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臨床表現多樣,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患者可轉為原發性肝癌。
病理
HBV是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於DNA病毒。它是壹種直徑為42 nm的復合物,分為核心和外殼(包膜)兩部分。核心直徑27 nm,含有環狀雙鏈DNA和聚合酶,外部為脂蛋白殼。HBV抗性很強,在60℃下4小時,壹般濃度的消毒液裏都不能滅活。煮沸10分鐘後,傳染性消失,但仍有抗原性。包膜上的蛋白質,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肝細胞中合成,大量釋放到血液循環中,不具有傳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環狀雙鏈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復制的主體。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強,壹般濃度60度的消毒劑都能耐受4小時。煮沸10分鐘或高壓蒸汽消毒即可滅活。
HBV有三個抗原抗體系統:
表面抗原抗體系統(HBsAg,抗HBS): HBsAg存在於病毒顆粒的外殼中。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壹個指標,但不是乙肝診斷的唯壹依據。HBsAg能刺激人體產生抗體(抗HBs)。
核心抗原抗體系統(HBcAg,抗HBc);
e抗原抗體系統(HBeAg,抗HBe):
傳輸路由
乙肝的傳染源多種多樣,包括急慢性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其中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最為重要。急性患者的感染期始於發病前幾周,並持續整個急性期。HBsAg陽性慢性病人和無癥狀攜帶者的傳染性與HBeAg和抗-HBc陽性與否有關。血清HBsAg陽性超過6個月者稱為持續性HBsAg攜帶者。在中國,持續性BeAg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因為它對蚊蟲呈陽性,占人群的10-15%。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等體液排泄,通過註射或非註射進入易感人群。註射途徑包括輸血和血制品、大規模疫苗接種、藥物註射和針灸。隨著獻血者的篩選、血液制品的凈化和壹次性註射器、針灸針的普及使用,通過註射傳播的比例會逐漸降低。非註射途徑,包括母嬰傳播、生活密切接觸、手術和血液接觸,將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因為乙肝病毒可以通過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排出體外,所以性接觸也是乙肝的重要傳播途徑。
什麽是“大小三陽”?
所謂“大小三陽”,是指“乙肝抗原二半檢查”(簡稱乙肝二半檢查)兩種不同的結果。第壹對“兩半”是指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第二對是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第三對是核心抗體(抗HBc)和核心抗原(HBcAg)。因為肝細胞中的核心抗原已經全部組裝成乙肝病毒,血清中沒有遊離的核心抗原,所以在外周血中只能檢測到第三對的壹半,即核心抗體,所以稱為二半。
“大三陽”就是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都是陽性。壹般認為“大三陽”傳染性比較強,也更容易演變成慢性乙肝。
“小三陽”是指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全部陽性。“大三陽”和它的區別在於前者E抗原陽性。通常由“大三陽”轉化而來,是人體對E抗原有壹定程度的免疫力。壹般認為“小三陽”傳染性較小。但對於部分E抗原和E抗體陰性的人群,其感染的乙肝病毒可能是由變異的病毒株感染,不能表達E抗原和E抗體。然而,如果HBV-DMA仍然是陽性的,這意味著病毒血癥是存在的,並且仍然具有傳染性。
無論“大三陽”還是“小三陽”,都只是反映了人體內攜帶病毒的情況,並不能反映肝功能是否正常,所以不能用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果想了解肝功能的情況,最好定期(3個月到6個月)去醫院做壹次肝功能和乙肝兩項半的檢查。
“二半”、“大三陽”、“小三陽”
什麽是「大三陽」、「小三陽」、「二半」?原來的“大三陽”是指乙肝檢查中HbsAg陽性、HBeAg陽性、抗HBc陽性。“小三陽”是指乙肝檢查中HbsAg陽性、抗HBe陽性、抗HBc陽性。“兩個半”是指乙肝檢查中的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
從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檢測出“兩個半”是眾所周知的。近幾年又出現了“大三陽”“小三陽”的稱謂,對誰重誰輕有誤解。其實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在“表位抗體”和C抗體都呈陽性的基礎上,如果E抗原也呈陽性,則稱為“大三陽”,說明病毒復制活躍,常伴有乙肝病毒DNA(脫氧核糖核酸)陽性,說明傳染性強;如果只有E抗體陽性,稱為“小三陽性”,說明病毒已經基本停止復制。如果乙肝病毒DNA為陰性,基本上就不再具有傳染性。也許這就是為什麽人們常常認為“大三陽”大病,“小三陽”小病,希望盡快從“大三陽”變成“小三陽”的主要原因之壹。
