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麻沸散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麻沸散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麻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列子唐雯就記載了扁鵲用麻醉給病人做手術的故事:“扁鵲喝了兩個人的毒酒,喪了三天命,剖胸探心,輕而易舉地置之;妳把神藥壹扔,就開悟如初了。”在上述記錄中,扁鵲用“毒酒”作為麻醉劑,對病人進行了“剖胸探心”手術。我們的祖先已經發現壹些中藥具有麻醉和止痛的作用,並將其制成麻醉方劑,其中最著名的是漢代華佗的麻沸散。相傳華佗的兒子菲兒誤食曼陀羅而死。華佗為了紀念自己的兒子,將曼陀羅混合的麻醉藥方命名為麻飛散。雖然馬飛三的名字廣為人知,但是關於馬飛三的文獻卻是零碎的,沒有得到系統的總結。本文通過對《三國誌》和《後漢書》中關於麻沸散的相關記載進行梳理,分析了華佗時代的解剖條件、手術條件和制藥條件,從而進壹步探尋麻沸散可能存在的證據。

壹.文獻記錄

對相關古籍的考證表明,馬飛散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誌》和《後漢書》。馬飛三最早的記載見於陳壽所著《西晉史家華佗傳》。書中記載:“病若積,針藥不能及。需要砍的時候就喝馬飛三,壹會兒就醉得跟死壹樣,因為斷了。如果病在腸道,就把它打碎洗凈,用藥膏擦腹部。會壞四五天,不疼。人不自暴自棄,壹月定從容。”在這份記載中,當針灸和中藥都不起作用時,華佗用手術治療疾病,讓病人在喝了麻沸散麻藥後“剖腹”、“縫腹擦藥膏”,就能達到“壹個月內平復”的治療效果。

南朝、宋代史學家葉凡編的《方術傳》中也有關於麻沸散的記載。書中寫道:“若病因內因而起,針藥達不到,故先以麻沸散配酒服之,有醉感,因胃而切積。如果是在腸胃裏,就切掉洗幹凈,把病去掉。然後再縫合,四五天就好了,壹月就平復了。”與《三國誌》中的記載不同,這段對華佗手術治療的描述也是用酒輔助麻醉。早在《列子·唐雯》中,就有記載病人用酒精來減輕疼痛和進行酒精麻醉。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乙醇可直接激活G蛋白門控內向整流鉀通道,從而抑制神經興奮性,產生鎮痛作用。

第二,新模式

任何事情都需要壹定的條件,麻沸粉也不例外。在華佗生活的時代(東漢末年,約公元141-208),解剖學、外科學、中醫學等。已經發展到壹定程度,生產麻醉藥品處方的條件基本具備。

(1)解剖條件

東漢以前,中國的解剖學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家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心”字的形狀與實心心臟的形狀非常相似。早期的《靈樞·胃腸》對消化道各臟器的大小和形狀有詳細的描述:“唇至齒,長九分,口二寸半寬;後牙至會厭,三寸半深,大容五;舌頭重十二,七英寸長,兩英寸半寬;咽門重12盎司,壹英寸半寬;到胃部,它有壹英尺六英寸長...胃出入,長六尺四寸四分,循環三十二回。”該記錄中食管與腸的長度之比(1∶36)與Spalteholz《人體解剖學》中的比值(1∶37)幾乎相同。

晚於《黃帝內經》的《難經》,補充了人體五臟的形狀和重量。《難經四十二難》記載:“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為七葉。”“心重十二兩,內有七孔三毛。”“脾重二斤三兩,寬三寸,長五寸,散膏半斤。”“肺重三斤三兩,六葉二耳,全八葉。”“腎有兩個,重壹斤壹兩。”這裏對五臟重量和形狀的描述,大致符合現代解剖學。

