之所以難有成果,是因為壹些人不知不覺地轉變了觀念,導致了跑題。
沒有邏輯思維就不可能有理性。迷茫了就分不清什麽是真正的知識。
三是解釋什麽是知識。
如果我不問妳,妳壹定知道知識的意義,但如果我讓妳解釋清楚什麽是知識,妳會覺得說不出來。
柏拉圖有壹個經典的定義。壹個陳述要成為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必須經過檢驗,正確,讓人相信。
談論知識意味著談論另外兩個概念、觀點和信念。
知識得到驗證,是真的。
但是觀點只是表達妳的觀點,和知識不壹樣,但是很多人很容易把觀點當成知識傳播。
比如“男生養窮人,女生養富人”,比如“保證不輸給起跑線”,這些都是觀點,不是知識。
那麽什麽是知識呢?比如“水在零度結冰”就是知識。
我不能說水在0度結冰。那就有點自以為是了。
關於心理學的資料也是。壹般來說,受大眾歡迎的是觀點。以我的經驗,不看專業書,我就看專業書。心理學的知識,如果不是誰寫的,很難看到。
最後,我們來區分壹下知識和信仰。信仰也有很多人相信,但信仰沒有得到驗證。
妳對壹件事或壹個觀點有信心,妳不會去檢驗對錯。基本上,這是妳的信念。
如“窮則益健康,不落青雲之誌。
第四,解釋什麽是方法。
我們所有的理解,最終都希望能找到壹條出路,走出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我做心理咨詢多年,掌握了壹些方法。我用這些方法來處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和學習問題。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方法包括鑒別方法和操作方法。
比如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孩子的事,問我怎麽解決。
我壹般會告訴他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然後我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
如何看待問題是壹種理解方式。
比如壹位家長說,她家有兩個孩子,姐姐十四,弟弟兩歲。老大總是不喜歡孩子,有時還會欺負弟弟。
問我怎麽辦。
處理這個問題,必須從孩子的認知、情感滿足、嫉妒、家庭養育方式等方面去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行動方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壹個家長覺得孩子學習不行,問怎麽提高成績。
要考慮孩子的智力水平,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環境,家長的目標。
為什麽要考察父母的目標?因為設定目標有很多錯誤,只要家長設定目標正確,有些問題就不是問題。
正是因為父母定的目標高,普通的事情才成為問題。
這也是必須考察的。
很多家長不知道怎麽知道,所以他們告訴我的方法是指行動的方法。
行動的方法也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在認識到這壹點的基礎上制定並執行計劃,大多數孩子的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有些家長引導不了他。
比如家裏有個學生,說謊,不會正常說話。他三天上學,兩天曬太陽。父母建議明確家裏的規矩。
行動對行動必須是語言對語言。
但是,父母做不到。父母用語言行動時,語言是蒼白的,重復的,嘮叨的,無力的。
但是,父母改變不了自己。
這就是問題所在。
還有我的父母。我覺得孩子沒有他們的主動性就不是任性的人。
他們想要我的演講技巧和機械手段。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有那樣的反應。
沒有這回事。
世界上確實有“大師”每天對孩子說“xx三句話”,向父母承諾成功。“只要妳做了21天的事情,妳就會有不壹樣的美好未來。
“這種廉價的承諾毫無意義,沒有靈丹妙藥,也沒有萬能的主。
心理學是壹門科學。
不同的心理學派解決不同的問題。沒有哪個心理學流派能面面俱到,沒有哪個心理學大師能面面俱到,誰的觀點壹般都不準確。
文章有限,不能全面說明事情,但整體框架上沒有太多錯誤。
學習知識也必須使用科學語言。只有當科學成為我們的共同語言,我們才能尊重、理解、引導和進步。
讀書如鏡,對事情出奇的大膽。
李昕作者簡介:賈洪武,教授,心理學家,中學無氧及思維能力訓練專家。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