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功效應用
桂枝味辛、甘、溫。歸肺經、心經、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經通絡,助陽化氣,平沖降氣。其特點是既能升高肝陽的溫度,又能平復不良事件,所以是溫經散寒的重要藥物。
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胃脘痛、血寒閉經、關節痛、痰飲、水腫、心悸等。
名著摘要:
本經:“主氣為咳嗽,氣滯,咽喉不通,吐吸,利關節。”
珍珠膠囊:“祛除感冒頭痛,清潔頭發,緩解出汗,祛除皮膚風濕。”
《經書·疏證》:“能利關節,溫經絡,疏通經絡。有六用:和營、通陽、降氣、化瘀、補中。它有最大的優點和最廣泛的應用。沒有比桂枝湯更好的了,所以也是第壹功德。”
《本草綱目》:“治諸風寒風濕,痹痛,舒筋化痰,抑肝氣,扶脾土,鐵陰痹。”
《長沙藥解》:“桂枝溫心法散,入肝脾養血。風傷衛氣,關衛氣,抑血。歸脊通經絡,瀉下生郁苔,以示感冒為好。桂枝性溫而適,其性與肝合,致臟氣積聚,經血通暢,故達脾郁之功。桂枝既適合叛逆又適合抑郁,並無不妥,功過不明,特效難詳。凡滋肝養血之藥得桂枝,化陰滯為陽和,滋養元氣,欣欣向榮,是群藥所不及的。”
《本草綱目》:“溫經通脈,發汗舒筋。治感冒,頭痛,中風自汗,調和營衛,使邪汗出,汗止。還治手足痛風,脅風。”
《西醫學熱情》:“桂枝善於溝通,可升大氣,降不利之氣,散邪氣。桂枝不是發汗或止汗的產物。促進表裏發散之力,表裏輪換,配合營衛,溫筋活血,可解除風寒麻痹。因為它辛而甘,辛者可散,甘者可補。其作用在於半散半補。”
第二,兼容性和應用
1.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寒。桂枝茯苓散通過發汗溫中解表。治外感風寒,表虛汗出,惡風發熱,常與白芍、甘草、生姜、大棗同用,起到調和營衛,舒筋活絡的作用,被譽為《傷寒論》第壹方。
若治風寒表證無汗,常配伍麻黃、杏仁、甘草,調和營衛,升陽解表,為中醫發汗法的代表方劑。
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傷寒論》中的基本方劑,也是臨床醫學中最常用的方劑。這兩個方子的加減,衍生出無數的方子。僅《傷寒論》就有數十種方劑,其中桂枝的應用最具代表性。所以,學習經方,首先要了解桂枝。
《方義相似》:“仲景方劑200余首,近60首用桂枝,其中桂枝為主藥,低於30首。”甚至認為:“桂枝湯,蓋經之功,《傷寒論》始於桂枝湯。”
2.用於風寒濕痹、肩背酸痛。桂枝能祛風寒濕,溫經通絡止痛。治風寒濕痹,常與附子配伍,即桂枝附子湯。本方是治療風寒濕痹的基本方,對各種風濕痹痛均有明顯療效。
胡喜樹說“多痹離不開少陰”,桂枝治療痹證也屬於外治範疇,桂枝被廣泛運用於經方治療痹證。常用方劑有桂枝附子湯、桂枝加子湯、桂枝芍藥牧之湯等。
3.用於心脾陽虛、陽虛、水濕內阻所致的痰飲證。桂枝能溫脾陽,溫陽利濕,尤其擅長治療濕阻水所致的水腫、痰飲。常與茯苓、白術、薏苡仁、生姜、甘草配伍,即桂苓制劑。
治腎陽虛引起的膀胱氣化、排尿困難、水腫,常與茯苓、澤瀉、白術配伍,即五苓散;或與山茱萸、山藥、生地、牡丹皮等滋補品配伍,即桂附地黃丸。
4.用於胸痹、胸痛或心悸。桂枝能溫陽於胸,常與瓜蔞、薤白配伍,即枳實薤白桂枝湯。
用於心悸脈象,常與炙甘草、阿膠、人參、生地黃同用,以助陽復脈,即炙甘草湯。
根據朱良春的經驗,對於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引起的心動過緩,桂枝能提高心率,常以桂枝、黃芪、丹參、炙甘草為基本方,對癥下藥。* * *起到益心氣、回心陽、通心脈的作用。
5.用於寒凝血瘀、閉經、痛經、脘腹痞塊等癥。桂枝尤其擅長溫經通脈,散寒化瘀。對於沖任虛寒血瘀證,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阿膠等配伍,溫經通脈,散寒化瘀,即溫經湯。
用於腹寒血瘀,常與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配伍,即桂枝茯苓丸。
6.用於氣從小腹沖向心臟的豚跑綜合征。桂枝能溫腎平肝,平復不良事件。治療跑豚升氣證,往往加大桂枝湯的劑量,即桂枝加桂枝湯。然而,壹些醫生也建議添加肉桂來驅散焦慮和寒意。
黃元禦說:“凡是氣沖心悸的癥狀,都是因為水盛土弱,風木沈郁所致。桂枝撫慰肝脾之郁,使其暢流,而後恐退。”
三。用法用量
桂枝常用作湯劑或丸粉。
不同劑量的中藥療效不同,桂枝最具代表性。不同劑量的桂枝,適應癥差別很大,最能體現中醫特色。
小劑量用幾克桂枝時,可舒氣,如逍遙散中用桂枝代替薄荷;若用至10克以上,可升肝陽,舒肝解郁,調暢血脈,治諸虛損,久用可除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用法;若用至15克左右,可滋陰壯陽,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麻黃湯、桂枝加葛根湯等。若用至20克以上,則可溫陽理氣、散寒除濕,如桂苓諸暨、腎氣丸、桂枝附子湯等。若用至30克以上,可溫胸陽、溫肺改飲,如小青龍湯、桂枝甘草湯等。如果使用較大劑量,桂枝還可以平復不良反應,如桂枝賈貴湯。
從中醫可以看出中醫學習的難度,從桂枝可以看出中醫學習的難度。想學好中醫,除了書本知識,還要有長期的實踐經驗。
張錫純說:“在《傷寒論》中,桂枝都有去皮的標記,說明用的桂枝都是當年的新枝,皮和骨是壹樣的。皮與骨若能分辨,則不用,故稱剝皮。”
第四,註意力的應用
桂枝辛溫助熱,易傷陰活血,故禁用於溫病、陰虛陽亢、血熱諸證。孕婦和月經過多者慎用。
《傷寒例》:“桂枝吞,陽強而後死;氣入胃,陰必亡。”
-中醫實戰筆記:20.11.4
#中醫實用筆記# #2020活力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