可見,華佗時代的古代醫生對人體解剖有著深刻的認識,建立了我國較為完善的古代解剖學體系,為外科手術和麻醉方劑的發展創造了必備的條件。

(2)手術條件

外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西周李周記載的“擇醫”,相當於現代的外科醫生,專門治療瘡、腫、外傷、骨折等外科疾病。關於戰國時期的壹本書,《五十二病方》記載了“痔”(內痔)的外科治療方法,“殺狗,取其痰,刺入,直行,吹之,引之,徐以刀割其窩,聞黃芩而復之”。這種待遇”。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記載外科疾病17種。其中壞疽的治療及預後在《靈樞癰》中有詳細的描述:“發於足趾,名癰,狀紅黑,而死;不是紅與黑,不是死。不死就是死。"這是使用外科截肢治療壞疽的最早記錄. "《史記·扁鵲臧宮列傳》載:“聽說古時候有個大夫叫魚雨,治病不用湯和酒,用石頭引,用毒藥熨。看到壹個病,因為五臟缺失,就要切膚舒筋,筋脈,撓腦,撓爪,洗胃,洗五臟,練精易形。“據記載,於青施行的手術即使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也是非常有條理的,包括皮膚切開和肌肉松解(皮膚和肌肉剝離)、脈沖結紮(血管結紮)、爪幕開放(腹膜開放)等。這樣壹個有組織的操作過程,沒有壹定的經驗是無法進行的。再加上華佗生活在東漢末年,戰亂頻繁,各種金刃刀傷不可避免,為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結合古籍中關於外科的相關記載和東漢後期的社會狀況分析,可以推斷,外科在東漢以前就已經有了發展,外科的發展必然會促進麻醉處方的出現。

(3)制藥條件

古代醫家早就發現大麻、山藥、東莨菪堿、附子等藥物有明顯的麻醉鎮痛作用。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多種具有麻醉止痛作用的中藥,如馬洪的“食多使魔狂,久服神健”,王留星的“金瘡止血,止痛刺;錐栗蜈蚣(即仙人)除風痹外,“主牙疼蟲出,肌痹急;“它讓人遠足,該死,吃多了讓人發瘋”,“賊風痛在皮”。與華佗同時代的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記載了五個以附子為主要成分,用於止痛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性疝氣、腳氣疼痛無法克服、燒心背痛等。

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這些中藥所含的成分具有麻醉作用。例如,東莨菪堿所含的東莨菪堿和阿托品是膽堿能受體阻滯劑,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麻醉效果好;烏頭中所含的烏頭堿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外用可麻痹周圍神經末梢,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這些藥物的發現和使用為麻醉處方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總結

通過對文獻的系統梳理和對華佗時代歷史背景的分析,可以發現麻風散在東漢後期具備了壹定的產生條件。以麻沸散為代表的麻醉方劑貫穿了中醫發展史。比如唐代的林道人在《神仙療法秘方》和《續斷》中,用“正骨藥”麻醉骨傷。宋代竇彩所著《扁鵲舒心》記載了全身麻醉藥方“眠聖散”;曹無散是元代魏宜林創制的麻醉方劑,在《十壹德消方》中用於骨折切開復位。古代醫生在不斷探索麻醉方劑的過程中,逐漸規範了麻醉方劑的使用。如竇彩在安眠生散的服用方法中強調“三錢對兒童僅壹元”,區分成人與兒童的麻醉劑量;魏宜林還強調,患者應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等具體情況,服用不同劑量的麻藥。“如果妳受了傷,骨肉疼痛,妳就無法矯正。應該先打麻藥,等不知道疼了再打。…………………………………………………………………………………………………………………………………………………………………………………………………………………………………………………………………………………………………………………………………………………………………………………………………………………………………………………………………………………………

中藥麻醉在我國古代醫療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麻醉不徹底、作用機制不完善等缺點,單純中藥麻醉已不能滿足目前外科手術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將現代麻醉技術與古代麻醉技術相結合,以減少麻醉劑的用量和副作用。大量的古代麻醉藥方,比如麻沸散,都是中醫的瑰寶。只有考證和了解它們的歷史背景,才能對這些古方有正確的認識,並加以研究和應用。

  • 上一篇:十女九炎?有哪些食物常用來燒開水喝,有助於抑菌排毒?
  • 下一篇:如何美白中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