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9歲女孩半年打性抑制針花10萬。
“女嬰目前10歲,骨齡11.9。預測她只能長到158CM,預計10.9歲來月經初潮。需要打針嗎?”
“9歲零9個月女孩,身高154CM,體重75kg,骨齡11歲。乳房開始發育有必要打嗎?”
其實這類新聞層出不窮。每次看到,我的第壹反應是,又有人交“智商稅”了。
曾經有壹個很好的女同事,鄧姐姐,有壹段時間經常給我們講骨齡。鄧姐和老公都不高,壹個155cm,壹個168cm。有壹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可愛女兒,但也有壹件讓他們夫妻焦慮的事:放假兩年的初二女兒好像長不大,每次測身高都停留在157cm。結果夫妻倆帶著孩子看西醫,找中醫,測骨齡,吃中藥,找偏方,半天。方法用了很多,孩子身高沒有明顯變化。正因為如此,青春期的女兒越來越煩躁,甚至影響學習。權衡之下,鄧姐放棄了對身高的執念。
幾年後,聽說孩子考上了深圳的大學,長到了163cm,在南方屬於中上水平。不知道用了多少比例的藥物和針劑。
我認識另壹個比我孩子大壹歲的女孩。也是因為她的身高,才測出了她的骨齡。醫生看了片子,說她最多只能達到160cm,建議人工幹預。女孩的母親考慮再三,什麽也沒做。壹年過去了,這個現在已經13歲的小女孩已經達到了164cm。女孩的媽媽也慶幸自己沒有受別人影響給孩子打“加強針”。
這是我身邊的兩個真實例子。曾經有壹段時間,我很擔心(甚至到現在)我的孩子長不高,但我從來沒有想過用醫學手段幹預。
雖然我相信科學,但我壹直對壹切通過外力改變身體發育的方式持懷疑態度,拒絕嘗試。
從科學上講,影響身高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壹是遺傳因素。如果父母遺傳了較高的身高,孩子的身高通常會更高。如果父母在基因上是矮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基因影響而矮。第二是環境因素,比如飲食、睡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