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皮膚水皰,小水皰可以自己吸收,大水皰,摘下來後壹定要在這裏杯狀,讓裏面的病水盡量抽出來。然後輕輕艾灸,不要再用艾灸鍋了,泡好了還可以繼續用艾灸鍋。如果泡在關節活動部位,重要的是等結痂後再灸,關節不容易愈合。
3.艾灸花出現後,可以這樣處理:如果是小泡,可以自行吸收,大泡可以用無菌註射器引流,然後再塗燙傷膏,也可以用艾灰塗抹。但要避免接觸起泡部位的水,以防感染。
艾灸註意事項
1,要專心耐心,施灸時註意註意力集中,施灸時不要分散註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燙傷皮膚,浪費時間。此外,由於局部疼痛減輕,患者可能會被燙傷。如果艾灸不當,局部燒傷可能會起泡,產生灸瘡。壹定不要把瘡破了,註意防止感染,如果已經破了感染了要及時用消炎藥。
2.要註意取穴的準確和姿勢的舒適,根據處方找準位置和穴位,保證艾灸的效果。姿勢壹方面要符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舒適自然。
3、防火,現代人的衣服很多都是化纖、羽絨等質地,容易燃燒。所以在施灸的時候壹定要註意防火,尤其是用艾條灸的時候,防止艾條滾落。艾條灸完後,可將艾條點燃的壹端塞入直徑略大於艾條直徑的瓶中,以方便熄滅,並檢查艾條是否熄滅。
4.註意保暖防暑,因為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冬季註意保暖,夏季炎熱要防暑,註意調節室內溫度,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潔凈。
5.如果允許家人相互施灸,要註意灸距的調整。對於皮膚不敏感者,可將另壹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兩側,感知艾灸部位的溫度。這樣,既不會灼傷皮膚,又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6.掌握艾灸的程序,如果穴位多而散,要按照先背部、先胸腹、先四肢、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艾灸要循序漸進,第壹次施灸。註意刺激的量。先用少量,比如艾條,或者艾灸時間短壹點,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從大劑量開始。
8、壹般不要在飯前和飯後立即空腹施灸。
9、註意暈灸,雖然暈灸很少見,但壹旦暈灸,頭暈、目眩、惡心、面色蒼白、心慌、出汗,甚至昏厥。暈灸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施灸,讓患者平臥靜臥,再加灸足三裏(溫和灸約10分鐘)。
艾灸的作用
1,溫經散寒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依賴於氣血的功能,氣的運動導致血的循環,氣的停止導致血的停止。經脈血氣的流行,完全是因為“氣”的推動。“寒則氣滯,熱則氣病”等各種原因,都可以影響血氣的盛行,引發各種疾病。而溫則滑,氣寒則澀,也就是說氣血運行具有溫則散、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熱了就好了,冷了就凝結了。”。所以凡是氣血瘀滯,沒有熱的疾病,都可以用溫氣來治療。《魂樞·刺真邪》篇說:“脈中血凝而止,佛可從火中取之。”《靈樞禁服》也說:“困者,因其脈血在中,血寒,宜灸之。”艾灸是其溫熱刺激的應用,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達到溫經散寒,加強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所以艾灸可用於瘀血風寒引起的痹癥、腹瀉等癥,效果非常顯著。
2、疾病預防和保健
中國古代醫生早就認識到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先防”、“未病先治”的學術思想。艾灸不僅具有治療作用,還具有防病保健的功能,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壹,在很多古代文獻中都有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提及;為了預防狂犬病,要艾灸狗咬的三強處,也就是用狗傷的方法艾灸。《備千金要》雲:“凡官遊吳蜀,常需灸三兩處。若暫不使瘡,癤溫瘧氣不傷人。”說明艾灸可以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艾灸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穴位艾灸能使人感到胃氣充盈,楊琪充盈,精血充盈,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使疾病和邪氣不易犯,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在現代,艾灸的防病保健功能已成為重要的保健方法之壹。
3.調節亞健康
艾灸在現代主要用於調理亞健康。現代人的很多亞健康問題,如腰酸背痛、失眠健忘、頸肩酸痛、婦女因宮寒月經不調等,都可以通過艾灸輕松緩解。這是壹種純天然的調理方法,沒有副作用。暖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為身體補充陽氣和能量,祛除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