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剛來醫院的時候,臀部皮膚就已經被侵蝕了,‘土方’把皮膚燒得很厲害。”普通外科的武琳醫生說。據悉,8年前,李大爺臀部長了壹個皮脂腺囊腫,也就是俗稱的“粉瘤”。說起這個疙瘩,李大爺非常後悔。當時腫塊“豆”大,他也沒在意。腫塊增大後,他選擇堅持“秘方”草藥。未知的藥方給了囊腫充足的“養分”。腫塊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長越快,越來越大,發展到晚上吃飯、坐直、睡覺都很困難的地步。
“患者的大腫瘤必須盡快切除,但患者已經74歲了,手術對他和醫生都是壹個挑戰。”經過會診,得知李大爺還患有高血壓3級、房顫、冠心病等疾病。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等意外風險,將原本的手術難度“升級”。經過普外科、心血管內科、麻醉科多學科會診,決定將李大爺常規服用的預防血栓形成的長效抗凝藥“阿司匹林腸溶片”更換為術前5天皮下註射的短效抗凝藥“低分子肝素”,以降低患者體內抗凝藥濃度,降低術中出血風險。完善術前準備後,為李大爺進行了“左髖部腫瘤切除及皮瓣成形術”。通過銳性分離,將直徑為10cm的囊腫完全切除剝離,手術順利完成。
“皮脂腺囊腫主要是毛囊堵塞引起的,多發生在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如面部、頸部、腹股溝區、臀部等。皮脂腺囊腫壹般不會自行消失。小結節壹旦形成,要想徹底治愈,只能徹底切除。剛開始壹般只有拇指大小,只需要小範圍的局部麻醉手術。如果延誤治療,會逐漸長成壹個小腫塊,甚至變成巨大的囊腫。這時候手術的風險就大很多了。”醫生說,像李大爺這樣去醫院的並不是個例。腫瘤還小的時候,大多忽視了治療,等到病情越來越突出的時候,就害怕手術了。所以當時是道聽途說,迷信“土辦法”導致腫瘤部位皮膚嚴重燒傷潰爛,導致感染,擴大了手術切除範圍,增加了術後切口感染的風險。
民間偏方是指壹些來源不明,在民間流傳,因用藥簡單,價格低廉,療效獨特而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方劑。民間也有“民間小偏方惹惱名醫”的說法。“民間的‘土方’基本都是民間的經驗,但大多沒有科學依據,療效因人而異。所以偏方即使能治病,也只能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使用。”武琳建議,如果普通民眾身體不適,不要盲目相信偏方和土方。他們應該盡快去正規醫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藥。不要讓這些“不妨壹試”的民間偏方把小病變成大病。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誌佳通訊員魏景鈺
廣州日報全媒體攝影記者:陳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