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性能:
①精神癥狀:過度煩躁,哭鬧不斷,難以入睡。對突然的聲音和體位變化反應劇烈,全身發抖,像受了驚嚇壹樣哭。
②餵養困難:表現為吸吮和吞咽不協調,體重增長緩慢。
③護理難點:穿衣時手臂難以伸進袖子,換尿布時大腿難以分開。洗澡時當妳的腳剛接觸到浴缸邊緣或水面時,寶寶的背部立刻變得僵硬、拱起,並伴有哭鬧聲。
(2)運動功能障礙:
①運動發育落後:包括粗大或精細運動發育遲緩,主動運動減少。
②肌張力障礙:表現為肌張力過高、肌張力過強、肌張力過低、肌張力不協調。
③異常姿勢:休息時的姿勢,如緊張的頸部反射姿勢、肢體僵硬姿勢、角弓姿勢、偏癱姿勢;活動時姿勢異常,如舞蹈樣手足蠕動和扭轉痙攣,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
④反射異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保護性反射延遲出現,伏伊塔姿勢反射異常。沃伊塔姿勢反射包括牽引反射、身體提升反射、科林水平和垂直反射、站立和倒置反射以及斜向懸垂反射。
2.根據腦性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的範圍和性質,分類如下:
(1)痙攣:發生率最高,占全部患者的60% ~ 70%。常與其他癥狀混合,病變波及錐體束系統,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麻痹,患肢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深腱反射亢進,踝陣攣陽性。2歲後,錐體束征仍為陽性。上肢屈肌張力增加,肩關節內收,肘關節、腕關節和手指關節屈曲。平躺時,下肢膝關節、髖關節呈屈曲姿勢;俯臥位很難擡頭;剛開始坐的時候,頭向後仰。以後能坐的時候,腿很難伸直,脊柱後凸。跪姿時,妳的下肢呈“W”形。站立時,髖、膝微屈,腳尖著地;像剪刀壹樣踮著腳走路。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七種類型:
①偏癱:指壹個肢體和軀幹受累,上肢受累多於下肢。癱瘓肢體自主活動減少,行走延遲,步態偏癱,患肢足趾觸地。約1/3的兒童在1 ~ 2歲時出現驚厥。約25%的兒童存在認知功能異常和智力低下。
②雙癱:指四肢受累,但下肢受累較多,上肢和軀幹較輕。通常在嬰兒開始爬行時發現。托起孩子的腋窩,可以看到下肢像剪刀壹樣交叉。如果這種類型主要累及雙下肢,智力發育比較正常,癲癇發作很少並發。
③四肢癱:指四肢和軀幹受累,上下肢嚴重程度相近。是腦性癱瘓最嚴重的壹種類型,常伴有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力異常和驚厥。
④截癱:下肢明顯受累,軀幹及上肢正常。
⑤雙偏癱:四肢受累,但上肢受累多於下肢或左右兩側癱瘓程度不壹致。
⑥ triplegia:三肢受累,多為上肢加雙下肢。
⑦單癱:累及單肢。麻痹癥狀較輕,容易誤診,如果發生在非盈利的手裏就更容易誤診。
(2)手足徐動癥:約占腦癱的20%。主要病變在錐體外系,表現為難以用意誌控制的不自主運動。當進行有意識的運動時,不自主、不協調和無效的運動就會增加。這些運動在睡眠中消失。大多肌張力下降,頭部無力,進食困難,常有舌頭伸出口腔,流涎。1歲以後,手腳蠕動越來越明顯。由於口腔肌肉的參與,出現了明顯的語言困難,模糊的句子和音調調整。通常沒有錐體束征,手足蠕動型腦癱精神發育遲滯不嚴重,驚厥少見。隨著圍產期保健的廣泛發展,這種類型現在很少見了。
(3)剛性型:這種類型比較少見。由於全身肌張力明顯增高,身體異常僵硬,運動減少,主要是錐體外系癥狀,四肢做被動運動時主動肌和拮抗肌有持續阻力,肌張力呈鉛管或齒輪狀增高,腱反射不亢進,常伴有嚴重的智力低下。
(4)***共濟失調:可單獨出現,也可與其他類型同時出現。主要病變在小腦。臨床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時兩腳間距變寬,四肢動作不協調,上肢經常有意震顫,快速變換動作不佳,指鼻試驗易出錯,肌張力低。這種類型很少見。
(5)震顫:此型少見,表現為肢體震顫,多為靜止性震顫。
(6)弛緩:以張力減退、四肢無力、自主運動少為特征。仰臥位時,四肢外展仰臥,看起來像壹只倒立的青蛙。俯臥位時,頭部不能擡起。常容易與肌病引起的肌肉松弛混為壹談,但張力減退可導致腱反射。多數病例在嬰兒期後轉為痙攣或手足蠕動。
(7)混合型:同壹個孩子可以表現出上述2 ~ 3類癥狀。手腳痙攣型和蠕動型常同時受累。還有幾個生病的孩子無法歸類。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