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 ~ 219)南陽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葛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壹位內科醫生被後人尊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金匱要略》是其中的雜病部分,其中記載的“瓜蔞蔥白湯”流傳至今,仍被醫家認為是治療胸痛、血管閉塞的經典方劑。
2.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208),人物,裴郭橋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醫。
華佗有句話:“茵陳三月四月長”,意思是茵陳三月剛出芽就收了。將新鮮的茵陳蒿采集後,在太陽下曬幹壹兩天,以釀造茵陳蒿的酵母,然後使用壹年後的酵母。配料混合後,用酒煮熟,質量適宜,再取出,即成清、綠、純、香的茵陳酒。華佗用艾酒為人們治療黃疸、風濕和寒性關節痛。
3.李時珍
李時珍(1565438+2008年7月3日-1593),字東璧,湖北齊侯(今湖北蘄春縣周琦鎮)人,明代著名醫學家。作為“醫聖”的萬密齋,古有“萬密齋之方,乃李時珍之藥”之說。
李時珍喜歡研究藥理學,但凡是能治病的他都探索,包括酒。他說:“酒在天堂也是美的。”少喝酒,血液行氣,壯神禦寒,解憂。飲酒過度,則傷神傷血,傷胃之精,致痰火。" ?
4.葛洪
葛洪(283—363),生於丹陽縣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東晉時期道教理論家、著名的方士和醫學家,人稱小仙翁。
葛洪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中多次記載了用酒精治病的情況,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樸子》中專門寫了壹篇《酒精誡》來說明過量飲酒的危害。葛洪生活在魏晉時代,那是壹個浮躁的時代。當時的貴族家庭縱欲無度,但也是壹個文化異常繁榮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