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指骨gantrene【湘雅醫學詞典】
腳背化膿性碳水化合物[中醫術語審查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足背蜂窩織炎[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3)]
3.總結腳背毛為病證名【1】。有三層意思。
4.褥瘡癤子、腳背發《仙術秘方》卷九。又名癰[1]。對於糖尿病合並壞疽的患者,可首次治療,服用劉琦飲、苦參丸解毒生肌,熬桐油、無名湯外用至壹勺花椒燒開,加入辣蓼葉。浸泡七天後,將這種葉子貼在患處。其余見壞疽條[1]。
5癰發生於足背,困於第二穴谷者,足背發《外科郭瑄瑄》第四卷。指足背上發生的沖陽沈谷二穴的癰[1]。
6腳毛、腳背毛《外科生活最終版》。腳發[1]。
腳毛是這種病的名稱[2]。出自《外科支點》第三卷。又稱腳毛背、腳背毛、腳跗毛、龜毒、蛇毒[2]。壹般是指足部的毒性腫痛,多在腳背[2]。
足背蜂窩織炎是疾病綜合征的名稱[3]。出《文選》第5卷。即腳毛[3],又稱腳背毛、腳跗毛、龜毒、蛇毒[2]。指生於腳背的毛發[4]。它是壹種急性化膿性疾病[5]。表現為全腳背腫脹、紅腫、疼痛,腳心無腫脹。
腳的毒性腫脹和疼痛,大多發生在腳背[2]。
《擇醫大全》說:“足背生於腳背的筋骨之間,也是足第三陽的地方。都是因為濕熱之爭,陰之交血滯,或赤足行走沾染唾液,或誤斷誤觸。”
足背相當於西醫中足背皮膚下疏松結締組織的化膿性炎癥。
足背分兩種:壹種是足背腫脹疼痛,容易塌陷收斂。位於皮膚,屬癰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足背急性化膿性炎癥;壹是足背發紅,微痛,難以塌陷和收斂。它位於骨骼和肌肉中,是壞疽,相當於現代醫學中足部骨關節的慢性化膿性炎癥。
6.1腳毛的病因病機腳毛是由三陽經濕熱下註,或外傷血瘀之熱,或足陰三經精血虧損所致[2]。
腳毛多是由於濕熱瀉於足背,氣血凝滯,積成毒,化熱為外毛;或者由於足部創傷、血液淤滯和感染。
腳毛多由風濕熱、三陽積聚,或三因失血、濕熱下註,或外傷中毒、氣滯血瘀所致。
6.2足毛的診斷常有足皸裂、裂傷或扭傷史。
腳毛開始時,腳背紅腫、灼熱、疼痛、腫脹,界限不清,活動受限。約5 ~ 7天後,腫脹迅速增大,呈膿性,並伴有寒戰、高熱、厭食、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潰瘍後膿稀或混血,皮膚濕爛,全身癥狀也減輕。如果局部潰爛緩慢,潰爛後長時間不閉合可損傷筋骨。
陽證初起,足背紅腫,灼痛。伴有寒熱,四肢酸楚。化膿時,腫勢漸聚;潰瘍後膿液黃稠,體熱逐漸退去。
陰證初起,足背略紅腫,體熱不明顯,或色紫暗,腫脹松散,流膿緩慢。潰瘍後膿液清稀,或瘡面黑紫,膿液如血。
患肢不活動。
6.3需要與足毛鑒別的疾病,應與足丹毒鑒別。丹毒在皮膚上引起水腫紅斑,灼痛,紅斑邊界清晰,並逐漸向四周擴散,有時其上出現水皰,特點是低腫不潰爛。
丹毒皮膚鮮紅,界限分明;壹般不會化膿;通常有反復發作的病史。
6.4辨證論治足發足腑是三陽之交。足傷者,三陽,起於表,病淺體質不虛,屬實,紅、灼、痛明顯,但膿稠易積。腳傷者,三陰,先失氣血,毒因臟腑。病深精血虧虛,屬於虛證。紅熱疼痛不明顯,膿液稀少,不易收集。陽證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陰證以補益為主。
6.4.1濕熱下註型足背蜂窩織炎,指濕熱下註,足背常見癥狀為腫脹、灼痛、膿性潰爛、畏寒、高熱、納差,或全身惡,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
6.4.1.1癥狀足背紅腫,灼痛,腫脹彌漫;伴有寒戰和高燒;惡心嘔吐、便秘、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
壹開始全身忽冷忽熱,患處又硬又紅[2]。如果疼痛引起流膿,多為濕熱下註,預後較好[2]。
腳紅腫熱痛,惡寒發熱,口幹尿黃。舌紅膩苔黃,脈滑。化膿後膿黃稠,脈靜而冷,瘡易閉。
6.4.1.2辯證分析,濕熱毒邪相爭,故寒戰高熱;濕邪被阻於中,故惡心、嘔吐、厭食;濕熱內結,所以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是濕熱下註的標誌。
6.4.1.3清熱解毒、調濕治療。
6.4.1.4方劑治療6.4.1.4.1方劑:金銀花、紫花地丁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腫成膿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加減五參湯、仙方活生湯。
