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口酸主要與肝膽脾胃有關。唐代醫學家王冰說:“凡有酸味者,皆生於木。”劉在的《原病證·六氣為病熱》中說:“酸者味如肝木。金是火造的,但不能夷平,所以肝木自給,所以酸。”《張儀彤喬奇門下》說:“肝熱則口酸...口酸,且肝膽實熱。”肝的味道也是酸的,肝氣郁結,久則化為熱,對胃有冒犯。肝胃不和,胃失和則墜。酸水會引起口酸,也是濕熱郁結所致,胃失和降,濁氣上行。如《三因壹病證方》中說:“夫胃脘痛。若肝郁化熱,肝胃不和,胸悶噯氣,急躁易怒,頭痛頭暈,舌苔黃,脈數,治宜疏肝理氣,清熱和胃,用化感湯加減治療;如果脾虛肝氣被脾所郁,便溏就會厭食,食後腹脹,脅痛,氣促,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應使用逍遙散治療。若肝膽濕熱、胸悶、脅痛、口苦黏膩、舌苔黃膩、脈滑,治宜清肝利膽、和胃止酸,方藥以蒿芩清膽湯加減;如果腸胃不暢,胃脘脹滿、厭食、酸脹、便溏、舌苔厚膩、脈滑,則治療宜消食導滯,宜抑胃。若胃陰不足而火上炎,口幹咽燥,上腹部灼熱,疼痛不止,大便幹結,舌紅苔少,脈數,則宜滋陰養胃,並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此外,在面食中常加入薏苡仁、山藥、茯苓治療泛酸。食肉或酒後泛酸者,常加海螵蛸、煆瓦楞子、浙貝母;左金丸常用於治療肝胃郁結或肝氣犯脾。
二、口苦多與肝膽郁滯有關,如《蘇文冰淇論》:“口苦則病名,服陽陵泉,口苦則病名?如何獲得?齊波說:這種病的名字叫膽囊...膽汁溢出,口苦。”《蘇文胃論片》也記載“肝氣熱,則膽泄苦味”。筆者認為,苦五行屬火,苦是心的味道。口苦不僅與肝膽火熱有關,也與心火的炎癥分不開。比如王冰說,“壹切苦的東西都是憤怒而生的。”《張儀彤喬奇門下》也有“心熱口苦”之說。若少陽積熱,寒熱此起彼伏,胸脅脹滿,咽幹眩暈,納差如吐,舌紅苔黃,脈弦,宜治少陽,疏肝利膽,用小柴胡湯治療。若心經火熱,面赤口渴,胸熱煩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舌紅脈數,宜清心利小便,可用清心湯合導赤散加減;若肝膽濕熱,脅痛,燒心泛酸,舌苔黃膩,脈滑,則治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如果脾胃升降失調,食欲失常,燥濕不濟,也可引起食積或痰濕郁結,久則化為熱,引起口苦的陰火炎。所以要用升陽益胃湯,健脾益氣,清熱利濕。如果肝膽氣機不利,膽汗由胃氣、脅痛、便秘、嘔吐苦水、舌紅、脈數等引起,治療應以清肝利膽、降逆止嘔為主。
第三,嘴甜。《內經》也被稱為脾。例如,《蘇文冰淇論》說:“口若懸河,病名何?如何獲得?齊伯說:五氣滿溢也叫脾膿腫。夫五味藏於胃中,脾在行精,津液在脾中,故甘。這個胖美也是天生的,這個人肯定吃的又甜又胖。肥的使人內熱感,甜的使人飽腹,於是氣溢而轉渴。”《暖精衛》說:“舌苔白膩,吐濃涎沫,口中必甜,為脾之病。”口甜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多因飲食過肥甘,損傷脾胃,脾虛濕滯,醞釀濕熱,或外感濕熱,積於脾胃,與谷氣相爭,口中上蒸所致。也有少數是痰熱阻滯胃腸道所致。《蘇文冰淇論》提出“以蘭治之,除舊氣”,蘭即佩蘭。《溫暖的經緯》還指出,“使用先存草(即飛機草葉)時,芳香刺鼻的粉末會在被驅趕後撤回”。若含濕熱,脾胃虛弱,口粘,胃脹,腹脹,口渴不想飲,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數。宜健脾和胃,清熱利濕,魏萍散與藿香、佩蘭、砂仁、黃芩、黃連同用。若濕阻中焦,胃失平衡,脘腹脹滿,口淡無味,納差乏力,惡心嘔吐,舌紅,舌苔白膩,脈滑,則治宜祛濕健脾,和胃止嘔。寒熱交雜,胃氣不和,腹脹或疼痛,胃熱酸,大便稀,食寒便瀉,舌質淡紅,舌苔薄膩,治宜苦中帶苦,中至不良,故可用半夏清心加味。
第四,口辣,辣,是指口中有辣的感覺或舌中有辣的感覺,比如吃辣椒。《靈樞·五味》說:“谷味刺鼻,先去肺。”這種病往往是肺胃熱盛,舌在胃外。胃火發炎時,舌頭有燒灼感。足陽明胃經經鼻入上牙,手陽明腸經入下牙,使肺胃熱盛,循經發炎,火熱熾盛,熏蒸舌口,會導致口中有辣味。也有因情誌受挫、肝郁上火、上火而口熱的。若肺胃熱盛,咳嗽氣短,幹咳或痰粘,咽幹,口渴,胃灼熱,牙齦腫痛,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數,宜清肺熱,方藥為薤白散合瀉心湯。若肺胃熱盛,傷陰,可加減清燥救肺湯;若肝郁化火,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失眠便秘,舌紅,舌苔薄黃,脈強,治宜疏肝清肝,可用丹梔逍遙散加味;若肝火傷陰液,可用滋水清肝湯加減。