然而,真正決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是HBV DNA、肝功能和臨床癥狀。壹般來說,有以下三種情況:第壹種情況,少數“小三陽性”患者仍為HBV DNA陽性,提示病毒復制仍活躍,可能是HBV突變的結果,患者病情可能較重,發展較快,應引起重視。第二種情況,無論患者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肝功能正常,沒有明顯癥狀,都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不能確診為乙肝患者。大多數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嬰兒時期就感染了乙肝病毒。當時身體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成熟,無法清除病毒,容忍乙肝病毒長期和平共存,成為攜帶者。第三種情況,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如果肝功能反復異常,或伴有臨床癥狀,或肝脾腫大,則應判斷為乙肝患者,需要積極治療,盡快控制活動性肝病。因為我國絕大多數肝硬化、肝癌患者都經歷了壹個漫長的肝病反復發作的過程。換句話說,只要沒有活動性肝病或者可以避免慢性肝病的反復活動,就可以有效預防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後果。醫學研究也證明,在壹定時間後,每年有5%-10%的“大三陽”人群自然轉變為“小三陽”。自然轉陰對每個有“三大陽”的人來說都是壹個機會,只是沒辦法確定什麽時候會轉陰。所以建議“三大太陽”的人不用太擔心。即使嘗試使用抗病毒藥物將“大三陽”變為“小三陽”,也必須選擇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治療才有反應。
乙肝病毒攜帶者不適合藥物治療,等待自然轉陰才是明智之舉。他們可以正常生活、學習、工作,但不適合做餐飲服務和保育。
幹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嗎?何有成教授
幹擾素發現於1957,至今已有30多年。這是人體受到病毒攻擊時自然產生的微量蛋白質,是人體本身的壹種抗病物質。十幾年前,生產這種生物制品的成本非常昂貴,大約每克5000萬美元,大約相當於當時1.5 ~ 2噸黃金的價值。現在除了從人血中制備幹擾素,還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技術成功生產幹擾素,為臨床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到目前為止,慢性乙肝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幹擾素是國內外公認的有效抗病毒藥物。其中,25 ~ 50%的患者在治療3 ~ 4個月後有良好的反應。乙肝病毒E抗原和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從血液中消失,隨後臨床癥狀緩解,轉氨酶恢復正常。許多研究結果表明,歐美患者療效較好,而東方(如中國、日本)患者療效較差。但如果能精心選擇患者,幹擾素對慢性乙肝的療效仍有望提高。由於機體對幹擾素的反應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所以什麽類型的慢性乙肝患者有望獲得更好的幹擾素療效,這不僅是臨床醫生在決定用藥前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很多患者關心的話題。65438-0990在美國召開的第七屆病毒性肝炎國際會議上,專家提出患者的以下因素會影響幹擾素的治療效果:
1.成年後感染乙肝病毒,治療前肝炎病程短(7年以下,特別是2年左右),E抗原陽性HBV-DNA水平低,血清轉氨酶高,女性患者,丙肝、丁型肝炎病毒抗體陰性,無其他疾病(如HIV感染、腎病、糖尿病)者療效較好。
2.在E抗原陰性而HBV-DNA陽性的患者中,幹擾素也有壹定作用,但作用較小。慢性遷延性肝炎的療效比慢性活動性肝炎差。
3.3的療效。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肝硬化患者也較差,這可能與HBV-DNA整合到肝細胞的基因組中有關。此時身體對幹擾素的敏感性降低,反應差。病程越長,整合的機會越大,敏感度越低。
4.對於無癥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和血清轉氨酶正常者,幹擾素治療基本無效。由於這些患者往往是在胎兒期或出生時就感染了乙肝病毒,此時患者的免疫系統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清除病毒的程度,所以大部分已經演變成慢性病毒攜帶狀態。這類患者往往不缺乏內源性幹擾素,因此給予外源性幹擾素治療往往無效。
幹擾素治療有效的病例,治療初期常出現轉氨酶壹過性升高,隨後E抗原和HBV-DNA消失,E抗體出現,隨後轉氨酶恢復正常。轉氨酶升高與幹擾素治療後體內殺傷免疫細胞對病毒感染肝細胞的溶解和破壞有關,是預測治療效果的重要標誌之壹。如果不伴有黃疸等肝功能損害的加重和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明顯食欲不振),患者不必過於擔心轉氨酶升高,更不用停藥或加降酶藥。然而,大多數患者在幹擾素治療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發熱、肌痛、惡心、嘔吐等。,而且還要註意骨髓抑制。部分反應較重的患者應立即調整劑量或停藥,住院觀察為宜。
