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不僅是重要的食物,也是治療秋季常見病的良藥,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小麥入心經,汗為心之液,小麥為心經之谷,心氣不足導致多汗,所以小麥有養心氣、斂汗的功效。入脾腎經,有益腎、清熱、止渴的作用。《名醫錄》中記載其能:“清熱止燥止渴,利水養肝氣。”《本草返老還童》提出,小麥“滋養心、腎、血、脾。”《林逸磚窯》記載它能“潤肺燥”。
小麥種子或其面粉可入藥。但是新麥和老麥,種子和面粉,性質和味道都不壹樣。小麥“熱於面,涼於皮”,浮麥(枯麥)性味甘涼,故浮麥壹般用於治療出汗。《本草綱目》說:“新麥熱,舊麥太平,麥面溫。”《本草》記載:“小麥面粉補虛,厚胃,強筋。”《本草綱目》也詳細總結了不同屬性小麥的功效:“陳喆煎湯止汗;燒傷,油漬瘡,湯火燒傷。小麥粉消腫散血止痛。”
目前溫差大,很多人感覺身體虛弱,腸胃不適,容易燥熱。這裏有兩種小麥療法:
養心安神,喝甘麥大棗湯。甘草12克,淮麥18克,去核大棗9枚。小麥洗凈,去浮粉;將甘草、小麥、大棗壹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飲用。有助於消除更年期心不在焉、睡眠不好、經常失眠、經常流淚、煩躁、心悸等癥狀。註意,甘麥棗湯裏的麥是淮麥(江淮壹帶出產的全粒麥),不是浮麥。兩者都是小麥,但功效卻大相徑庭。淮麥的作用是養心安神,浮麥的作用是止汗。這兩者不能混為壹談。
預防腹瀉,吃炒黃面。取500克白面粉,將白面粉煎至棕色,用開水沖泡30克,或加入適量鹽或糖調味。本方適用於腸胃不穩引起的腹瀉。每天早上空腹吃可以達到止瀉強腸的效果。中醫認為腸胃是“水谷之海”,從水谷吸收營養。當腸胃不能充分消化吸收水谷的營養,甚至出現腹瀉時,就要調理腸胃,吃壹點炒黃面來補充腸胃的陽氣,恢復腸胃的正常功能,促進腸胃更好的消化吸收。註意身體熱了不適合吃,胃火了也不適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