5.鹹口是腎的味道。多數醫生認為口鹹是“腎液上盛”所致,其病機為腎陽不足,水不能溫,故腎內鹹水泛濫;或腎陰不足,陰虛內熱,虛火發炎;還有脾虛濕盛引起的,如《論血證舌口》中說:“口鹹為脾濕,濕則鹹,脾不化水,故鹹。”如腎陽不足,腰膝酸軟,四肢冰涼,大便溏薄,下肢浮腫,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沈弱。治療宜補腎壯陽,化氣為水,用濟生腎氣丸加味;如腎陰虛內熱,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幹咽燥,面色潮紅,舌紅少苔,脈數。如果治療方法適合補腎清熱,可以使用白質地黃丸或滋腎丸來增加味道。脾虛濕盛者,若乏力、氣短、納差便溏、下肢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宜健脾祛濕,方藥為沈淩白術散。
六、口黏口黏是指口黏,連食物也不知其味,大概是因為外濕侵入人體,或食寒,濕濁在中,郁積日久,濁邪所致,其病位在脾胃、肝膽。口腔黏膩多是濕熱所致。例如,文汶精衛說“如果妳覺得嘴裏有粘性,濕就會逐漸變成熱”。如脾胃濕熱,口粘甘甜,胃脘脹滿,氣息腥臭混濁,大便粘稠不適,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治療應該是清熱燥濕。如肝膽濕熱,口黏口苦,脅痛,大便粘稠不舒服,小便黃赤,舌紅,舌苔黃膩,脈滑。治療要清肝利膽,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若含痰熱,則人口渴不願飲,痰不易咳出,胸悶心煩,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滑。若治宜清熱化痰,可用千金胃經湯合溫膽湯加味。若濕困中焦,胃失平衡,則口微粘,口淡悶,口不渴,大便稀溏,舌淡白,脈緩。治宜芳香化濁,健脾燥濕。本方以藿樸夏玲湯、魏萍散加減。
七、口淡指口中不知食物之味,多因飲食不當、勞累過度、情誌不適、脾胃受損、脾失健運、水谷、水濕凝滯所致。也是脾胃陽虛,中焦虛寒,運化不暢所致。如果脾胃虛弱,則不思飲食,上腹部飽脹,便弱便溏,舌紅,舌苔薄白,脈弱。宜健脾和胃,醒脾祛濕,加藿香、佩蘭、砂仁。若脾胃虛寒,胃痛或腹脹,喜溫壓,吐清水,口中流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沈,則方藥應為溫中補虛,附子理中丸加吳茱萸、花椒、砂仁;如果脾胃虛弱,陰陽兩虛,可給予黃芪建中湯益氣補中,滋陰助陽。
八、口臭口臭常見的疾病有胃熱過盛、濕熱郁結、隔夜食。《暖精衛》曰:“口中惡臭難近,使無毒火熏於內,何以口臟噴之?”如胃熱盛,胃灼熱,嘈雜饑餓,口苦口渴,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脈數。治療以清胃熱為主,常用衛青散。若濕熱中阻,脾胃升降失常,口粘,胃脘脹滿,口瘡復發,惡心嘔吐,食滯,舌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濕,和胃降逆,方藥以甘草瀉心湯加減;如果過夜、吃熱的人,出現腹脹、厭食、惡心、口臭、便溏、舌苔厚膩、脈滑等癥狀,則該方要用木香檳榔丸加減。
九、口澀是指口中有澀味,如吃酸梅,常見於老年人和素陰虛的人。多種因素,如發熱、上火、久病上火,或因高血壓長期使用利尿劑,導致胃陰腎陰不足,虛火發炎,故口澀。若胃陰不足,常伴有口幹咽燥、胃脘隱痛、胃灼熱、舌紅少液或有裂紋、脈細等,宜用滋陰養胃法治療。若腎陰不足,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舌紅少苔,脈數,宜滋補腎陰,用六味地黃丸加味。總之,味覺異常雖然出現在局部,但與整個內臟器官密切相關。在治療局部疾病時,不僅要註重局部治療,更要從整體治療。只有把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酸口、苦口、甜口、辣口、口臭等臨床味覺異常癥狀主要與脾胃、肝膽、腎有關,辨證應以寒熱、陰陽、虛實為主。高脂飲食容易增加胃腸道負擔,導致食積濕熱;長期飲酒或吃辛辣食物容易損傷肝胃,導致肝胃郁結、胃不和而影響健康;情誌不振、情緒低落、氣機升降異常、肝氣失疏泄會導致土黯,這些都容易導致味覺異常。所以要少吃肥甘油膩辛辣之品,戒酒,調整情緒,遇事樂觀,開朗,避免各種異常口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