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把孔雀和大象視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喜歡依水而居,愛幹凈,經常洗澡,婦女喜歡洗頭,所以有“水民族”的美譽。過去傣族普遍信仰佛教,原始宗教傳到南方。
擴展數據
傣族人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傣語支。西雙版納和德宏這兩種流行的傣語是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的巴利文演變而來。傣族不僅能歌善舞,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以傣歷、傣藥和敘事詩最為著名。
傣歷年是陽歷年,月是陰歷月。壹年分為三季:冷、熱、雨,每三年的九月是閏月。泰國、緬甸等地至今仍普遍使用這種歷法。傣醫藥與蒙、藏、維醫藥壹起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藥體系。
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趙樹屯與楠木納諾》、《蘭家溪河》、《阿依的故事》等。傣劇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大多數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的主要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閉幕節和開幕節。“潑水節”是傣族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是公歷4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舟、打火和歌舞狂歡。
大象崇拜的起源
傣族史詩《巴塔瑪加·彭上洛》記載了英巴神創造了天地。為了穩住天地,他還創造了壹尊白色的雕像“掌月朗萬”,用鼻子托起天空,用四只大腳止住地面,天地從此穩定。
當時天地之間沒有晝夜,沒有四季的變化,所以人類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於是,英神創造了壹個類人的神,“捧馬淵然”,為人類劃分了季節和晝夜。從此,人類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古印度,白象被視為吉祥的動物。因其巨大的力量和柔順性,在佛教中有著神聖的意義。相傳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生於母胎,或取六齒白象,或作白色象形字,可見釋迦牟尼佛前世性情柔和,大勢已去。在佛教中,白象的六顆牙齒也代表六度,四只腳代表四個願望。
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人視白象為神,認為白象給他們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平安祥和。大象的女兒的故事在傣族地區廣為流傳:
古時候,壹位美麗的傣族姑娘來到森林裏采摘野果。森林中有許多障礙,爬山的傣族姑娘口渴了。她在路邊的泥坑裏找了壹池水解渴。
回到家的女人奇跡般懷孕,生下壹個女兒。女孩長大了,很想知道自己的身世,於是又來到了森林,歷盡艱辛。最後,她知道了媽媽喝的水是壹個白神的尿,從此她就出生了。大象女兒在森林裏找到了白象的父親,住進了偶像的象牙房。
壹天,壹個年輕人去森林打獵,遇到了壹個大象女孩。在相處過程中,兩人相戀,成為夫妻,並生了很多孩子。從那時起,傣族人也被稱為大象的後代。
臨滄耿馬縣的傣族人會綁白象,學習白象的動作舞蹈,以感謝白象對傣族人的貢獻。同時,傣族的白象舞也被評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