幹擾素與乙型肝炎郭秀藏副主任醫師
慢性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發病率最高,多自然病程後預後差。未經治療5年後,約50%的患者發展為肝硬化,少部分自然發展為無癥狀HBsAg攜帶者(每年約2%-3%)。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癥活動與病毒免疫反應有關。幹擾素A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作用主要是由於免疫調節機制。6月1996 165438+10月,德國消化代謝病學會專門就慢性肝炎的治療進行了討論,並對其適應證、治療方法、臨床觀察、治療後復發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慢性乙肝治療適應癥:慢性乙肝患者定性檢測到病毒復制,是幹擾素治療的對象;然而,約90%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可以自然治愈,這不是幹擾素治療的指征。但需要強調的是,近年來發現HBeAg陰性和抗-HBe陽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常伴有病毒復制,HBeAg陰性患者的病毒復制是前C突變體的復制。因此,區分HBeAg陽性(野生株)和HBeAg陰性(前C變異)型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義。
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應用劑量的臨床觀察。幹擾素5-6萬單位,每周3次,皮下註射6個月。如果治療6個月後出現HbeAg/抗HBe血清轉換,可在血清轉換後繼續用藥2個月。治療後幾周內轉氨酶升高,反映了幹擾素A對HBV感染的毒性反應,應視為良好征兆,壹般不需要減少劑量。
對於抗-HBe陽性復制乙型肝炎(前C突變體),對幹擾素A的初始治療反應類似於野生株感染的反應。也就是說,這些患者的HBV-DNA也可以在幹擾素A治療後轉陰。但復發率較高,建議療程為1年。
臨床上發現,雖然有些患者HBV-DNA血清學陰性,抗-HBe持續陽性,但轉氨酶持續或波動性陽性,常發展為進行性肝病。這類患者是因為前C突變體的復制低於檢測水平,目前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這種情況下可以做肝穿刺、活檢、組織學檢查,如果用槍確診慢性肝炎可以申請。幹擾素聯合口服二代核苷酸衍生物進行綜合治療6-12個月。
幹擾素A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感冒癥狀。可出現全身乏力、發熱、頭痛、四肢酸痛無力等癥狀,可在註射幹擾素A前1小時給予撲熱息痛0.5-1.0 g預防和控制這些癥狀。還可能出現壹些其他全身反應,如厭食、惡心、嘔吐、某些神經系統障礙、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皮疹、瘙癢、註射部位局部紅斑等。,可以對癥治療,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乙型肝炎
什麽是乙肝?
這種疾病是壹種導致肝臟炎癥的病毒感染。病毒存在於感染者的體液中,但只有血液、唾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具有傳染性。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包括:乙肝病毒母親的嬰兒、共用註射器的吸毒者、乙肝攜帶者的家人和性伴侶,其他風險人群包括:群居人群、接受透析治療的人群、直接接觸感染血液的醫務人員和實驗室人員。乙肝是可以攜帶的。壹旦感染,有10%的幾率成為終身攜帶者。
怎麽傳染?
主要感染途徑:1,圍產期(乙肝病毒攜帶母親所生嬰兒);2.註射器汙染導致靜脈註射或刺傷;3.性(由於感染性精液或陰道分泌物);4、罕見粘膜或破損皮膚接觸受感染的血液。
有什麽癥狀?
腹痛、惡心、嘔吐,有時出現關節痛、蕁麻疹或皮疹。不發熱或僅低熱,尿色暗,皮膚、鞏膜發黃(黃疸)。有些感染者只有輕微癥狀或沒有癥狀。
癥狀什麽時候出現?
壹般在感染後3個月左右,範圍是2-6個月。
感染期有多長?
在癥狀出現的幾周前,感染者的體液中就有病毒,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仍然具有傳染性。如果妳成為病毒攜帶者,它就有潛在的傳染性。
如何看待?
有壹種抗病毒藥物對某些病人有效。咨詢醫生。
有預防疫苗嗎?
是的。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這種疫苗推薦給所有在夏威夷出生的嬰兒,也推薦給高危人群,如家庭成員、性伴侶和來自乙肝流行國家的移民。
如何避免感染?
高危人群接種疫苗。乙肝攜帶者不允許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被體液汙染的物品。
乙肝病毒攜帶者母親所生嬰兒可註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也可用於其他接觸。如果意外被血液汙染或針刺後,應在24小時內接種疫苗。
對於性接觸,14天內註射可能也有幫助。
完整版請看這裏:/sljk/CRB/yxg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