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失眠越來越普遍。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公布的數據,我國失眠發病率高達38.2%。另壹項關於睡眠狀況的隨機調查顯示,約45%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的壹個月裏有過不同程度的失眠經歷。
其中,有壹種常見的失眠患者。這類失眠患者除了有入睡困難、睡後易驚醒的癥狀外,還常伴有心煩意亂、口幹咽燥、手腳發熱等癥狀,甚至有的人感覺像是著了火。
那麽,原因是什麽呢?
其實這種失眠多屬於陰虛火旺型。失眠患者中以陰虛火旺型失眠最多見,女性多於男性。研究表明,在失眠的五種常見證候中,陰虛火旺型約占26.08%。臨床上我們還發現,陰虛火旺型失眠或陰虛火旺型與其他證候的混合證在失眠患者中占很大比例。
中醫認為失眠是標,是表象,在於陰陽失調,臟腑受損。《靈樞·邪客》雲:“邪靈之客,亦是目瞪口呆,不說謊之人...如果他被五臟之氣沖昏了頭腦,他就會獨自衛氣,行於陽,不入陰...因為陰虛,所以他的眼睛不會發呆。”指出臟腑損傷、氣血陰陽失調是失眠的根本原因。
陰虛火旺是所有失眠原因中常見的。在歷代醫家對失眠的詳細論述中,陰虛是最常被提及的主要病因。如《景嶽全書》說“真陰精血不足,陰陽不交,神不安耳”,《格致輿論》也記載:“人在世,心火上,上;腎為水,居第二位;水可升火可降,壹升壹降,無窮死商。”
陰虛火旺者,由於臟腑陰虛,失養,虛熱內生,導致失眠。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主要累及心腎,心主火,腎主水。正常生理條件下,心神與水火相交,陰陽相合,睡眠正常。但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很多人頻繁的消耗自己的悲痛,再加上日常生活的無常和頻繁的熬夜,使得陰道液消耗和傷害。如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五官化火,也消耗了陰液,使陰虛火旺,擾亂心火,腎水難助心,導致心腎衰竭,失眠常犯。
《辨證論治:不眠之門》中也有記載:“人日夜不能入睡,心甚煩亂。心腎不相通,白天睡不著的就是腎不相通;那些晚上睡不著,但是心不註重腎的人,今天晚上不睡,但是心腎不交,心太熱,腎太冷,心屬火。太熱的話,火會壹下子升到上面,不能交給腎。腎本屬水。太冷了,水會沈到底,交不到心。”
所以陰虛火旺型失眠患者除了失眠癥狀外,通常還會有其他癥狀。根據《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失眠的診斷資料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失眠的研究進展,陰虛火旺型失眠的主要癥狀為心煩失眠、心悸不寧、腰膝酸軟;並發癥狀為五心潮,頭暈耳鳴,健忘口幹,津液不足;舌脈紅,苔少,脈細。
在失眠的治療中,滋陰清心安神是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的主要原則。可以根據實際辨證選擇黃連阿膠湯、天王補心丹等方劑治療。這兩個方子常用於滋陰清熱,安神定誌。
(1)黃連阿膠湯:
此方出自《傷寒論》:“心煩不能臥,黃連阿膠湯為主。”本方重在滋陰清火,適用於陰虛火旺或發熱後的焦慮失眠。方中黃連、黃芩瀉心火,使心氣下行至腎,而白芍、阿膠、烏雞滋養腎陰,使腎水益心。諸藥合用,使心腎相通,水升火降,焦慮失眠自行消除。
(2)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丸是治療心腎陰虛血虛型失眠的常用方劑。本方重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方中地黃長於養陰生津,強水法以控虛火為君藥為主。蘆筍滋陰潤燥,清熱生津,麥冬滋陰生津,清心除煩。酸棗仁長於養心、益肝、安神,側柏子能養心安神,兩藥合用,養心安神;當歸補血潤燥;玄參能清熱養陰;茯苓可健脾安神,遠誌可安神益智,兩者合用可養心安神;人參能補氣生津、安神益智;五味子能補腎生津,寧心安神;丹參能活血、清心、安神;朱砂擅長寧心安神、清熱。諸藥合用,滋陰降火,養血安神,溝通心腎。
當然,以上兩方雖常用於陰虛火旺型失眠的治療,但實際應用不能局限於古方,需在辨證的基礎上隨證加減,或用其他方藥治療。陰虛火旺型失眠多見於中老年人,主要與機體衰老、腎精不足、心火亢盛有關。中老年人失眠通常病因復雜,臨床證候多,常為混合證。所以要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個人情況用藥,才能有效擺脫失眠,減少失眠復發。
前壹位男性患者,50歲,開始失眠多夢,頭暈乏力,腰腿無力,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最近,他的癥狀加重了,無法入睡。醒來後,他壹晚上能睡1-2個小時,甚至徹夜不眠。從其癥狀來看,舌紅少苔,辨證為陰虛火旺,心腎不和。所以治療應該是滋陰瀉火,溝通心靈。該方劑由天王補心丹、交泰丸和藥用柏子仁、棗仁、天冬、麥冬、生地、當歸、玄參、丹參、黨參、桔梗、遠誌、茯苓、磁石、黃連組成。調理7天後,自述癥狀改善明顯,每晚睡眠5-6小時左右,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處方,再次服用7劑,告知癥狀解除。
本方誌中、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天冬、麥冬、生地、當歸、玄參、丹參養陰、養血安神,黨參補氣,桔梗宣肺升藥,遠誌、茯苓、磁石養心安神,黃連瀉心火,肉桂引火歸元。這兩種藥物相匹配,以溝通心臟和腎臟,使心臟
以上相關內容表達,希望能讓更多深受失眠困擾的朋友受益。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發私信。
以前的文章
經常失眠,難以入眠?可能是肝氣不足,中藥1方補肝氣助眠。
1.本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2.無論如何,文章中的信息僅供讀者參考,讀者不應該僅僅依靠這篇文章來代替自己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或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風險和糾紛,我們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