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尋求合作
什麽是尋求合作?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聽話”,但是註意,這兩種說法是有本質區別的。
讓孩子聽話就是父母居高臨下單方面要求孩子,什麽樣的人才會尋求合作?很明顯,地位平等的人通過交流可以壹起實現壹件事。
而且兩種說法的背後,孩子的形象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眼中的孩子是非理性的,總是被本能的欲望牽著鼻子走,不講道理,有進取心,所以只能控制。
後者認為孩子可以通情達理,內心有壹種想變得更好的願望,可以通過壹些渠道溝通,達成共識。
註意,妳如何看待孩子,孩子會變成什麽樣,這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的。
2
如何尋求孩子的合作?
例如,當壹個孩子把香蕉皮扔在地上時,我們通常會說這些話:
“妳太不像話了!”
“真是個懶漢!”
“馬上撿起來!”
“妳不撿起來,我就打妳!”
......
當我們使用指責、侮辱、命令和威脅時,孩子通常很難配合。
書中給出了六種有用的方法:
1.描述壹下妳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2.描述妳的感受:“看到廚房地板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開心。”
3.給個提示:“香蕉皮很滑。壹不小心踩了就摔了,應該扔垃圾桶裏。”
4.用壹個詞表達:“香蕉皮”
6.寫個紙條:“水果好吃,能吃的都吃,扔垃圾桶裏。”
三
這些方法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最大程度的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為什麽自主和自尊如此重要?
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是內在能量的來源。自尊是人發展的基石。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生命之初性本善”、“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之類的觀念,都是因為古代聖人認為,人的骨子裏都有這兩樣東西,但有的人保護得好,就會從好繼續發展到好,有的人破壞或扭曲就會誤入歧途。
可以說,壹個孩子行為不端是因為他已經放棄了自己,或者是因為他覺得找不到做自己的力量感,他的內心充滿了無助、空虛和怨恨。
所以我們在尋求孩子的配合時,要盡量保護好這兩點。
四
這六種方法的具體用途是什麽?
?描述妳所看到的。
我可以再舉兩個例子來增加妳的理解。
例如:
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給他的花澆水,妳可以說:“妳買的花正在掉葉子。”
這只是對事實的客觀陳述,盡量不加評論,從而避免指責、抱怨、貶低等攻擊性情緒。,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卻給他暗示,從而激發了他的自主性。
?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總喜歡用壹個句型,就是“妳好嗎?”這就像用手指著別人的頭,帶有強烈的指責感,而妳的描述不壹定是客觀的,往往是妳自己的主觀臆測。
而如果妳反而描述妳的感受,因為無論妳感受到什麽,都是事實。把這個事實告訴對方是壹種溝通,指責和維護對方的尊嚴也不是那麽明顯。
比如孩子刷牙的時候,自來水壹直在滴。妳可能會說:“妳為什麽總是這麽粗心?”
妳可以說,“看到這些寶貴的水被浪費掉,我很難過”,而不是描述妳的感受。
?暗示
比如“即使慢慢滴,每天也會浪費好幾加侖的水。”
這種方法類似於推理,但簡明扼要。這也是給自主權發芽的空間。
講道理是必須的。畢竟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需要跟他解釋。但是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健忘,壹次不行,所以很多家長又會說壹次,最後變成批評恐嚇。我覺得這種情況往往是第壹次沒有跟孩子解釋清楚,孩子沒有完全理解造成的。
和孩子講道理不要太抽象,最好能讓孩子看到,感受到。
比如小孩滑滑梯的時候喜歡低著頭,很危險,那麽怎麽告訴他呢?如果只是說“妳這樣滑下去會傷到頭的”,有些孩子可能想象不到危險在哪裏,那麽妳可以給他看壹個娃娃,讓他直觀地看到,讓他感受到危險。就算他下次再犯罪,只要妳再給他壹個暗示,他也會理解的。
?用壹個詞表達
這是“給個提示”的升級版,不用多說。
我認為這是避免嘮叨的好方法。母親忍不住嘮叨,同樣的話說了好幾遍。孩子們開始可能會聽,但後來他們會感到厭煩。我們見不行,就多說話,孩子更煩,形成惡性循環。我們自己控制不了,不知道該怎麽辦。
所以從現在開始,每當妳想嘮叨的時候,把妳想說的話濃縮成壹個字。剩下的就交給孩子自主吧!
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壹點小暗號。比如孩子做作業時,總是不由自主地低著頭,妳可以認同只要妳說“頭”,就是讓他擡起頭的意思。
或者在外面玩的時候,只說壹句“噓”就表示讓他冷靜下來。孩子會很喜歡這個方法的。
?給出壹個選擇
雖然是要求,但並不強硬。是堅定的溫柔,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保護孩子的自主性。
?寫壹張便條
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是壹個平復內心的過程,避免了很多情緒化的表達。孩子在閱讀時,內心處於壹種相對安靜的狀態,有利於更深層次的交流。而且口頭交流雖然直接,但是說完就沒了,寫在紙上的話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也能壹遍壹遍加深記憶和理解。
五
另外,我想補充兩點。
第壹,不要對孩子管得太多太細。
管孩子,要區分兩件事,壹件是孩子自己的事,壹件是和別人有關的事。我們應該關註後者。比如孩子在車裏大喊大叫,影響到別人,我們壹定要管。
孩子想穿什麽衣服,想什麽時候做作業,想玩什麽遊戲,想報什麽興趣班,甚至想以後考哪個大學,想學什麽專業...都是他自己的東西。我們可以給予指導和建議,但也要學會放手。這個度壹定要把握好。
尹建莉老師曾在《好母親勝過好老師》壹書中寫過壹句話:
我們要學會放手,保護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難免要走壹些彎路。從表面上看,我們失去了壹些東西,但卻給了他壹個很好的成長和獨立成長的機會,就像孩子生病往往是鍛煉體內正氣的好機會。
第二,如果孩子總是無法配合,甚至和父母對著幹,很可能是因為妳和孩子之間的聯系沒有建立起來。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努力。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屋及烏,喜歡誰就願意聽他的,親誰就親誰。很多父母長期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照看,壹周甚至幾個月、壹年才見壹次孩子。孩子跟妳不熟,很難壹起玩。他們怎麽可能聽話?
與孩子建立密切心理聯系最重要的時期是在3歲之前,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最依賴他人。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至少應該把握在12歲之前。
教育絕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其本質是喚醒孩子自我成就的內在動力。就像我們調整孩子的疾病,本質上是喚醒和幫助孩子的正氣,而不是依靠各種療法。
所以無論是教育還是疾病調整,更像是壹門藝術,不是靠努力就能達到的。它需要我們的智慧,包括對生活和人性更深刻的理解,放下太多的自我執著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做”和“不做”之間找到平衡。
這六種方法看似簡單,卻是教育藝術的關鍵。可以從這裏入手,在實踐中感悟,讓智慧逐漸生根發芽。
關於作者:
我是軍哥,從事育兒8年。這就是親子早教。
擅長幼兒教育指導咨詢,兒童成長指導。妳的早教問題都會得到解答!
(0-4歲)寶寶,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看微信微信官方賬號:(jgzj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