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沿線有24個穴位(圖8-99),主要用於治療疝氣、帶下、腹脹等疾病。
(二)點穴宋公式
會陰靜脈24條,曲骨中間有關元針,石門中有陰交穴,上有壹寸水的神闕,中上有築下脊,中庭有鴿尾踏的巨闕,洞中間有與紫宮相通的玉堂,突然出現的天篷,承髓終脈的厲安全。
圖8-99任脈穴位
(3)穴位
1.會陰
【方法】截石位在肛門與陰囊根部連線的中點(女性為大陰唇後連合)(圖8-99)。
主治:小便不利、痔病、遺精、月經不調;瘋狂,昏迷。
【針灸】直刺0.5 ~ 1寸,孕婦慎用。艾灸可以接受。
2.彎曲的骨頭
【方法】仰臥,從腹部中線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取(圖8-100)。
主治:尿痛、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帶下、陰囊濕疹。
【針灸】打針0.5 ~ 1寸直,針灸宜在排尿後進行,以免損傷膀胱;孕婦慎用。艾灸可以接受。
3.中極穴
【方法】取背部,腹部正中線上,臍下4寸處(圖8-100)。
主治:遺尿、排尿困難、疝氣、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白帶、不孕癥。
【針灸】直刺0.5 ~ 1寸,可用於艾灸。
4.關元(小腸穴位)
【方法】取背部,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圖8-100)。
主治:遺尿、尿頻、尿失禁、腹瀉、腹痛;疝氣、陽痿、月經不調、帶下、不孕;虛瘦。
【針灸】直刺1 ~ 2寸,孕婦慎用。
5.石門(三交墨學)
【方法】取背部,腹部正中線上,臍下2寸處(圖8-100)。
主治:腹痛、腹脹、腹瀉、水腫、排尿困難;疝氣、遺精、陽痿、閉經、帶下、崩漏。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孕婦慎用。
6.氣海(教育的原點)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下1.5寸處(圖8-100)。
主治:腹痛、腹瀉、便秘;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閉經;中風無癥,虛勞癆,消瘦。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孕婦慎用。
7.陰道性交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下1寸處(圖8-100)。
主治:腹痛、水腫、腹瀉;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過多。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孕婦慎用。
8.神闕
【方法】仰臥,取臍窩中點(圖8-100)。
適應癥:腹痛、腹瀉、脫肛、水腫;崩潰。
【針灸】不用針刺,用艾灸。
9.水分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上1寸處(圖8-100)。
【適應癥】水腫、排尿困難;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
10.下灣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上2寸(圖8-100)。
主治:腹痛、腹脹、腹瀉、嘔吐、消化不良;噗噗。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
11.建裏
【方法】仰臥,腹正中線上,臍上3寸處(圖8-100)。
主治: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水腫。
【針灸】1 ~ 2寸可用於艾灸。
12.中脘(尋胃穴;八會穴伏-機關會議)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上4寸(圖8-100)。
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腹瀉;黃疸;咳嗽、氣喘、痰多;癲癇。
【針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於艾灸。
13.上灣
【方法】取背部,腹部正中線上,肚臍上方5寸處(圖8-100)。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癲癇。
【針灸方法】穴位1 ~ 1.5寸,可用於艾灸。
14.朱克(穆欣角)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上6寸處(圖8-100)。
主治:胸痛、心悸;嘔吐吞酸;癲癇。
【針灸】斜向上刺0.5 ~ 1寸,可用於艾灸。
15.燕尾(旁系點;原來點的藥膏)
【方法】仰臥,腹部正中線上,臍上7寸,劍突下(圖8-100)。
主治:胸痛、腹脹;癲癇。
【針灸】斜向上刺0.5 ~ 1寸,可用於艾灸。
圖8-100
16.心房
[方法]仰臥,胸骨正中線上,鐘山點下1.6寸處,取胸骨體下緣(圖8-101)。
主治:胸脅脹滿、心痛;嘔吐,孩子吐奶。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17.漢中(心包穴集;八會穴之氣會)
【方法】仰臥,平第四肋間隙於胸骨正中線上,即從兩乳頭連線中點凹陷處取(圖8-101)。
【適應癥】止咳平喘;胸痛、心悸;牛奶少;嘔吐和打嗝。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18.玉堂
[方法]仰臥,取胸骨正中線上,第三肋間隙水平(圖8-101)。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嘔吐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19.自貢
[方法]仰臥,在第二肋間水平胸骨正中線上取(圖8-101)。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20.蒼穹
[方法]取背部,胸骨正中線上,第壹肋間隙水平(圖8-101)。
主治:咳嗽、哮喘、胸脅脹痛;喉嚨痛。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21.玄寂
[方法]仰臥,胸骨正中線上,胸骨柄中點處(圖8-101)。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喉嚨痛。
【針灸】針灸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圖8-101
22.突然的天氣
[方法]胸骨上窩中間,玄寂1寸時,坐起時取(圖8-102)。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喉嚨痛,突然黑暗;癭氣,梅子坑氣,打嗝。
【針灸】先刺0.2寸,再將針尖向下,刺入胸骨正後方1 ~ 1.5寸;艾灸可以接受。
23.廉泉
【方法】頭微上坐,喉結上方,舌骨下緣凹陷處取(圖8-102)。
主治:舌下腫痛,舌淡流涎,舌強啞,驟暗,吞咽困難。
【針刺】斜刺舌根0.5 ~ 0.8寸不留針;艾灸可以接受。
24.泥漿軸承
【方法】坐起,從下巴和唇溝中間凹陷處取(圖8-102)。
主治:口腔牙齦腫痛,流涎,驟暗狂。
【針灸】斜刺0.3 ~ 0.5寸,可用於艾灸。
圖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