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舌苔
舌苔是指舌頭表面的壹層薄薄的汙垢,像陰暗潮濕的地面上的苔蘚。
中醫認為,舌苔的形成是脾胃生氣的表現。清代醫學家張序谷說:“舌苔是胃中之氣所致,胃氣是心脾所致。所以沒病的人往往有薄苔,是肚子裏的氣,像地上的草。”如果它是貧瘠的,土壤是沒有生命的。《清代另壹名醫》的作者吳坤安也說:“舌生苔,地生苔。大地的苔蘚生於濕氣之上;舌苔由胃蒸脾濕,潮漲而生,故稱苔。”
正常人的皮毛又細又白。這是因為舌粘膜中絲狀乳頭的末端分化為“角質化樹”,“角質化樹”的樹枝之間的空隙中常充滿脫落的角質化上皮、唾液、細菌、黴菌、食物殘渣和滲出的白細胞等。這些不透明的物質覆蓋了舌毛細血管的紅色,角質化的上皮可以吸水,遇濕變白,從而形成正常的薄、白、潤的舌苔。
《傷寒舌診指南》說:“邪氣入胃,寒熱之機必在舌...只有考察舌苔的滑、燥、厚、薄,才清楚無所遁形。”可見古人認為從舌苔上檢測寒熱就像照鏡子壹樣清楚。
正常人的舌頭薄而濕潤。
●根據舌苔顏色檢查病情。
-舌苔太白:多為寒證,薄滑多為外感風寒,厚白滑多為寒濕或寒痰。但臨床上也有內證發熱,舌苔白的。根據現代舌診的研究,認為白苔主要可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第壹,除正常人和無病人外,輕度疾病、初期癥狀和體征、疾病恢復期均可見白苔。由於機內病變不明顯,舌苔變化接近正常薄白舌苔。,
在各種疾病的恢復期,雖然在各種疾病的嚴重階段可能出現黃苔、黑苔或紅苔,但隨著病情的好轉,脾胃所生之氣的恢復,舌苔仍可轉薄變白。
有些疾病,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只有主要癥狀而無器質性病變,舌苔白而薄。
疾病的早期或局部病變不影響全身的局部病變,如青少年甲狀腺腫、外傷、足癬、梅氣、早期乳腺癌、宮頸癌等。由於早期無癥狀或病變局限,舌苔仍薄白,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病情發展,舌苔也會發生變化。
初期癥狀: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早期肺炎等。,白毛比較常見。
其次,濕阻或痰濁內盛者,可出現白苔。臨床上,有些患者有胸腔積液、腹水、慢性腎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濕或痰滯留體內,導致舌苔厚白或白膩。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是口腔內唾液分泌多,氣管內痰液分泌多,使舌頭的角質細胞或角化細胞軟化,使細胞膨脹,不易脫落;再加上舌組織水腫,淋巴回流障礙,舌表面舊的角質細胞不脫落,新的角質細胞增多堆積,所以舌質浮腫,舌苔白厚膩。
三、白苔可見各種慢性炎癥感染,如慢性盆腔炎、慢性腎盂腎炎、結核性腦膜炎、骨關節結核等。這些病人只有輕微低熱或不發熱。因為體內有慢性病變,舌苔往往比正常略厚,或薄白膩。當體內病變趨於活躍或急性時,如腎盂腎炎伴高熱,舌苔可迅速由白轉黃或由紅轉絳。
——舌苔發黃:壹般多見於熱感病過程中,說明邪正鬥爭十分激烈,病入胃經,邪轉熱。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舌苔發黃有以下幾個原因。
壹、炎性感染:臨床科室的急性傳染病,如腦膜炎、乙腦、鉤端螺旋體病、傷寒、白喉、菌痢,以及重癥肺炎、重癥肝炎、腸道感染、急性腎盂腎炎、盆腔炎、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引起的敗血癥、急性胰腺炎、闌尾炎、腸梗阻、異位妊娠破裂、潰瘍急性穿孔、腹膜炎和急性。因為在炎癥感染患者的舌黏膜上,容易產生與病竈感染相同的炎癥細胞浸潤,使舌本身也有炎癥感染,大量細菌和炎癥滲出物聚集在舌表面。口腔菌群中炎癥細胞的堆積和某些細菌的快速增殖附著在舌頭細長的絲狀乳頭上,使舌苔變黃。
