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由於飲食不規律,患者出現上火,胃脹,尚可耐受,未治療。之後癥狀逐漸加重,並伴有胸骨後灼痛。
目前患者胃脹,胸骨後灼痛,食後加重,反酸,噯氣頻繁,口苦,厭食,便質中等,舌紅,苔薄黃膩,脈滑。
診斷:胃脘脹滿(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濕濁中阻型)。
治法:補肝養胃,清熱祛濕。
處方:百合15g,烏藥12g,川芎9g,白芍30g,茯苓15g,白術6g,石膏30g,浙貝母15g,瓦楞子粉20g,黃連15g,瓜蔞655。七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
第二次診斷:服藥後患者上腹部脹滿發緊,胸骨後灼痛減輕,厭食增多,有時反酸,噯氣,口苦,大便稀,壹日壹線,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滑。
處方:瓜蔞15g、薤白12g、丹參15g、石膏30g、浙貝母15g、黃連15g、海螵蛸20g、香附60g。七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
第三次診斷:患者胃脘脹滿、胸骨後灼痛、反酸、噯氣均明顯減輕,口腔苦味也減輕,食欲增加,失眠,便溏,1日1排,小便可調,舌紅,苔薄黃,脈微膩。
處方:瓜蔞15g、薤白12g、丹參15g、石膏30g、黃連15g、香附15g、枳實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
以此方藥為基礎,辨證用藥治療3個月後癥狀基本消失。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現為胸骨後燒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難等。,屬於中醫的吞酸、燒心、噯氣、胸骨後疼痛等範疇。
《靈樞·四時氣》記載:“惡心好,嘔吐苦,邪在膽,邪在胃,膽液苦,胃氣苦。
因此,本病位於食道和胃,與肝、膽、脾關系密切。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機復雜,但其基本病機是胃不和則衰。
註: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需選擇,請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