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椒用於填充臍部,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隔日更換1次。適用於寒濕泄瀉。
(2)將炮制好的生姜、附子、益智仁、丁香等份幹燥成細粉,過篩,將粉末用水或鮮姜汁調成糊狀,用紗布覆蓋,然後用熱水瓶在上面熨燙,冷卻後更換,每日1-2次,每次40分鐘。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
(3)大蒜搗碎敷臍或貼心。適用於寒濕腹瀉。
(4)花椒9克,康香暖臍膏1片。將花椒研成粉末,過篩,用藥粉填塞肚臍,或用鮮姜膏敷於肚臍上,蓋上康祥暖臍膏。適用於寒濕腹瀉。
(5)五倍子6克,用醋調成糊狀,鋪在紗布上,蓋在肚臍上。如果拉肚子停了,就要長期停藥。適用於脾胃虛弱或腎陽不足所致的慢性腹瀉。
(6)木鱉子仁五個,丁香五個,香香0.3克磨成粉,與米湯調成糊狀,放在肚臍內,用膏藥保護。適用於寒濕水樣瀉。
2。藥物熨燙
白芷3克,幹姜3克研成細末,蜂蜜為糊。先用酒洗肚臍後貼膏藥,再點燃艾條按壓。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
3.都嘟方法
補骨脂、吳茱萸、豬屎豆、附子、五靈脂、炒蒲黃、罌粟殼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烏藥60克,曬幹,* * *為細粉,用布做成口袋,日夜護肚臍、小腹,1-2個月換藥。適用於脾胃虛弱或腎陽不足引起的腹瀉。
洗腳
(1)無花果葉60克,洗凈,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溫熱洗腳,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鐘,15天為1療程,間隔5天。適用於濕熱泄瀉。
(2)茜草45克,水煎洗凈,每日3次。適用於濕熱泄瀉。
5.灌腸劑
(1)赤芍15g、丹參20g、益母草15g、赤芍6g、牛膝10g、莪術10g、乳香10g、沒藥10g、桃仁65438。適用於慢性腹瀉患者。
(2)菊花15g,地榆30g,十大功勞葉15g,苦參30g,黃芩20g,大飛揚10g,水煎留作灌腸。適用於濕熱泄瀉。
(3)地榆、仙鶴草、五倍子、白礬水煎灌腸,每日65438±0次。適用於脾虛久瀉。
(4)白頭翁、白花蛇舌草、救必應各30克,川芎、白芍各65438±0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腸。腹瀉嚴重者,可在藥液中加入藕粉15g;便秘患者,加大黃15g,同煎。12-15為1壹個療程,間隔5-7天,再治療1。適用於濕熱泄瀉。
(5)烏梅丸:烏梅15g,細辛6g,幹姜10g,黃連6g,當歸4g,附子6g,胡椒4g,桂枝6g,人參6g,黃柏6g,煎兩次,濃縮至200ml,早上6-7點,晚上8-9點。適用於各種慢性腹瀉患者。
6.推擦法
生姜30克,蔥白30克,將生姜搗碎,蔥白切碎,加水300毫升,煮沸30-40分鐘,趁熱用食指蘸藥液於患者拇指和小指根部掌面,向外搓12次,再向內和手臂方向搓12次,稱為“關二門”,每天65438+。適用於寒邪、濕熱等腹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