二、發熱:有人統計了100例黃苔患者,其中有63例出現發熱癥狀。發熱患者中,高熱38.5℃以上者23例,低熱38.5℃以下者40例。發熱最短的人出現黃苔只有2小時,所以發熱與黃苔密切相關。因為人體在氣溫升高時消耗了更多的體液,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幹燥,使得炎癥滲出物和微生物更容易在舌頭上停留和增殖,導致舌苔發黃。
三、消化道功能障礙: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潰瘍、慢性肝炎、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疾病患者,可產生二氧化硫等硫化物,沿消化道溢出,被舌的絲狀乳頭吸附,使舌苔發黃。此外,當消化功能紊亂時,唾液的PH值發生變化,酸度增加,氫離子解離,有利於細胞間隙中的正離子與細胞膜表面的負電荷相互吸引,從而增加舌粘膜細胞間的粘附力,有利於黃苔的形成。
-舌苔發黑:主要是舌絲狀乳頭增生發黑所致。黑色苔蘚的顏色可以是棕黑色、灰黑色、燒焦直至深色。雖然黑苔在臨床上很少見,但中醫認為這種苔的患者壹定病程長,病情更復雜嚴重。
現代醫學認為,黑苔的出現要根據疾病的病因來分析。以下是常見的因素:
壹、感染高熱:我們觀察了50例舌苔黑的患者,有36例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中高熱20例,低熱16例。大部分人在發熱過程中都有黑苔,有的人高燒後退了,但第二次發熱又出現黑苔,證明發熱和黑苔的出現有壹定的關系。此外,黑毛也與發熱時間長短有關。上述病例中,最短發熱4天,最長發熱80天後出現黑毛。多數情況下,發熱2周後出現黑毛,平均20天左右。可以看出,發熱時間越長,出現的黑毛越多。
在黑苔患者中,有壹半是由各種炎癥感染引起的,包括肺炎、腎盂腎炎、壞疽性闌尾炎、腹膜炎、膽囊炎、下肢靜脈炎、化膿性骨髓炎、盆腔炎、敗血癥等。由於感染、高熱、毒素刺激等因素,舌的絲狀乳頭可增生過長。再加上被微生物染黑,出現黑苔特有的棕黑色角質細胞,使舌苔幹燥、發黃、發黑。。
二、胃腸功能障礙:臨床上觀察到半數以上的黑苔患者有腹脹、便秘、惡心、食欲不振等胃腸癥狀。用攻劑治療後,如果大便通暢,內熱消退,黑苔也會消失;黑苔消退後,食欲也有所好轉。這些胃腸功能障礙的癥狀多見於高熱患者,因此腸道功能障礙可能是機體中毒的癥狀之壹。由於細菌毒素的刺激,胃腸功能紊亂,口腔唾液pH值降低,舌細胞間粘附力增加,絲狀乳頭角質突起延長,易被微生物染成黑色,形成黑苔。
三、黴菌感染:在人的口腔(包括舌苔)中,存在著細菌、黴菌等各種微生物,它們通常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保持壹定的平衡,並不妨礙人的健康。如果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疾病,這些微生物的平衡就會被打破。壹些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殺死了,而相對不懼怕這些抗生素的黴菌則趁機繁殖。因為黴菌可以產生各種顏色,所以可以在舌頭上出現從棕色到黑色的各種毛色。
四、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某患者因吞咽困難到醫院做食管鋇餐造影,發現食管壁上有壹個小結節,懷疑是食管癌,於是情緒低落,精神負擔重,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舌上出現黑色刷狀舌苔。後來又做了壹次食管鋇餐造影,又咨詢了各科室醫生,否定了食道癌的診斷,精神狀態恢復正常,不用任何藥物治療,黑苔也漸漸消退。由於精神緊張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經常出現黑苔的情況。這是因為當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時,口腔中的酸度可以增加,有利於生色黴菌的生長,出現黑苔。
第五,壹些危重病人:壹些慢性內臟衰竭,如肝硬化晚期嚴重肝損傷,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各種晚期癌癥導致身體極度衰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