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不貪食,食欲不佳,長期厭惡進食的壹種常見病。屬於壹種慢性食欲障礙,多見於兒童脾臟疾病。中醫沒有厭食癥的病名,但它的壹些表現可以歸入壞食、食傷、積食的範疇。
(2)厭食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宋倩易《小兒醫證直訣虛勝》雲:“脾胃不和,不能食乳。”《雜病》也說:“脾胃不和則消化不良,脾胃不和則消化不良。”說明厭食癥的病變主要在脾胃。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不充,脾常不足,脾胃的運化和受納功能常受多種因素影響。
①飲食不良、餵養不當:家長缺乏餵養知識,盲目餵養油膩、甜膩的油炸食品,或孩子貪吃零食、偏食,均可導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厭食。
(2)久患多病,傷脾胃:小兒多病或久病傷脾氣,或傷胃陰,脾失運化,收胃功能,以致厭食。
3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小兒先天虛弱或餵養不當,導致脾胃虛弱,則食欲不佳。
④情誌變化,思慮傷脾:孩子壓力大,父母過分溺愛或生活環境變化,導致肝失調,氣機不暢,惡心厭食。
(3)厭食癥的治療。
厭食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和為貴,運為健”,能刺激食欲,運脾。
根據臨床表現,厭食癥可分為以下證型。
①脾失健運證:主要表現為惡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噯氣,胸悶,大便不暢,偶有暴食,腹脹,舌紅,苔白膩或淡黃,手印淡,脈慢或滑。治療以健脾助運為主,方子不改金正奇散。
②脾胃氣虛證:主要表現為不思飲食,形體消瘦,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少便多,大便中有不消化物質,舌質胖,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脈緩弱。在治療上,主要是補運,加減方藥。
③胃陰不足證: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少食多飲,面色萎黃,大便幹燥,小便短黃,煩躁失眠,舌紅津液少,苔少或脫皮花,手印紫,脈沈細。治療以益胃養陰為主,選用養胃增液湯方劑。
(4)其他療法。
因為孩子的特殊性,往往很難吃藥。因此,內服中藥方劑的同時,可采用針灸、按摩、外敷等外治法。
①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主要采用針刺四風穴、穴位貼敷中藥的方法治療本病。四風穴是經絡外的奇穴,具有清熱除煩、調三焦、調脾生津的功效。但臨床研究表明,中藥穴位貼敷關門穴、中脘穴、神闕穴對治療小兒厭食癥有效。
②捏脊療法:機理在於刺激小兒全身陽氣,行氣活血,從而促進全身氣血循環,調整脾胃、大腸、臟腑功能,達到治療小兒厭食癥的效果。
③單方:山藥10g,焦山楂、雞內金、扁豆各6g,甘草4g,烏梅、沙參5g,水煎。
④食療:雞內金30g、炒白術60g炒熟,研成細粉。加入紅糖30克、炒芝麻粉30克、精粉500克拌勻。飯前服用1煎餅(約20片),5歲以下兒童每日兩次,5歲以上兒童每日三次。
(5)預防和護理
預防:正確餵養孩子,合理飲食,少吃零食,避免吃太肥、太甜、太油膩的東西;加強護理,對於久病不愈的孩子,可以通過調脾開胃來治療;註意孩子的情緒變化,不要太嬌慣,也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慢慢適應變化的生活環境。
②護理: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強行進食或施加過大壓力;糾正不良習慣,不要貪吃零食,挑食,增加食物種類,註意菜肴的色、香,促進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