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石膏混用,麻黃辛溫,石膏寒涼,石膏重用,麻黃輕用,寒熱相沖。麻黃只用其辛,不用其溫,是辛涼、清肺、平喘之治。這與麻黃配伍桂枝、麻黃杏仁治療風寒咳嗽不同。《本草經》說:‘麻黃得石膏,不猛散。"
夫子
治療素體陽虛,恢復外傷風寒,只用麻黃開癤子,不用附子固元陽,會造成出汗死陽的危險。只有使用附子和麻黃,寒邪才會被驅散,但陽氣不會死亡。《本草綱目》說:“少陰病發熱脈重,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表裏,就是趙思貞所說的熱附於麻黃,在補藥中有發。”
細辛
太陽陰虛證治。麻黃用於散發太陽的表熱,細辛用於驅散小陰的浮熱,兩者必須互為用,壹汗而解。《本草思辨錄》說:“細辛與麻黃同用,為壹用。麻黃驅陰邪,發楊琪。不僅入少陰,用之時腎會黑,心會紅(或雲暗,或雲暗紫,紫為紅黑兩色)。氣味濃烈,故破少陰寒凝,銳而專。”
地黃
地黃滋腎,溫養血,麻黃辛溫,善發表。地黃和麻黃合用,如《外科全集》中的陽和湯。地黃和麻黃混在壹起,麻黃會跟著地黃。麻黃的辛能解郁溫,溫能散寒。主治:陰疽寒凝。如骨壞疽;壞死、流涎、痰核、鶴眼風等。,壹是溫補血虛;壹種是化解陰凝寒痰,使陰破陽回,寒消痰。《王華壹村》說:“麻黃不及生地,但不滯不汗。”
麻黃致病方
有頭痛發熱、全身酸痛、腰痛、關節痛、風惡喘而無汗者為:麻黃150g(除節)、桂枝100g(去皮)、甘草50g(焙幹)、杏仁70顆(去皮點)。四味,九升水,先煮麻黃,減兩升,去沫,取諸藥,煮兩升半,除我,溫服八次,微蓋如汗,不用餵粥。(《傷寒論》麻黃湯)
太陽病出汗後,不宜用桂枝湯。汗出氣喘,但無發熱者:麻黃(去節)、杏仁50粒(去皮尖)、甘草100g(焙幹)、石膏半斤(碾碎裹棉)。四味,七升水,煮麻黃,減,增,消泡,灌各種藥,煮兩升,除我,壹升壹升服。(傷寒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醫者滿身疼痛發熱,日日劇稱風濕。這種病是風吹出汗,或者長期受涼引起的:麻黃半片(去節)(泡湯),甘草壹兩片(炒),薏仁半片,杏仁十片(去皮、尖、炒)。銼芝麻,每份四元,水壹盞半,八分沸,除我,取禦寒之衣,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榮衛治不了風痹、肢體疼痛:麻黃250g(去根節,稱重),桂心100g。把上面的細羅搗碎分散,用兩升酒,和湯壹樣放在文火上煎。每次服壹茶匙熱酒,勤服,視出汗情況而定。(《盛慧芳》)
傷寒黃疸治法:麻黃150g,純酒五升,煮酒壹升半升,全部服下,溫服發汗立即痊愈。清酒應該在寒冷的冬天使用,水應該在春天使用。(《錢進方》麻黃春酒湯)
治風寒風邪,鼻塞重,無音;或感冒、頭痛、頭暈、四肢乏力、咳痰、胸悶氣短:麻黃(不去節)。杏仁(去皮去尖)和甘草(生吃)平分。對於壹個粗暴的老公,每次拿五塊錢,壹杯水半,五片姜,壹起炒到壹片壹片的,不要管我。口服,蓋衣睡覺,以微汗為度。(《聖唐傲之局》)
治瘡皰:麻黃25克(切去節),用壹勺蜂蜜久炒,用半升水煎。壹次煮開,撇去泡沫,再煎,去掉三分之壹,沒有我。趁著熱,避風,等他的瘡回來。壹種方法是用無灰酒煎服,對於不能飲酒的孩子來說比較困難,但是效果比較快,(本草)[3]
白蘿蔔蜂蜜治感冒咳嗽:65438+白蘿蔔0個,蜂蜜30g,白胡椒5個,麻黃2g。將蘿蔔洗凈,切片,放入碗中,倒入蜂蜜、白胡椒、麻黃等。,蒸半小時趁熱服用,躺在床上見汗就恢復;發汗散寒,止咳化痰,治療風寒咳嗽。
麻黃處方制劑
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治風寒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氣喘無汗,傷寒表裏,脈緊。《傷寒論》說:“麻黃湯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關節痛、惡風、氣喘無汗者的主藥。”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麻黃,杏仁,甘草。用它來治療風邪,鼻塞,不能說話,或感冒,頭痛,頭暈,四肢乏力,咳嗽痰多,胸悶氣短。
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棗、石膏。三方用於外感風寒,有熱郁於表,熱郁於裏。證候:發熱惡寒,寒熱均重,脈緊,身痛,人煩躁不出汗。《傷寒論》中說:“凡中暑、脈緊、發熱、惡寒、身痛、煩躁無汗者,用大青龍湯治之。”
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芍藥、阿莎麗、幹姜、甘草、桂枝、半夏和五味子。本方治療風寒束結所致的表寒裏津證。癥狀:惡寒發熱,無汗,氣喘咳嗽,痰多而稀,或因痰而咳,不能平臥,或頭面部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傷寒論》說:“若傷寒難明,心有濕氣,幹嘔,因熱咳嗽,或口渴,或利,或嗆咳,或小便不利,少腹飽脹,或喘息,則以小青龍湯為主方。”
麻杏石幹湯(傷寒論)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本方用於治療風熱犯肺,或風寒郁滯所致的氣喘咳嗽。癥狀:體熱,咳嗽,呼吸困難,鼻刺激,煩渴,面紅唇紅,出汗或無汗,舌苔白或黃,脈滑數。《傷寒論》說:“出汗後,不宜服桂枝湯。汗多氣短者,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服之。”
麻黃杏仁薏仁甘草湯(金匱要略)
…… ?【內容未完,請點擊下壹頁繼續閱讀!]
上壹頁1 2 3 4下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