以木瓜、牛膝配仙方活生飲服用為宜;外用隔蒜灸或蜜搗菊花葉和芙蓉葉同樣適用[2]。
6.4.1.4.2中成藥連翹敗毒丸,每次6g,每日2次,用溫開水沖服。
6.4.1.4.3單方(1)方劑(田方):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金銀花20g、連翹20g、牡丹皮20g、赤芍20g、柴胡20g、甘草10。水煎服,每日1劑。(註:廣場的名字是編輯擬定的。)
(2)斷發背方處方(河南中醫1986.3):全蠍9克,大黃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劑。(註:廣場名稱由編輯整理)
(3)蜂巢粉,見《手背》風熱證單方。
6.4.1.5外治法:用大蒜艾灸或蜂蜜搗碎的菊花葉、芙蓉葉等份外敷。
陽證初起,外用膏、膏。膿液形成後,切開排出。塌陷後用八二丹、七三丹線引流,外用紅藥膏。化膿再生,用生肌散和生肌膏白宇封閉口腔。
6.4.2虛火失精血/焦筋,表現為輕度紅腫,流膿,久不愈。
虛火分筋型足背蜂窩織炎是指虛火引起的肌肉灼痛,足背輕度紅腫,或有紫暗瘡,生膿緩慢,膿性分泌物長時間,瘡暗難斂,頭暈目眩,午後低熱,五官發熱,盜汗,舌質暗紅,舌苔少,脈數。
6.4.2.1癥狀足背紅腫微痛,腫熱,或瘡紫暗,界限不清。時間長了,膿液會變清變稀,或者產生腥臭的血。舌紫暗,苔白,脈細。
6.4.2.2的治療方法是溫補腎脾,散結消腫。
6.4.2.3方治療6.4.2.3.1主方陽和湯(《王維德外科證治全方集》及全方大補湯(陳等人的《太平惠民合濟舉方》):熟地黃15g,附子9g,黨參15g,鹿角膠9g。水煎服,每日1劑。化膿性潰瘍患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黃芪30克。
宜根據證候選用六味地黃湯、補中益氣湯。若色暗不崩,用桑枝灸促郁楊琪,服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健脾和胃,滋養本源[2]。
6.4.2.3.2中成藥(1)陽和丸,每次3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十全大補丸,每次9克蜜丸,每次6克蜜丸,每日2~3次,用溫開水沖服。
(3)小金丹,每次0.6g,每日2次,7歲以上兒童減半,7歲以下兒童0.15 ~ 0.2g,重度成人1.2g。破之,以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蓋酒去汗。
6.4.2.3.3單方(1)處方(田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牡丹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參65438克。水煎服,每日1劑。(註:廣場的名字是編輯擬定的。)
(2)斷發背方處方(河南中醫1986.3):全蠍9克,大黃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劑。(註:廣場名稱由編輯整理)
(3)蜂巢粉,見《手背》風熱證單方。
6.4.2.4陰證外治之初,外敷沖任膏、回陽玉龍膏或陽和寧傑膏。化膿後,用陰毒消散,外用陽寧傑膏。去掉臉上的瘡和紅,用生肌和生肌白宇軟膏封閉口腔。
6.5足毛的預後由於足背骨質多,皮肉薄,下肢外周血液循環差,所以癰消退慢或化膿難愈[2]。
賭濕熱者預後較好[2]。
6.6足毛綜合征患者的日常保健陽證患者應臥床休息,限制足附肢活動,擡高患肢。
陰證患者應限制局部活動,以利於自身修復。
足部扭傷或損傷應及時治療,以防疾病。
6.7以發病為病名[6]。劉的《鬼遺》出版。是指病變範圍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病[4]。“大的那個有名。”說明病變範圍大於癰。所以壹般稱之為“發”外選擇迅速,病變範圍大於癰。表現為皮膚松弛部位突然腫脹並擴散成塊,灼痛。中心部位腫脹、腫大最明顯,周圍較輕,邊緣不清。有的皮膚3 ~ 5天後濕爛,繼而轉為褐腐,或軟而不潰爛,並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
毛發的名稱因發病部位、病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6]。例如胸毛、足背毛、環毛等。[6].
《外科學精要》說:“夫五例,據說發生於腦、背、肩、須、鬢。”
生於咽喉,稱為鎖喉癰;生在臀部的叫臀癰;生於手背,稱為手背;生於腳背,稱為腳背。
相當於西醫的癤癰並發蜂窩組織炎、急性蜂窩組織炎。
詳見發條。
七